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掀起民生问题风波,为全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以及随后陆续爆出的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一系列重大事故,让食品安全的阴霾挥之不去。2012年“食品安全”更是成为我国十大民生问题之一,我们不禁要问,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而在畜禽产品方面,从最初的苏丹红鸭蛋到禽流感事件,其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焦点所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心不足,使得整个畜禽产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前不久曝光的“速生鸡”事件,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在社会关注和消费者产品质量安全消费的诉求之下,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迫在眉睫。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找准源头是关键,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则关键在于养殖环节。养殖从业者在养殖过程中的药品投入、饲料使用、疫病防治等行为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下游环节的产品质量,最终决定了终端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同时,畜禽养殖从业者生产行为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产业仍是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户所占比重较大养殖水平普遍偏低,养殖环节脏、乱、差现象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污染物处理措施,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直接排放于生态系统,经过雨水冲刷进入水循环系统,进而造成水体污染,而其养殖异味也影响着周边的大气环境。据笔者对2011年畜禽养殖户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只有33.83%的养殖户认为畜禽养殖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其中,28.4%的养殖户认为畜禽养殖主要带来水污染,64.8%的养殖户认为主要是空气污染。可见,养殖从业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生产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
因此,从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缓解畜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角度出发,对养殖户生态认知及行为决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养殖户生态认知及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畜禽产业发展、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
养殖户的生态认知与行为决策具体表现为养殖户对生态养殖的认知程度及是否采用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概念是在全社会生态意识增强,对环保、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立为国家未来发展基本国策的背景下提出的,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合理规划、组织、管理畜禽生产,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畜禽养殖业与生态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1]。张福绥[2]将生态养殖总结为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工程技术,协调生物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二者互为友好、高效发展的养殖模式,其总体目标是实现养殖生物繁育优良化、养殖技术生态化、养殖产品优质化及养殖环境洁净化。还有一些学者从空间上定义生态养殖是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之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内,运用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模式,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生态平衡养殖方式[3]。综合前人研究,本文生态养殖包括畜禽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保安全两个范畴[4],第一,健康养殖。以实现健康养殖为基本要求,养殖过程中注重生物安全和疫病防控,对投入品使用进行严格监管,包括正确使用兽药产品、饲料添加剂,严禁使用违禁品,严格实施休药期管理,确保畜禽产品安全生产。第二,生态保护。基于生态系统中各物质共生互补性和资源可循环利用性,发展循环养殖模式,科学规划生产布局,处理好畜禽排泄物的转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综合效益,真正实现生态环保安全。
养殖户作为畜禽产品生产的主体,他们的生态认知程度及行为决策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环境保护程度的高低[5-6],多数学者认为目前农户生态认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7],冯忠泽与李庆江[8]对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不够,对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规定及标准生产操作规范不了解,应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Henson S[9]和何蒲明[10]均认为农户经营行为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Notani[11]认为行为认知直接影响到行为主体的行为意向和决策。胡浩等[12]以上海市为例,对养殖户进行健康养殖行为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养殖规模、组织形式及其风险态度对养殖户健康养殖行为影响显著。