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娱乐主管-首选首页丹政办发〔2022〕43号南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丹县特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丹政办发〔2022〕43号南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丹县特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丹政办发〔2022〕43号南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丹县特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南丹县特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广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
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桂政发〔2021〕11号),根据《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农规发〔2021〕3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桂发〔2021〕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精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结合我县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立足南丹县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围绕“三千三百五城”战略目标,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县,提出“十四五”时期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是“十四五”时期南丹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十三五”以来,南丹县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产业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前端抓好技术支撑,中间抓好生产组织,后端抓好市场营销,产业扶贫挑起了南丹脱贫攻坚“大梁”,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在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1.紧盯特色主导产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时期,南丹突出抓好扶贫优势产业优质稻、油茶、杉、核桃、三特水果、特色地方品种(鸡)、瑶乡黑猪、南丹黄牛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推动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助农增收能力日益增强。通过几年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上档进位。“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种植优质稻面积62.25万亩,其中贫困户发展优质稻种植面积4.26万亩;种植油茶面积5.69万亩,其中贫困户发展油茶种植面积2.606万亩;种植杉木面积达120万亩,其中贫困户发展种植杉木面积16.8万亩;建立核桃示范基地面积3.1万亩;新增“三特”水果3.2万亩,总面积达7.23万亩,其中贫困户发展“三特”水果种植面积达1.3万亩;肉牛累计出栏6.5452万头,出栏1.3万头;生猪养殖83.61万头,出栏58.53万头;特色地方品种(鸡)养殖达3647.9万羽,出栏2553.53万羽。
2.打造产业发展标杆,农业示范区成效显著。以产业为抓手,以基地为支撑,以龙头为带动,根据区域特色进行布局,创建自治区级、县级、乡级和村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由点连线成片,成为脱贫的载体和平台,使示范区(园、点)的农户成为示范区(园、点)建设、治理贫困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全县建成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76个,其中自治区五星级示范区1个、自治区三星级示范区4个、县级示范区11个、乡级示范园27个、村级示范点133个。南丹瑶乡牛循环产业核心示范区获得自治区五星级示范区,南丹县南国之丹花卉苗木产业核心示范区、云水谷高山油茶产业核心示范区、绿稻花海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歌娅思谷农旅融合核心示范区获得自治区三星级示范区,南丹高山生态苞谷李产业示范区等11个示范区获得县级示范区。
3.电商平台有效对接,助力农产品销售渠道广。一是电商基础有效夯实,网络全线铺开。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开展电商精准扶贫,作为坚决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农村电商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以来,我县成立有电商企业50多家,从业人员达500余人,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1个,建成电商服务站点75个,覆盖全县11个乡镇64个村(社区),其中脱贫村30个,村级电商网点行政村服务覆盖率达50%以上,贫困村覆盖率达63.8%,电商服务实现全覆盖。建成1个益农信息县级运营中心,在全县11个乡镇128个行政村建成384个益农信息社服务点,其中益农信息社标准站128个、专业站128个、简易站128个,全县行政村益农信息社标准站建设覆盖率达到100%。二是电商行业发力,产品销售火爆。为解决农村农产品“买难卖难”,我县电商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助力农产品产销,以南丹红心猕猴桃、南丹包谷李、南丹黄腊李、南丹巴平米、南丹富硒米、六龙茶、南丹瑶鸡等作为线上运营的主打产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电商”模式为农产品上行提供有力支撑,兴农公司、中科群源公司、六龙茶公司、旭昇农业公司、立达电商公司等企业(合作社)通过订单收购、劳务用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先后成功举办“中国黄腊李文化旅游节”“六龙茶文化旅游节”、南丹红心猕猴桃品牌发布会暨“猕恋南丹”网上行活动、“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我为家乡代言”电商大集活动等活动10余次,有力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出村、出县、出市,走向全区、全国。组织企业参加2019年粤桂扶贫协作消费扶贫对接活动及第16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广州)交易会,多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拓宽销售渠道。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组织贫困村农产品积极参与“壮美广西·三月三暖心生活节”、“党旗领航抗疫情电商助农在行动”等特色农产品促销活动,开展“南丹人吃本地鸡”、“爱心益购”主题党日、微商达人益购接龙等扶贫产品点对点销售活动,瑶鸡、柑橘等各类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流通顺畅,确保了全县农产品未出现积压滞销现象。依托“壮美广西·三月三暖心生活节”平台,县人民政府领导变身网络“带货达人”,向广大网友介绍南丹最具特色的土特产,有效提高了南丹土特产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额,尤其六龙绿茶、南丹巴平米等农产品成为受关注的本地好货。
4.发展壮大带贫团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内力明显增强。通过招商引资及培育壮大本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带动贫困户产业脱贫的能力,引进广西正鑫实业集团,培育了广西天赈牧业公司、广西茂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广西中科群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河池市六龙茶业有限公司、南丹县瑶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广西大发牧业公司、南丹县旭昇农业有限公司等县内农业骨干企业(合作社),推行“核心示范区(景区)+贫困户”的产业牵动型、“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业带动型、“农民合作社+贫困户”产业互助型、“能人大户+贫困户”产业联动型、“贫困户+贫困户”抱团合作联结等五大带贫模式,支持经营主体吸纳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建立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代种代养、劳务服务、设备设施租赁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共建共享机制,贫困户以土地、山林、务工和金融政策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获得收入。着重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产业基地(园)的建设,截止2020年底,全县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03家,家庭农场80家,参与带动贫困户3757户;47个贫困村均建立1-2个以上的农民合作社或产业基地(园),创建核桃和油茶等产业基地34个。2019年,通过“政府引导、招商引资、企业投资、市场运作”,以“五年免租+社保补贴+扶贫车间补贴”等优惠政策,投资6500万元打造八圩扶贫车间一期工程,占地238亩,建成标准厂房4栋12000平方米,引进5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电子加工企业2家、服装加工企业3家,带动100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220多人。引进公司进驻南丹发展瑶鸡产业,公司提供鸡苗、饲料和成鸡回收销售,直接或间接带动500多户贫困户增加收入。大力发展瑶乡黑猪和梅花山猪,在里湖瑶族乡瑶里村和八圩瑶族乡利乐村、甲坪村、汉度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品牌直营店”运营架构,有效带动150多户贫困户发展,增加收入。
