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东信娱乐娱乐平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数量增加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受耕地减少、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我国粮食的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任务艰巨。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丰富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促进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制定《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本规划中的节粮型畜牧业,是指充分利用牧草、农副产品、轻工副产品等非粮饲料资源,在减少粮食消耗的同时达到高效畜产品产出的畜牧产业,主要包括奶牛、肉牛、肉羊、绒毛羊、兔和鹅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粮型畜禽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产量逐步提高。1980年到2010年,牛奶产量从114.1万吨增长到3575.6万吨,增加了30倍;牛羊肉产量分别从26.9万吨、44.5万吨增长到653.1万吨、398.9万吨,分别增加了23倍和8倍;羊毛羊绒产量达到42.9万吨和1.9万吨,分别增加了1.3倍和3.8倍;兔肉和鹅肉产量达到69.0万吨和240.7万吨,分别增加了12.8倍和11.9倍。牛羊肉在肉类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分别由2.2%、3.7%提高到8.2%、5.0%。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对满足国内畜产品市场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9.76亿吨,折合干草约3.05亿吨,载畜能力约2.40亿个羊单位。截至2010年,全国累计种草保留面积超过4亿亩,草种生产超过10万吨。2010年,全国饲用秸秆总量达到2.1亿吨,其中经过青贮氨化处理的秸秆9600万吨,秸秆饲用处理率由1992年的21%提高到46%。按营养价值折算,相当于节约6000万吨饲料粮。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间,我国在粮食总产量年递增4.6%的前提下,牛肉、羊肉、奶类等主要节粮型畜产品产量实现了以8.59%、6.81%、11.36%的年递增率增长,节粮效果显著。
随着消费市场兴起和养殖成本变化,奶牛主产区逐渐向传统农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靠拢,2010年,内蒙古、黑龙江、河北、河南等排名前10位省份牛奶总产量占全国的83.4%。河南、山东、河北、内蒙古等排名前10位省份牛肉总产量占全国的73.2%,内蒙古、新疆、山东、河北等排名前10位省份羊肉总产量占全国的76.0%。内蒙古、新疆、河北、甘肃等排名前10位主产省份羊毛总产量占全国的88.7%,内蒙古、新疆、陕西、辽宁等排名前10位主产省份羊绒总产量占全国比重达到93.7%。四川、山东、河南、江苏等排名前10位主产省份兔肉总产量占全国比重达到90.9%。鹅等特色产业也呈明显区域化生产格局,传统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
近年来,节粮型畜产品加工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效提高了畜禽养殖业综合效益,带动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乳制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企业数量从2003年的584家发展到2010年的1176家,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达到828家,乳制品加工能力大幅提高。肉牛屠宰加工稳定发展,屠宰加工能力在万头以上的龙头企业由2000年的138家增加到2010年的388家,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联结机制也不断形成。2010年,我国共有规模以上毛纺加工企业4044家,工业总产值达3279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绒毛加工国及绒毛制品出口国。
目前,国家启动实施了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牧草、奶牛、肉(牦)牛、肉羊、绒毛羊、兔等节粮型畜牧业均建立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17个省市也参照国家体系在当地建立了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技术体系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设备、技术优势,对节粮型畜禽饲养、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疫病防控等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和优良品种推广进程,多渠道多途径开发饲草料资源,推进实施科学饲养管理技术,为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推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国畜牧业乡镇级以上技术推广人员总量达24.5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数量达1.2万人。
一是市场需求潜力大。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优质安全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节粮型畜禽产品需求较快增长。乳制品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消费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指出,2009年我国人均消费奶类15.8公斤,较2001年的7.9公斤增加了1倍,但奶类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需求将增至40公斤。我国有2000余万穆斯林民族群众,属于牛羊肉的刚性消费群体,同时汉族牛羊肉消费群体也逐步扩大,牛羊肉总体消费需求较快增长。
二是畜禽品种资源有优势。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丰富,根据第二次全国畜禽资源调查,我国共有牛地方品种95个,其中黄牛品种54个,水牛品种27个,牦牛品种13个;羊品种97个,其中山羊品种55个,绵羊品种42个;鹅品种30个;兔品种6个。我国地方品种资源大多具有耐粗饲、抗病强、繁殖性能好、产品质量好、风味独特等优点,这些优良性状一旦被挖掘,发展潜力很大。随着我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逐步健全完善,节粮型畜禽优良品种开发利用力度不断加大,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是非粮饲料资源利用有空间。我国饲草资源较为丰富,草原面积达60亿亩,占世界草原面积近10%,草原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还是草食畜禽的基本生产资料。优质牧草开发利用力度逐步加大,以苜蓿为代表的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在20%左右,营养价值高,种植面积超过2200万亩。我国秸秆资源总量达7亿吨,但用于反刍动物饲用的秸秆总量约2.1亿吨,仅占秸秆总量的30%。在坚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加大秸秆、饼粕、糟渣、糠麸以及南方草山草坡等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草饲料资源空间较大。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近年来,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得到重视,中央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15亿元,是2005年的15倍,包括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奶牛、肉牛和绵羊良种补贴等。2011年起国家在主要草原牧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通过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奖励等措施,着力加快草原生态恢复,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同时,各地也陆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基础建设,促进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山西省年投入6000万元用于促进牛羊肉产业发展;四川省年投入3000多万元开展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和基地建设;辽宁省年安排2500万元支持牛羊产业发展。