王文智等[13]从农户蔬菜质量安全认知、个人禀赋、组织形式、技术供给、市场环境和政府规制等方面对农户安全蔬菜生产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要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其生产行为难以统一规范,应通过技术培训和政府支持等外部因素,提高农户自身素质和安全生产认知,从而为蔬菜安全生产提供条件。王常伟与顾海英[14]以江苏农户调查为例,考察了农户环境认知及其行为决策情况,并对农户环境认知和行为决策进行了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农户环境认知与行为决策之间不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以山东、安徽等水禽主产省养殖户为例,对养殖户生态认知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养殖户生态养殖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检验养殖户生态认知与行为决策是否一致,并提出通过改善显著性因素,从而影响养殖户生态养殖行为决策,促进产业发展与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刘雪芬等:畜禽养殖户生态认知及行为决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0期2调研说明及描述性分析
2012年6-9月对山东、安徽、湖北、河北、江苏、浙江6省水禽养殖户的实地调研。调研人员为从事水禽产业经济研究1-2年,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的研究生。调研形式为对养殖户进行入户访谈调研,问卷质量较高,数据可用性也高于一般调研。调研共获得样本数量313户,在对问卷进行整理筛选后,获得有效问卷269份,问卷有效率达85.94%。养殖户样本具体情况如表1。
河北省639614.50%6肃宁县、滦平县湖北省648617.84%6仙桃市、京山县、监利县江苏省635613.01%6金坛市浙江省638614.13%6诸暨市、象山县合计(有效问卷)62696――6――2.2养殖户生态认知分析
养殖户的生态认知主要通过其对健康养殖和环境影响的认知两个方面来反映。具体而言,通过养殖户是否了解投入品使用规定、是否了解兽药残留、是否认为畜禽养殖对环境造成污染、是否了解畜禽排泄物可以转化利用、是否认为应该清理禽舍五个问题来反映养殖户的生态认知程度,具体见表2。
养殖投入品使用规定包括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合理使用规定,药物的合理合法使用规定,以及国家禁止药品的禁用规定等。在畜禽产业发展初期,投入品使用管理较松散,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过往经验和直观意识使用饲料、药品等投入品。随着国家对畜禽养殖投入品规范使用的重视,各地政府对相关规定进行了宣传和技术培训,养殖户逐渐对其有所了解。但在调研过程中,了解饲料及添加剂使用事项,了解国家畜禽药品使用规定,以及兽药使用休药期等规定的养殖户仍然不过半数,为125户,占样本总数的46.47%。
养殖环节兽药残留是指养殖户不正当使用投入品所带来的危害,一般包括不正确使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滥用药物及药物添加剂,用药剂量、使用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兽药残留。另外,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和添加剂,不执行休药期也会造成兽药残留。养殖户中了解兽药残留的有108户,占样本总数的40.15%。访谈发现,养殖户了解兽药残留和了解投入品使用的情况基本一致,但有部分养殖户只是简单按照政府宣传或规定使用投入品,并没有深刻认识内在意义和作用,因此,部分了解投入品使用规定的养殖户并不了解兽药残留。
养殖户对畜禽养殖环境污染认知程度较低,只有91户养殖户认为自身养殖行为会影响到周围生态环境,占样本总数的33.83%。而另外178户不认为畜禽养殖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多数养殖户甚至对该问题表示惊奇,认为畜禽养殖属于一般农业行为,不存在任何污染环境的环节。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养殖户逐渐对健康养殖有了一些了解,意识到其养殖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随着畜禽产业发展,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成为农村地区主要污染源之一。如果畜禽排泄物不经过任何处理转化直接排放于大自然,其分解产生的甲烷、硫化氢、氨气等200多种有毒气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对人类及畜禽自身健康构成危害[14],同时,畜禽排泄物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其它微生物及氮、磷元素,若未经处理排出,渗入土壤和地表水,易造成整个水体富营养化,且难以治理[15]。但如果经过一定技术的转化处理,畜禽排泄物所含有机物将被生物降解处理,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污水在经过循环系统处理后,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成分将被分解。目前,农村地区最易实现的排泄物转化利用途径,是将粪便替代化肥还田利用,或者进入沼气池循环产生清洁能源。但调研中,知道畜禽排泄物转化利用的养殖户仅有72户,占样本总数26.77%。多数养殖户虽然意识到排泄物对其生活环境的影响,但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直接将排泄物清理到周围无人居住的区域,不会进行后续利用。
我国的农村畜禽养殖大多是以农户为单位,养殖量较少,并不能形成较大的养殖规模。同时,我国农村很大一部分农户缺少相应的畜禽养殖知识,尤其缺乏畜禽疾病防治意识,极易导致畜禽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兽医在畜禽疾病的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大多基层兽医自身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加上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在畜禽疾病的防治中大多是凭借自身经验,存在很大问题。为此,应重视基层兽医的畜禽疾病防治工作,进而完善基层兽医工作站各项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大多基层兽医凭借自身经验以及极少的理论知识对畜禽疾病进行防治,在畜禽疾病的防治中主要存在盲目诊治及盲目用药两方面问题。
由于基层兽医对畜禽疾病防治知识较为缺乏,在畜禽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大多是见病用药、见热就退以及见效就停药。据调查发现,基层兽医在畜禽的疾病防治过程中最为常用的就是使用抗生素,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后果就是导致病菌的抗药性大大加强,同时会造成畜禽体内会抗生素残留,当人类食用后对身体产生严重危害。另外,某些兽医一听到近期发生了某类传染病,不进行抗体检测就进行免疫接种。这样一来,不仅造成了畜禽应激,而且还易使一些原本体弱的畜禽更易感染。