5.致力打造全域旅游,旅游扶贫产业生机勃发。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出台《南丹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0年)》《南丹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南丹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20-2025》《南丹县加快旅游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开创了“易地搬迁+旅游扶贫开发”南丹模式,推出一批多样化融合发展示范产品,助推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点支撑的旅游扶贫大格局,“十三五”期间建成了“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景区、丹泉特色小镇、丹炉山文化旅游景区、国际温泉养生度假区等旅游景区、景点,并带动了一批城乡风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城市公园、旅游宾馆、旅游产品等相关设施和产品的建立与发展,全县旅游产业及旅游扶贫沙盘扩大、格局高远。通过采取在家创业、景区就业、发展产业、参与分红和流转土地经营等五种模式,培育了“小商人”“小股东”“小职工”“小老板“小主人”等“五小”贫困户参与扶贫旅游开发模式,增加了贫困户经济收入。同时,跨省与荔波县结成旅游联盟,共同打造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旅游景区及南丹—荔波旅游廊道,有效推动我县旅游事业发展,更能带动辐射贫困户增收。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高位推动态势。2016年以来,为统筹做好全县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南丹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成立产业发展专责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委、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水果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抽调各相关部门组成常驻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确保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各乡镇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统筹谋划好辖区内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
2.精准落实政策,提供坚强后盾支撑。先后出台了《南丹县“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南丹县农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南丹县特色农业南丹县品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2018-2020)》《南丹县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扶持计划》《南丹县2020年新型经营主体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带贫减贫工作实施方案》《南丹县肉牛产业提质发展实施方案》《南丹县油茶产业提质发展实施方案》《南丹县2020年瑶乡黑猪和梅花山猪“托养回购”扶贫产业实施方案》《南丹县发展油茶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以及每年度的《南丹县“5+2”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南丹县“以奖代补”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南丹县贫困产业发展指导员实施方案》《南丹县2020年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南丹县“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实施方案》《南丹县产业发展攻坚工作方案》《南丹县2020年产业发展风险防控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性文件,建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3.激发内生动力,转变落后发展思维。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是实施主体,同时也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促进发展尤为重要。南丹县从他们的惯性思维切开工作突破口,由帮扶干部、村、乡(镇)组成工作组针对贫困户存在问题,推行“一户一策一案一产业”模式,将原来消极被动的态度和行为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意识和行为,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资源禀赋状况,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尤其是强化对贫困户的实用技能培训,每年通过本土种养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各乡镇、村进行理论讲解、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等培训方式,全面推行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按照“精、深、专、优”的选派原则,整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涉农部门技术骨干力量,每年选派400多名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有的放矢开展服务,做到技术力量两个全覆盖(覆盖所有村(社区)、覆盖所有贫困户),技术服务做到“结合政策宣传、结合入户走访、结合产业措施、结合群众需求”,有效为全县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此外,建立良好的产业扶贫信息传递渠道,引导贫困户主动选择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通过自身的思想转变、技术支撑、信息通达等机制措施,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内生能力,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到产业扶贫发展。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推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问题和挑战。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依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的到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2.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提供广阔发展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深入实施,以及黔桂铁路复线改造,南丹即将进入高铁时代,为南丹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也为特色产业在引进项目、争取资金、补齐短板、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3.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区明确产业发展导向。2021年4月,习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充分肯定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初具规模,要求广西立足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产业振兴,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区,打造全国重要农产品保供优供基地,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导向。
4.农业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发展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遥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更加直接,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也为特色产业动能转换带来强劲动力。
1.产业基础薄弱,发展难度大。我县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农业产业条件先天不足,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过大,整体水平不高,质量效益还有待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作用还不够,农企联结紧密度有待加深,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装备落后,难以形成产业群集效应,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薄弱。传统农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2.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实力偏弱,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不强。截至2020年底,全县仅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其中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
3.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特色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期、成长期,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仍以供应原料为主,从田头到餐桌的链条不够健全。“二产”连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较少,综合利用率不高。“三产”发育不足,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充分。
