HOME-速盈-「高效益,更安全」我国畜牧养殖行业在经历了市场的剧烈波动、疫情疫病、质量安全事件等多重考验以后,目前处于基础最坚实,畜产品质量安全最有保证的时期,同时也是需求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时期。
畜产品需求的增长速度是一个逐步放缓的过程,从肉类产量的增长率来看,80年代为9%,90年代为7.7%,新世纪的前十年为2.8%,十二五期间为2%。
需求的快速增长形成了改革开放到上个世纪末,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是城乡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改善膳食结构,提高营养水平。人口的增长、收入的增加和城镇化的推进在消费方面形成了强大的拉动,同时粮食增产又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1990年我国的肉类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人均肉类占有量从1978年的8.9千克增加到2000年的47.4千克.。可进入新世纪以后,畜产品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的过剩,其生产的增速逐步地放缓,主要原因为:一是收入水平达到了肉类消费快速增长的临界点,据统计,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是肉类增速的临界点,当GDP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肉类消费增速最快,超过则会下降,我国在2011年人均GDP达到5447美元;二是经济增速放缓,人均GDP下降一个百分点,影响猪肉消费下降0.56个百分点;三是人口老龄化、消费观念的改变,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数已经超过了15%,老年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达到17.2%。
目前,我国人均肉类的消费量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考虑城镇化和新增人口等因素,预测十三五期间,肉类产量年均增速为0.9%可满足需求。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据统计,2013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首次超过了50%,实现了由规范养殖向规模养殖的经营转变,2015年规模养殖比例已经达到了54%。目前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推广、执法监管等已经基本配套,为保障质量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畜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583家,占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47%,工业饲料集中度52%,畜牧饲料为主业的上市公司31家。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由原来的分散逐渐向区域性集中,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基本形成了以长江、珠江流域、中原和东北为中心的生猪产业带,以中原、西北和东北为中心的肉牛产业带,以中原、西北牧区、西南、内蒙古中东部和河北北部为中心的肉羊产业带,以华东、华南为中心的禽肉产业带,以中原为中心的禽蛋产业带和以东北、华北及京津沪为中心的奶牛产业带,区域比较优势达到了充分的发挥。
十二五以来,畜牧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出现了生猪北上和蛋鸡南下的形势。相对而言,上一轮的布局调整主要是经济因素的驱动,而本轮布局的调整则主要由环保和技术的驱动。生猪生产方面,由于南方养殖密度越来越高,长、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土地等资源趋紧,局部地区生猪养殖和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养殖中心正在向西南、西北和东北转移;蛋鸡生产方面,由于环境控制技术的发展,南方高温高湿环境不适宜养蛋鸡的局限性被克服,养殖中心正由东北、中原向安徽、湖北、湖南及四川转移。
环保是硬约束、新常态,国家相继出台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
改革开放以后养殖专业化快速发展,专业化带来了效率的提高也改变了传统的农牧关系,造成了农牧分割、种养分离。
种植业结构亟待调整,粮食连年增产,财政负担重;玉米“独大”,库容紧张;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养殖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草食畜牧业发展不足,进口量增大;草业发展不足,优质饲草料短缺;大量畜禽粪便尚未还田利用,环境压力增大。
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一些举措大力支持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粮改饲”试点,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努力推动畜禽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十三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紧紧把握畜牧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统筹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转化率和畜禽生产效率,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