一是养殖效益下滑,部分畜禽生产出现滑坡。受比较效益下降、养殖风险加大等因素影响,肉牛、绵羊、兔、鹅等部分畜禽存栏数量下降。2010年,全国牛、羊存栏分别为1.06亿头和2.81亿只,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3.32%和5.72%。肉牛能繁母牛存栏下降尤其明显,降幅达10%,给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未来随着“三化同步”的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役用耕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部分地区实行禁养限养,节粮型畜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发展基础薄弱。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我国节粮型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供种能力较低,一些优良品种得不到有效推广。肉牛、绒毛羊、鹅、兔等种畜禽生产企业小散问题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低,畜牧业生产中使用的部分良种依赖进口,品种选育和推广发展滞后。部分地方优良品种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部分地区畜禽品种改良战略性思路不清,盲目杂交,导致一些优良地方品种资源退化甚至流失。
三是养殖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亟待提高。2010年,我国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0只以上肉羊的规模化养殖比重仅为28%、14.1%和6.3%,远低于生猪、蛋鸡等畜禽规模养殖水平。肉牛、羊、兔、鹅等节粮型畜禽的营养标准的推广,远远落后于其它畜禽品种。鹅的国家营养标准尚未出台,生产中使用的配方仍参照发达国家的通用标准,无法适应我国实际生产需要。部分农户饲养奶牛采用肉牛饲喂方式,饲养肉牛沿用传统役用牛的饲养经验,鹅的饲料用肉鸡料替代。由于不能根据不同畜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进行饲养,导致生产水平不高,养殖效益低。
四是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养殖风险较大。目前,我国牛羊兔鹅等畜禽饲养防疫不规范,许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不仅造成畜禽死亡和经济损失,而且危及人类健康。奶牛布病、结核病、乳房炎等疫病发生仍比较普遍,既影响牛奶产量,也给生鲜乳质量安全带来隐患。肉牛脑包虫、运输应激综合征等发病率较高,对肉牛养殖和出售带来不利影响。兔由于个体小、抗病力差,容易感染疾病,养殖风险较大。近年来口蹄疫等动物疫病对我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较为突出,已成为制约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是草原退化严重,饲草供求缺口加大。目前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中度和中度退化草原面积近23亿亩。2010年,我国草原超载30%,草原承载压力仍然较大。我国是世界上草原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平均每年鼠害面积约4000万公顷,虫害面积2000多万公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随着节粮型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草料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供求缺口不断加大。2010年,我国进口苜蓿21.8万吨,进口大豆548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75%。饲用玉米用量已超过1.1亿吨,占国内玉米年产量的64%,玉米供应日趋紧张。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抓规模、提效益、促生产、保供给”的思路,加快转变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现代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奶业振兴发展;加大主产区支持力度,积极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加强市场引导,因地制宜发展绒毛羊、兔、鹅等优势特色畜禽生产。强化农牧结合,加强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多种高效生态节粮养殖模式发展。
1.节粮环保,持续发展。加大牧草和秸秆等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大力发展节粮畜牧业,做到“节粮型畜牧业发展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方式,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促进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市场导向,加大扶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引导节粮型畜牧业和加工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多元投入,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资本进入节粮型畜牧产业,增强发展活力。
3.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消费市场等因素,推进优势产区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区域整体推进的格局。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增加市场供应能力,提高养殖效益。
4.强化监管,保障质量。将保障节粮型畜产品质量作为提升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提高节粮型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检测机构和人员队伍,强化检测手段,为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近期目标(20112015年):奶类、牛羊兔鹅肉和羊毛羊绒产量实现持续增长,基础母畜存栏逐步恢复和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鲜乳收购站实现规范化管理,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牧草、秸秆等非粮饲料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人工种草保留面积明显增加,综合节粮效果不断提高。