4.农业农村高素质人才缺失。脱贫人口结构变迁趋势明显,劳动力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农村劳动力呈现年龄、性别、素质结构性矛盾。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老龄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和业态掌握能力有限,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1.国际形势变化日趋复杂。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博弈冲突成为常态,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加速大变局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给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难以估量的干扰和冲击。如何在疫情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面前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给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资源要素制约日趋突出。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耕地资源刚性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资源要素配置亟待优化。同时,受农村劳动力兼业化、老龄化双重制约,导致土地、劳动力等成本进一步上升,已成为影响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箍咒”。
3.质量安全压力日趋上升。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过量低效使用,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比例不高,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负效应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协调特色产业产品安全与产出高效之间的矛盾压力越来越大。
4.防止返贫任务依然很重。南丹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2017年率先在河池市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431户51291人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已实现,但农村低收入人口还将长期存在。主要依靠发展产业增收的脱贫户面临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动植物疫病等风险,返贫、致贫风险不容忽视不可低估。确保脱贫对象不返贫、边缘对象不致贫,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南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机遇。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特色资源优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为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区提供有力支撑。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5大特色产业提升行动,长期培育和支持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奇美南丹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脱贫攻坚期间发展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县级5个以内、村级3个以内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坚持政策稳定。保持产业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村和有发展条件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由重点支持脱贫村脱贫困户向支持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农户普遍受益转变,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拓展转变,推动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同步谋划、同步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增强供给适应性,引导资源要素向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集聚,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投入品减量增效,净化农业产地环境。落实“产出来”与“管出来”要求,加强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维护“舌尖上的安全”。
——坚持共同富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群众利益,提升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能力,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效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努力让农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坚持久久为功。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通盘考虑,注重特色产业长期培育和发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谋发展,持续用力、有序实施,推动特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到2025年,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特色产业实现“从有到优”“从优到精”转变,将一批“小特产”打造升级为“大产业”。
——壮大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中打造形成2—3个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全产业链发展的主导产业,将有条件的脱贫村发展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
——建成一批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设1家以上的自治区级以上的绿色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或供深、供港、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认定2个以上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到2025年底,至少有10家以上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至少有70家以上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带动,力争自治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2家以上。
——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特色产业品牌。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优质品牌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打造1个以上“广西好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或“桂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累计打造“广西好嘢”企业品牌3个以上、农产品品牌5个以上。
——创建一批引领力强的现代农(林)业示范园区。突出主导产业,示范引领,推动产业园区化发展。至少创建1个以上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科技园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林业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现代农(林)业示范园区。
综合考虑各乡镇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结合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要求,围绕“一县一业”或“一县几品”产业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协调推进的思路,在稳定粮食种植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南丹巴平米、富硒米、高山油茶、南丹瑶鸡、南丹黄牛、南丹苞谷李等适应南丹生长、品质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全县构建“一轴三区”优势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种植群体向优势产业靠拢,推动形成全县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格局,为打造高质量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南丹农业成为全区重点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一)一轴:以210国道为主轴,主要是车河镇、城关镇、芒场镇、六寨镇及所辖行政村,包括车河村、更垌村、四山村、莲花村、蛮降村、者麻村、帮里村、才怀村、化里村、拉堡村、松柏村、宣明村、银寨村13个脱贫村,重点发展南丹巴平米、南丹瑶鸡、南丹黄牛、南丹苞谷李、黄腊李、高山油茶,六龙茶等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巩固提升“绿稻花海”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创建南丹县“歌娅思谷”“枫杏泉乡”“桃李缤纷”田园综合体3个市级田园综合体,打造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二)东南优势区:主要是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及所辖行政村,包括懂甲村、化果村、怀里村、纪后村、甲木村、瑶里村、朝房村、关西村、汉度村、甲坪村、拉友村、老圩场村、立坳村、利乐村、塘浪村文家村、下坪村17个脱贫村,重点发展南丹瑶鸡、南丹黄牛、瑶乡黑猪、高山油茶、柑橘等特色产业为主,创建南丹县“幸福瑶乡”“歌娅思谷”田园综合体2个市级田园综合体。
(三)西南优势区:主要是罗富镇、吾隘镇、大厂镇及所辖行政村,包括龙腊村、罗屯村、弄纫村、呇村村、湾村村、玉兰村、独田村、古兰村、纳定村、思河村、塘谋村、龙更村12个脱贫村,重点发展南丹苞谷李、黄腊李、生猪养殖、南丹黄牛、高山油茶、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创建南丹县“红土丹山”、罗富镇“富美果香”2个市级田园综合体。
(四)西北优势区:主要是月里镇、中堡苗族乡及所辖行政村,包括化良村、立外村、牙林村、九立村、拉纳村5个脱贫村,重点发展南丹苞谷李、高山油茶、南丹黄牛、瑶乡黑猪产业为主,分别在月里镇、中堡苗族乡创建“醉美月李”“秘境中堡”2个市级田园综合体。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时期发展县级“5+2”、村级“3+1”扶贫特色产业成果,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县级5个以内、村级3个以内特色产业。其中,村级“3”个以内特色产业在县级“5”个以内特色产业中选择。
城关镇:主要以南丹瑶鸡、肉牛肉羊、特色水果、油茶产业为主;以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稻田综合种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为辅。
大厂镇:主要以油茶、生猪、南丹瑶鸡产业为主;以糖料蔗、桑蚕、食用菌、中药材为辅。
车河镇:主要以油茶、生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为主;以蔬菜、中药材、南丹瑶鸡产业为辅。
芒场镇:主要以优质稻(生态米)、油茶、烟叶、特色水果、肉牛肉羊、生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为主,以蔬菜、长角辣椒、高粱、南丹瑶鸡、稻田综合种养、中草药产业为辅。
六寨镇:主要以油茶、烟叶、茶产业、优质稻(生态米)、长角辣椒、肉牛肉羊、生猪产业为主,以蔬菜、食用菌、高粱、中药材、油茶产业、特色水果、稻田综合种养、食用菌产业为辅。
月里镇:主要以优质稻(生态米)、特色水果、肉牛肉羊、烟叶产业为主;以长角辣椒、蔬菜、高粱、油茶产业为辅。
罗富镇:主要以特色水果产业、肉牛肉羊、南丹瑶鸡、糖料蔗产业为主;以油茶、烟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红高粱、稻田综合种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为辅。
吾隘镇:主要以蔬菜、桑蚕、糖料蔗、淡水养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为主,以食用菌、南丹瑶鸡、肉牛肉羊、油茶、红水河生态渔业为辅。
八圩瑶族乡:主要以油茶、高粱、肉牛肉羊、特色水果产业为主;以蔬菜、烟叶、糖料蔗、桑蚕、中药材、南丹瑶鸡、生猪、种鸭产业为辅。
里湖瑶族乡:主要以南丹瑶鸡、生猪、肉牛肉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为主;以特色水果、油茶产业为辅。
中堡苗族乡:主要以肉牛肉羊、生猪、烟叶、蜂糖李、油茶产业为主;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为辅。
按照“守底线、优结构、提质量”的工作思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稳产量,调优种植业品种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南丹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一)有效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牢固树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格遵守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要求,切实有效控制“非粮化”,坚决防止“非农化”,牢牢守住南丹县耕地保护红线。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食用农产品和饲草饲料生产,确保全县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到2025年,全县耕地面积保有量在35.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8.6万吨以上。
(二)稳固糖业基础地位。强化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建设和监管,稳定糖料蔗种植面积。强化良种良法推广普及,实现甘蔗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推广应用高产高糖良种、健康种苗、深耕深松、蔗区土壤改良、地膜覆盖、病虫害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积极推进糖料蔗绿色生产。持续推动“双高”基地宜机化改造,优化糖料蔗栽培模式及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广先进的农机使用服务模式,扩大机械化收获面积。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建立利益共同体,提升糖料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全面推广订单生产,稳定购销关系,保障蔗农收益,实现糖业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水果产品供给结构。充分利用苞谷李、黄腊李国家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力促黄腊李、苞谷李产业做强做大。以罗富、城关、芒场、六寨、月里等乡镇为优势带建设苞谷李、黄腊李产业发展核心区,建设苞谷李标准化种植基地3万亩。强化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力保猕猴桃产业稳定发展。以城关、芒场、里湖等乡镇为优势带建设猕猴桃产业发展核心区,推动现有猕猴桃园的低产综合改造,督促运用高产集成技术应用,引导实施品种更新换代,大力施用有机肥改良园间土壤,积极推广避雨栽培技术应用,引导在优势区域新建猕猴桃园,优化品种结构组合,确保全县猕猴桃产业稳定0.8万亩。依托优势区域带动和发展,力争柑橘产业顺势发展。以南部乡镇城关、八圩、车河、大厂、吾隘、罗富为优势带建设柑橘产业发展核心区,推广集中、集约、集聚、集成土地资源、社会资本、能人、技术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园、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产业提质发展,全县种植面积4万亩。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力引新优品种优化发展。着眼小区域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适地适树、适地适种”的原则,有针对性引进新优品种,筹备发展后劲,全县小品种组合种植面积达0.7万亩。
(四)保障蔬菜产品充足供应。稳定蔬菜面积,保障供应总量平衡,促进季节、区域、品种结构均衡,扩大外销规模,提升质量效益。重点在城关、八圩、芒场、六寨、吾隘、罗富等乡镇建立1万亩军地共建“菜篮子”蔬菜基地,建立1000亩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和“南菜北运”“西菜东运”及加工出口生产基地。适度扩大茄果类、瓜类、根菜类、水生蔬菜类、姜蒜葱等蔬菜规模。大力发展食用菌,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双孢蘑菇、云耳、香菇、秀珍菇、平菇、草菇等品种集聚发展。突出标准化生产,抓好蔬菜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推广绿色生态病虫防控技术和高效种植模式,创建一批高标准蔬菜设施栽培生产基地。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抓好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打造绿色“放心菜”。大力发展特色优质蔬菜制品加工,统筹蔬菜采后冷链物流建设。
(五)巩固蚕桑产业领先地位。巩固发展吾隘、罗富、大厂、八圩、里湖等蚕桑基地,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核心,以“产品、基地、园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积极开展蚕、桑优良品种的多元化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完善“企业+蚕桑(茧)站+共育室+蚕桑技术员”的技术服务网络。推广水肥一体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小蚕集中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等蚕桑适度规模经营配套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桑园立体种养和蚕桑循环经济模式,增强种桑养蚕比较优势,缓冲市场风险。挖掘桑叶、桑葚药用价值和牧用桑饲料价值,支持精深开发桑葚酒、桑叶茶、桑叶菜等加工食品,提升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六)打造茶叶重点产区。以打造南丹天然富硒六龙茶产业核心示范区为重点,支持适合茶叶种植的脱贫村发展茶产业。推广茶园标准化建设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创建一批标准化生态茶园和富硒茶园基地。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创建标准化茶厂,推行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加工方式,补齐茶叶精深加工短板。继续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开发茶叶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等深加工新产品。以生态茶园建设为载体,拓展茶园休闲观光、旅游度假、文化传承等功能,提高茶产业附加值。
(七)推进高粱产业纵深发展。依托广西丹泉酒业公司酿酒原料需求,利用烟叶种植后的温、光、水等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烟叶中后期套种秋季糯质红高粱,为广西丹泉酒业公司提供酿酒糯质红高粱原料,促进南丹白酒产业发展。以八圩乡、六寨镇、大厂镇、城关镇、芒场镇等烟叶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为重点,发展烟后期套种秋季糯质红高粱。发展种植规模2万亩,其中糯质红高粱1万亩,从而形成南丹独具特色的酿酒糯质红高粱产业基地。
(八)促进中药材传承创新发展。落实推进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坚持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推进中药材“一县一品”和“一品一产”。重点发展大宗和名贵道地中药材,巩固穿心莲、罗汉果、淮山、葛根、金银花、槐米等广西独有优势大宗品种,发展鸡骨草、广莪术、广泽泻、广豆根、茶辣、两面针、天门冬、广金钱草等道地品种,开发牛大力、铁皮石斛、木鳖果等新兴品种。提升中药材生产能力,重点推进大健康产业园中药材基地建设,实行以基地为核心的生产模式,建设云水谷高标准中药材生产基地,引导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与生产主体共建“定制药园”,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能力,扶持中药材采收、干燥、蒸煮、晾晒、粉碎、仓储等设施和设备建设,推进规模化初加工。