具体任务:到2015年,奶类产量达到5000万吨,年递增5.9%;牛肉产量达到700万吨,年递增1.4%;羊肉产量达到440万吨,年递增2.0%;兔肉产量达到90万吨,年递增5.5%;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羊绒产量达到1.95万吨,年递增1.0%;鹅肉产量达到260万吨,年递增1.5%。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原累计保留面积达到4.5亿亩;秸秆处理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2.中长期目标(20162020年):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明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产销衔接更加紧密;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标准化饲养技术逐步推广普及;非粮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节粮增产效果明显增强,养殖效益逐步提高;优质高效的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具体任务:到2020年,奶类产量达到 6400万吨,年递增5.0 %;牛肉产量达到740万吨,年递增1.1%;羊肉产量达到470万吨,年递增1.3%;兔肉产量达到100万吨,年递增2.1 %;羊毛产量达到44万吨,年递增0.5%;羊绒产量达到2.0万吨,年递增0.5%;鹅肉产量达到270万吨,年递增0.8%。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原累计保留面积超过6亿亩;秸秆处理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加强牧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推广优良牧草品种,积极发展人工种草、草粮轮作和间作套作。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继续实施牧草良种补贴,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研究推广牧区牧草冬春储备技术,促进牧草使用的季节性平衡。积极推动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推广种植多年生高产饲草,利用冬闲田种植饲草。加强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加大秸秆养畜示范项目支持力度,改善秸秆收贮设备设施条件,推广青贮、氨化、微贮等处理技术,提高秸秆饲用量和饲用效率。加大粮食和经济作物加工副产品等非粮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支持饼粕、糟渣、玉米酒精糟等粮油食品加工副产物和薯类等饲料原料优质化处理和规范化利用,丰富饲料资源来源。
稳步推进节粮型畜禽遗传改良计划,进一步提升良种化水平。加大畜禽良种工程项目投入力度,扩大项目范围,逐步加强奶牛、肉牛、肉羊、绒毛羊、兔、鹅等节粮型畜禽原良种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自主育种能力。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范围,继续实施奶牛良种全覆盖补贴,加大肉牛、绵羊良补的实施力度,建立覆盖优势区的种公牛站体系。引进国外优良奶牛遗传资源,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逐步形成优秀种公牛竞争淘汰机制。引进优质乳肉兼用牛品种,推广奶公牛牛犊肉用饲养,拓宽肉牛架子牛供应来源。进一步加强节粮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重点提升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资源保护能力。
科学规划布局,加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扶持力度,支持规模养殖场户开展标准化改造,强化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制定和完善节粮型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提升适度规模养殖水平。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养殖模式,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种养业副产品资源化利用。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鼓励龙头企业带动适度规模养殖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节粮型畜产品品牌。
进一步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重点加强节粮型牲畜的疫病防控,加强疫病跟踪监测,强化种畜禽场所重点疫病监测净化。坚持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落实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扑杀补偿政策。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经费补助标准,强化农村畜禽散养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强化生鲜乳中违禁添加物监督检测,严厉打击饲料兽药中的非法违禁添加行为。加强畜产品及饲料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继续完善牧草、奶牛、肉牛、肉羊、绒毛羊、兔、水禽等国家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鼓励地方开展相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路子。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畜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争取在畜禽品种繁育、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疫病防控以及畜禽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等取得新突破。
按照“加快发展奶牛和兔鹅生产,积极发展肉牛肉羊生产,稳定发展羊毛羊绒生产,推动牧草产业发展”的思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主攻方向,促进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消费需求、饲草饲料资源和乳品加工优势,着力提高奶牛单产和产品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奶业。推进东北和内蒙古产区、华北产区、西部产区、南方产区和大城市周边产区等五大奶业产区建设,大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推动南方奶水牛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建立苜蓿等优质饲草饲料基地,提高机械化挤奶率。净化奶牛良种群体重大疫病,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东北、西北、西南和中原肉牛优势区建设,推动南方草山草坡肉牛业发展。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提高肉牛品质和养殖效益。加强政策引导,逐步提高基础母牛存栏量,着力保障肉牛基础生产能力。牧区重点发展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调整畜群结构,转变养殖方式,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为农区和农牧交错带提供架子牛。农区重点推广秸秆青贮技术、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技术,努力提高育肥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中原、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西北和西南等肉羊优势区建设。加快新品种培育、良种选育和地方品种保护开发,不断提升肉羊养殖良种化水平。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引导发展现代生态家庭牧场,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牧区重点提升肉羊个体生产能力,加快周转,提高草原利用效率;半农半牧区着力提高母羊繁殖性能,增强肉羊育肥和育肥羊供应能力;农区要充分利用饲草料资源,推广高效育肥模式,提高肉羊出栏量。
立足现有优势区域基础,巩固提升四川、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重点省区兔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河北、山西等省区优势家兔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逐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能力,加强兔肉加工和品牌产品的研发,提升兔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优良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力度,加强地方良种兔的保护,加快优质种兔繁殖、推广,做强种长毛兔核心产业,加速节粮型兔业发展。