粮食。到2025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总体稳定在3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保持在8.6万吨左右,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糖料蔗。到2025年,全县种植糖料蔗面积2万亩,糖料蔗产量9万吨,产值0.46亿元。
水果:到2025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12.26万吨,产值7.4亿元。
蔬菜。到202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1.4万亩,总产量35万吨,产值4亿元。
蚕桑。到2025年,全县桑园种植面积1.55万亩,蚕茧产量0.18万吨,蚕茧产值0.7亿元。
茶叶。到2025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0.5万亩,茶叶产量0.012万吨,产值0.1亿元。
高粱。到2025年,全县发展种植高粱面积2万亩,高粱产量0.75万吨,产值0.3亿元。
中药材产业。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6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1.5亿元。
引导和支持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发展现代生态养殖为主线,大力扶持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为主要形式的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积极扩大产能产量,加大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养殖业由数量增长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
大力发展生猪、肉牛肉羊等产业,引导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转移。稳定和扩大生猪产能产量,大力开发瑶乡黑猪地方特色品种。以推动生猪养殖设施化为抓手,重点推广“高架网床+微生物”等现代生态养猪技术,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常态化防控工作,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推进南丹黄牛产业发展,加大实施国家粮改饲试点项目,抓好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扶持建设一批草地规模较大、养殖基础较好、发展优势较明显、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发挥南丹黄牛的优势,积极推动脱贫村发展南丹黄牛养殖,加强南丹黄牛与优质肉牛品种改良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推进高端牛肉制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做大做强南丹黄牛产业。
支持脱贫村大力发展南丹瑶鸡等优质肉鸡产业,增加优质禽肉和蛋制品供应,保持南丹瑶鸡地方领先地位。因地制宜推广水禽无水面养殖、家禽笼养、网床饲养等生态养殖模式,积极推广林下养禽、果园养禽等种养融合模式,提高粪污综合利用效率和养禽综合效益。按照家禽“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要求,建立健全家禽产品冰鲜流通和配送体系,推进家禽集中屠宰、分拣、冷链配送和生鲜上市。
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发展渔业生产。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开展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发展池塘工程化养殖、陆基圆池智能化养殖等生态养殖。充分挖掘宜渔稻田功能,以稳粮增收为根本前提,创建一批模式新颖、稳产高效、标准规范的规模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加快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加工业和休闲渔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家畜业。到2025年,全县猪存栏8.5万头,出栏16万头;牛存栏3.7万头,出栏2.3万头;羊存栏1.8万头,出栏1.6万头。
家禽业。到2025年,全县家禽存栏380万羽,出栏770万羽,其中南丹瑶鸡出栏700万羽。
以打造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发展林业,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显著改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深入推进自治区千万亩油茶基地、千亿元油茶产业“双千”计划,扩大原料基地建设、优化油茶产业结构,提高油茶质量效益。大力培育油茶新型经营主体,推广“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基地+农户(脱贫户)”等合作经营模式。普及推广优质高产油茶种苗培育和先进适用造林技术,建设一批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园和示范点。鼓励现有油茶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优势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支持林业科研院所和油茶龙头企业开展油茶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促进全产业链发展。统筹区域油茶品牌资源,推进品牌整合重塑,打响“南丹山茶油,健康长寿油”品牌。
引导鼓励脱贫人口用自有或租赁的林地发展松、杉、竹等速丰林,增加脱贫群众长期财产性收入。建立南丹大宗特色经济林高产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木本油料、特色果品、木本粮食、木本调料、木本饲料、森林药材等经济林基地。扶持发展核桃、板栗等木本粮食(干果)林。
围绕林业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产业。重点发展林下森林食材、林药、林菌、林草、林茶、林花、林苗等生态种植模式,推广林下仿生态林禽、林畜、林蜂、林下特种养殖模式,力争实现“一亩山万元钱”。支持开展林下经济良种培育、优质丰产栽培、林机装备、循环利用、储藏加工、质量检测等关键领域科技研发,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加大森林康养、森林体验、森林人家等森林康养等产业设施建设,推进林业生态旅游。加快标准化花卉示范基地建设,优化特色花卉品种结构,打造桂派花卉品牌。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大力推动清洁生产,推动木材加工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现代林业服务产业,推动“互联网+林业服务”线上线下结合,提升林业服务水平。
特色经济林产业。到2025年,杉树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松树种植面积达45万亩以上,竹类种植面积在2万亩以上。
落实扶持政策,创造条件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南丹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和物流基地,推动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和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
支持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或改造一批脱贫群众参与度高的预冷、保鲜、烘干、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初加工设施设备,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果蔬加工中心,加强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鼓励和引导畜禽产品产地屠宰加工,支持现有屠宰加工企业改造升级。
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南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多元产品,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多重转化增值。引导企业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绿色节能干燥和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推动肉类、果蔬、茶叶、林产工业等企业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提升智能化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推动农产品加工设施设备升级。支持科研院所与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深度对接,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转化运用。
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区)布局,推动园区集聚提升。加强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功能、突出特色、优化分工,提升园区管理水平。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
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持力度,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创新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建设,进一步打响南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着力创建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因地制宜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发布推介活动,培育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地方品牌。
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和金融机构等不同渠道资金,加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强化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风貌保护,加强村屯绿化美化亮化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改造提升一批休闲农业村庄道路、供水、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扶持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美丽休闲乡村(镇)、休闲农业园区和休闲农庄。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力争建设一支精于管理、善于经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队伍,一支具有国际战略眼光、深谙当地实际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销队伍,一支素质较高、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重点开展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经纪人的培训,培育一批积极性高、素质强、善经营的管理、经营和服务人员。支持就地就近开展住宿、餐饮、服务知识培训,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礼仪、提高服务技能。积极开发民族工艺品,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拓展特色购物服务体验。
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深入挖掘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节庆等农耕文化,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农事景观小品等,促进南丹壮、瑶、苗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与弘扬。积极举办特色农事庆典、文化旅游节和民族节庆等旅游节庆,深入挖掘南丹农耕文化和民俗特色,促进农业、旅游、节庆、会展、商贸交流互动,打造农业文化、多彩民俗相融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旅游线路。
梳理和完善现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深度挖掘资源,突出“农”“壮”“瑶”字特色、文化底蕴和旅游内涵,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和档次。加大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支持,引导休闲农业协会有序发展和规范经营,做好信息服务、协调服务、规范服务质量等工作,促进资源交流共享。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完善预警机制,提升应急能力。
强化标准引领,推进科技创新,突出品牌打造,选育一批突破性农作物品种和畜禽水产良种,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知名品牌,从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推进南丹农业绿色发展。
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充分利用南丹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加强南丹黄牛、南丹瑶鸡、瑶乡黑猪(梅花山猪)、水果、中药材等特色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和原生境保护点建设,推进特色种质资源和育种新材料收集、保护和利用。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和优质种业提升工程,开展专用优质粮食作物、水果蔬菜、桑蚕茶叶、畜禽水产联合攻关,提纯复壮一批地方特色品种,自主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突破性品种,建设一批种业示范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基地。
加快推广一批土壤改良培肥、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用药、农产品收储运和加工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重点推广有机和微生物肥料、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兽药渔药和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兽药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扎实开展耕地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工作,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占有率和用标率。积极开展国家及自治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农产品质量追溯先行示范县,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保障水平。
完善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塑造“南国丹品”农产品公用品牌整体形象。建立农业品牌储备库,积极引导和组织农产品企业参与“广西好嘢”评选,提升我县农产品品牌度和知名度。深入发掘特色资源,突出打好农业“绿色牌”“长寿牌”“富硒牌”,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引导农业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市场营销,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借助博览会、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等展会平台,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开展农业品牌营销推介,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加快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品牌打造、分等分级关键环节标准的制修订,基本实行农业产业有标可依。加强标准示范推广,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按标生产,创建一批优质农林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引领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品种培优。扶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加大优质绿色新品种和新种苗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到2025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品质提升。到2025年,全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40个以上。
品牌打造。到2025年,全县力争打造1个“广西好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品牌、5个农产品品牌。
标准化生产。到2025个,建设1个以上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
聚焦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构建乡村产业聚集发展重大平台,促进资本、科技和人才聚集,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开展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创工作,加快构建完善国家、自治区、市、县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立足县域,以规模种养为基础,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集聚现代要素和经营主体,加快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创新科技集成和联农带农机制,创建一批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方式绿色化、加工产业集群化、产业发展品牌化、现代要素集聚化。积极创建和申报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聚焦一个优势特色品种,集中资金资源,着力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关键环节,建设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全产业链建设,推动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资金支持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环节,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打造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带。
立足乡镇,发挥乡镇上联城市、下接乡村的纽带作用,聚焦一个农业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着眼全产业链培育,支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绿色生产基地,扶贫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支持建设仓储物流设施,创建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城融合、产村融合发展。2025年,全县打造一批产业强、产品优、质量好、功能全、生态美的农业产业强镇强村,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强、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融合综合体。