以传统西北、东北、西南草原牧区为主产区,推进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等绒毛用羊优势产业带建设。加强绒山羊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加大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绒毛综合品质和绒毛用羊生产性能。改进养殖方式,合理利用饲草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推广机械剪、分级整理等技术,加强产销衔接,增加养殖环节利润。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加绒毛用羊生产效益。
积极发展华南养鹅区、华东养鹅区、东北养鹅区。华南养鹅区重点加强养鹅业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加强鹅产品的开发与加工。华东养鹅区要建立规范的繁育供种体系,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依托资源环境优势,推广果(林)鹅、种养,鹅鱼等综合生产模式,提高鹅养殖经济效益。东北养鹅区重点加强鹅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强鹅产品的技术开发,提高综合效益。南方地区要大力推广桑、果园、林下人工种草养鹅、冬闲田季节性种草养鹅,提高农田利用率和养殖附加值,加强鹅产品的深加工开发。
切实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积极推进人工种草,着力提升优质饲草供应能力。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生态特点,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减轻草原压力。围绕“一带两区”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开展优质苜蓿高产示范片区建设,推进苜蓿产业带建设,带动周边适宜区域发展优质苜蓿,提高苜蓿收割加工机械化水平;东北羊草产业区重点加强羊草改良,全面提升羊草产量,积极打造优质羊草基地;南方饲草产区,重点发展黑麦草、三叶草等一年生或多年生高产优质牧草,积极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其他植物资源。加强牧草青贮等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大力推广种草养畜。
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促进草原生产力的逐步恢复,加快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继续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着力提高节粮型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人工种草,大力推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促进优质苜蓿产业发展。抓好牧草种子工程建设,落实优质牧草良种补贴政策,不断提升国内优质牧草种子的供种能力。鼓励养殖场户开展秸秆饲用,提高秸秆利用效率。加大奶牛生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奶牛保险补贴试点,探索建立奶业发展风险基金制度,降低养殖风险。推动出台牛羊肉生产扶持政策,开展基础母畜补贴试点,支持发展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动建立牛羊肉生产大县奖励政策,提高牛羊肉生产积极性。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继续开展羊毛绒产业发展技术研究,促进羊毛绒加工业发展。强化市场引导,加快兔、鹅产业化进程。
在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既公平竞争又分工协作的多元化发展格局。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业保险,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节粮型畜禽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运用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节粮型畜牧业的信贷支持,破解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养殖场(小区)融资贷款难等难题。
从养殖场户实际需要出发,发展多样化的服务组织,形成乡科技综合服务站、县(市)服务中心、省(区)科技推广站和专业技术协会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服务网络,重点抓好良种繁育推广、饲草饲料加工利用、兽医防疫灭病、畜产品加工、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等体系建设,尤其要在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方面狠下功夫。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拓宽服务领域,为养殖场户提供全程服务,逐步形成“良种供应畜禽饲养产品收购屠宰加工贮运销售”相衔接的一条龙生产体系。
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加强设施设备建设,提高预警、预报能力。建立和完善节粮型畜禽养殖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监测工作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监测预警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形势研判和公共信息服务,及时发布节粮型畜禽产品生产供应和饲料及原料供求市场信息,指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降低市场风险。
继续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完善原良种场、资源保护场(区)、基因库、检测中心等配套设施设备,提高良种生产水平和供种能力。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扩大项目实施范围,以奶牛、肉牛和肉羊为重点,支持节粮型畜禽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包括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粪污处理与运输、疫病防控、饲草料贮存(或青贮)、全混合日粮饲养、挤奶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的购置等。大力推进饲草料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继续实施秸秆养畜项目,扶持开展秸秆养畜场户和青贮饲料专业化生产示范建设,增强秸秆处理饲用能力,提高秸秆利用效率。支持建设饼粕、糟渣、糠麸等粮油食品工业副产品和草产品优质化加工处理示范基地,为饲料工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实施南方草地保护建设工程,通过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田轮作等措施,合理开发草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草原畜牧业,促进草地植被恢复与草原畜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规划实施,通过人工种草、改良草地、棚圈和青贮窖建设,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着力加强节粮型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围绕畜禽养殖过程的关键环节,实施畜禽牧草种业创新开发、饲料资源产业化开发与安全高效利用、畜禽健康养殖过程控制、疫病防控、养殖废弃物减排与资源化利用、质量安全控制、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等重大科技项目,力争突破一系列重大技术瓶颈,为现代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成果集成度好、示范效应明显的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和养殖大户,增强良种、良法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培训,加大基层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牧民生产营销能力。
网站负责人:王洪宝,梅楚刚 通信地址:中国·陕西·杨凌 邮政编码:7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