实施南丹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质量建设五年行动,聚焦总量做大、品质做优、效益做好、品牌作响、增收做实,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育品牌、拓市场”的思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打造一批特色明显、链条完善、融合度高的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依托村镇资源特色、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以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带动、以村镇为平台、以产业为基础、以要素融合为机制,着重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产地贮藏和加工车间,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深入发展“一村一品”。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围绕家庭农场“增量”、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强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做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多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继续实施家庭农场倍增计划,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的思路,加快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实现家庭农场在数量、规模、质量上有较大的提升。建立完善家庭农场登记认定办法,将符合条件的规模农业经营户纳入家庭农场范围。指导家庭农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采取优先承租流转土地、提供贴息贷款、加强技术服务等方式,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小农户稳步扩大规模,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积极培育和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推动家庭农场数量规模、质量效益、带动发展取得较大突破。
继续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引导合作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章程制度,严格依法依规办社,切实保障合作社成员权利。持续开展国家、自治区、市、县示范社四级联创,对信用良好、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在示范社评定和政策扶持方面予以倾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交流培训、数字平台建设等措施,强化农民合作社的服务能力,重点推动农村资源要素合作、标准化生产合作、专业化服务合作,促进农民合作社跨区域联合发展。鼓励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梯次发展培育机制,扶持创建和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国家、自治区、市、县级龙头企业梯队。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全国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较高知名度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分选、包装、仓储、加工、流通等基础设施,增强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能力。积极组织辖区内企业参加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建立由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实现抱团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明确权利责任、建立治理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持续稳定发展。
支持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农业服务专业户加快发展,鼓励家庭农场、规模种养户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引导合作社、村集体拓展服务领域。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围绕“耕、种、管、收、烘”等农业生产环节,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或主要环节托管,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农田灌溉、统防统治、集中育秧、秸秆处理、产地烘干、加工储存等生产性服务。
家庭农场。到2025年,新增培育家庭农场1000家以上,新增培育创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5家以上,自治区示范家庭农场10家以上,力争建成自治区级家庭农场示范县。
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25年,培育创建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0家以上(建议100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家以上,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家以上。
农业龙头企业。到2025年,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以上,力争自治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2家以上。
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到2025年,培育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2个以上。
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持续加强与广东省的对接合作,深化结对帮扶,拓宽协作领域,促进产业协作,提升合作水平,实现粤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巩固提升粤桂扶贫协作产业合作成果,持续发展壮大广西结对帮扶市县特色产业。
积极开展跨区域产业合作,共同引导投融资平台、企业到南丹投资发展。组织广东(深圳)企业到南丹考察洽谈和投资合作,依托南丹丰富的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产业互补。加大对南丹农产品种养加工、物流及乡村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智慧农业等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投资力度,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深化旅游合作,引导广东旅游健康等产业向南丹梯度转移,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精品路线,吸引广东游客入丹旅游。
支持成立粤桂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联盟,推广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经验做法,新布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支持在南丹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帮助培优育强乡村特色产业。
以供港澳质量安全标准和供深食品标准体系为标杆,加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在南丹建设一批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和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支持南丹生产企业与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商贸企业进行对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南丹优质农产品开展“圳品”认证,将更多南丹优质农产品纳入“圳品”管理,帮助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价值链。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集群、消费能力、销售渠道等优势,引导广东大型商超与南丹搭建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广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群众认购南丹农产品。
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大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力争建设1个以上供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建设2个以上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获得“圳品”认证的优质农产品数量达3个以上。
推动“湾企入丹”工作。进一步优化南丹营商环境,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优秀实力雄厚粤企入丹参与南丹建设和发展,持续做好广东落地企业和合作项目的协调和跟踪服务工作。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发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产业发展专责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县农业农村局综合统筹、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强化部门间政策和工作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辖区内特色产业发展指导,强化工作部署,加大资金项目支持,督促政策落实。乡镇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工作统筹,强化措施落实,有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要保持工作队伍稳定,优先选派驻村和工作队,明确产业发展帮扶职责,落实落细产业帮扶措施。
把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适当加大考核权重。科学设置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政策措施落实、特色产业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服务体系建设等情况。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将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同资金分配、项目安排挂钩,促进工作落实。加强特色产业发展信息调度,及时调度政策措施落实、产业发展规模、产品市场销售、品牌建设、主体培育、带农增收等信息,为开展精准评估和调整完善产业帮扶政策措施提供基础支撑。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宣传造势,大力宣传特色产业发展各项支持政策,提高部门、企业和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积极性,形成社会共识和强大凝聚力、推动力,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推介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广泛宣传社会各方帮扶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动事迹,讲好特色产业发展故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开展产业发展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治理,进一步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构建产业帮扶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围绕推进南丹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强区建设,加大资金、金融、土地、技术等要素支撑的保障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
使用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培育和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比重不低于50%,并逐年提高资金占比。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优先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含必要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等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继续倾斜支持产业发展,粤桂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资金重点用于特色产业发展,并进一步向乡村振兴倾斜。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优先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
对特色产业支持力度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优先给予再贷款支持,继续发挥再贷款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信贷产品。调整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延续开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业务,切实满足脱贫人口生产资金需求。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发展特色产业。指导农业保险承办机构持续扩大糖料蔗价格指数、肉牛养殖、水果种植等三项中央财政奖补险种覆盖面。结合南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特色产业险种,扩宽特色产业保险覆盖面。指导农业保险承办机构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大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力度,提升特色产业风险保障水平。
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用地规模和计划指标,优化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实好产业发展附属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设施农业可以使用一般耕地、村庄整治和宅基地整理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等政策。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鼓励土地经营权有序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进一步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专家等开展产业帮扶,继续邀请产业技术专家组,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建立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深化推进乡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自下而上“订单式”需求对接和自上而下“菜单式”服务机制,实现科技服务乡镇全覆盖、一二三产全覆盖。全面实施农技推广特聘计划、招募特聘农技员,积极探索实行农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新机制。继续推进到村到户指导,将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逐步调整转化为乡村振兴指导员。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提升科技支撑。加快创业致富带头人、现代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加强脱贫户和小农户技术培训,提升各类主体产业发展能力和生产经营水平。
完善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支持“三农”发展的社会氛围、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政策效应不断释放。
开展以“加强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组织经营主体参加各类综合性、专业性的大型产销对接活动,展示展销农副产品。加强我县与区内外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电商企业等流通主体精准对接,在重点市场构建长期稳定的销售平台,与目标市场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产销共同体,优化提升特色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继续开展帮扶产品认定,做大做实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专馆和定向直供直销渠道。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组织预算单位采购农副产品。依托全区公路、铁路、客运场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开展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共同行动,扩大扶贫农产品营销渠道。推进优质农产品“圳品”认证,推动与深圳市及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有效对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面落实“广西好嘢”数字化农产品产地仓建设,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
继续认定与扶持对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龙头企业,在项目安排、示范评定、融资贷款、保险保费、用地用电等方面倾斜支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开展“三变”改革示范县创建,探索总结更多成功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带动脱贫户、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资金、设备、技术与农户的土地经营权等要素有机结合,推动价值分配向上游农户倾斜,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融合利益共同体,让更多脱贫户、农户稳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益。鼓励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户成立产业联盟,通过共同研发、成果转化、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加强带动主体履约监督,维护和巩固与带动对象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防止带动“断链”。
把风险防范摆在产业发展突出位置,坚持产业发展和风险防范一起研究、一起部署。把产业发展作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对因自然灾害、病虫害、市场波动、产品滞销等出现产业发展困难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建立风险监测机制,每年要组织开展特色产业发展风险评估,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带动主体作为主要评估对象,聚集生产、经营、联农带农和政策措施落实等重点,系统评估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督促带动主体制定风险防范和处置措施。健全风险防范应对措施,从项目选择、自然因素、生产经营、市场波动、资金使用、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强防范和处置。
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功能。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组织开展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及时修订规划内容,出台应对措施和应对方案,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探索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发挥第三方独立性和专业性优势,建立第三方评估常态化制度。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并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细化任务,抓好做好本规划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