1.2.1 不按药物适应症用药 很大一部分基层兽医对于动物病理以及兽药药理了解甚少,加上不了解每一种药物的适应症,凭借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是根据兽医标签上的说明书来用药,有的加大剂量,有的拉长疗程,造成疗效不明显,甚至出现畜禽中毒现象。很多基层兽医使用抗菌药治疗病毒性疾病,尤其是使大一部分基层兽医常用的用药模式为安乃近+青霉素+地塞米松,往往不对症用药,当使用这些药物疗效不明显时,就改用其他药物,极易出现中毒现象。
1.2.2 不按剂量以及疗程用药 有些基层兽医不知道如何计算用药量,在用药方面凭借着自己经验,或者按照一针不见效,就加大针量,连续打第二针或者第三针,多量的药量往往加重畜禽病情,甚至加速畜禽死亡。还有些兽医减少用药量,药量不足就会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最终导致治疗失败。不同的畜禽或者同一畜禽不同个体所需要的药量都有所不同,应视病情而定。调查发现,基层兽医在治疗一些常见疾病如流行性腹泻或猪流感等时,往往不能保证其疗程,致使治疗无效。
1.2.3 不按给药途径用药 畜禽的病情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给药途径也有所不同。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静脉注射以及肌肉注射。相应的药物选择不同的用药方式,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同。若给药途径不当,轻则治疗无效,重则可导致畜禽死亡。对于畜禽的消化道疾病,较为常用的给药途径为口服;对于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宜采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有些药物自身不宜在消化道吸收,而有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则不宜采取肌肉注射等。应针对畜禽病情,采取相应的给药途径。
基层兽医缺乏系统的疾病防治知识,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为此,应加强对基层兽医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的培训,加强兽医理论知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另外,可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从交流中增强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培训促进基层兽医科学诊治,提高对畜禽疾病的防治水平。
要想从根源上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必须提高养殖户的畜禽疾病防治意识,明确畜禽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因此,可以通过发放有关畜禽疾病防治的宣传册,让更多养殖户了解相关防治知识;也可以将主要养殖户集中起来,开展畜禽疾病防治知识讲座,介绍相关防治措施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养殖户的畜禽疾病防治意识。
基层兽医自身也应不断学习及努力,多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各种药理,掌握正确的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以及用药疗程等。科学用药,做好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我国的畜牧及养殖业从一开始的个体分散式经营逐步向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牧及养殖场方向发展[1]。有关畜禽疫病防治及生活环境的消毒对养殖场规模变化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大大小小的养殖场也不少,但只有通过科学的消毒,才能让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及浓度达到对禽畜无害的程度,从而防治禽畜发病或抑制疫病的蔓延。特别是处在基层的规模较小的养殖场,因缺乏专业的消毒知识和对不同禽畜的了解较少,经常会出现消毒剂滥用或少用,使用方法不当等现象[2]。就目前来看,在基层的养殖场内还存在着文中所述的消毒误区。
消毒工作是保证养殖场生物安全无病的中心内容和基本保障。有些基层养殖户却因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认为规模畜牧养殖场的工作核心在于抓好接种和保证饲料管理,认为只要防疫针打过了一切便万事大吉了。这种片面的想法产生的原因除了缺少有关知识外,便是他们眼光不够长远,只注意到眼前的成本,不能看到实际成本,在疫情发生时才会想到消毒,没有意识到消毒在净化禽畜生活环境,切断传染源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畜牧养殖场内消毒后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消毒剂是否正确使用,市面上售卖的消毒剂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如消毒相关类物质不稳定易挥发,消毒作用时间较短,或杀菌能力较强,但是对病原体并不构成威胁等等。广泛使用的季铵盐类可以用于皮肤组织黏膜,手术器械类以及污染工作服消毒但却不能用于周边环境的消毒工作中。
在养殖禽畜过程中,不少养殖场存在着堆积大量动物粪便、饲料残渣、污水等大量被污染的有机物。这些废弃物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清理,就会成为各种病菌微生物和病原体的温床,在消毒过程中消耗消毒剂中的有效成分。以及容易被忽视的居住在此类环境中的禽畜身上也携带着大量病菌和病原体微生物,同时应注意这方面的清洁和消毒[3]。
水是万物之源,禽畜饮水应清洁无毒,应达到人体适宜饮用水的标准,但许多养殖户并不注重禽畜饮水,随意使用井水或河水来供禽畜饮用,所谓病从口入,若不严格把控禽畜的饮水,禽畜发生疫病的几率自然会上升许多。
要改变药物知识用来控制疫情蔓延的错误想法,将其逐渐变为用消毒来控制和避免疫情的发生,用药物和绿色抗生素来治疗生病的禽畜。若不及时消毒来净化环境,就会造成禽畜生活环境中病原体越积越多的情况,当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必然会引发疫病。
学会如何合理的使用消毒剂,辨别消毒剂的性能及适用范围,不可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要根据药品使用说明和相关人士的推荐来认真分析,还需学会通过其他资源和对药品的介绍来判别优劣产品。还要重视药物的酸碱性,有些养殖人员为了加强消毒效果,会在一次消毒内使用两种不同的药物或将其混合起来配成一种消毒剂来使用,并未考虑到化学药剂中发生酸碱中和导致消毒剂失去效力或混在一起可能会发生化学发应的可能性,因此大大降低了几种消毒剂各自的消毒效果,使之结果无法达到预期,甚至起不到一点效果。
在进行消毒工作之前,工作人员应尽力清洗周围环境和禽畜家舍的各种污染物以及禽畜,根据不同地点,环境和对象挑选合适的消毒剂,这样才能使消毒效果良好。且在禽类消毒方面的着眼点并不应局限于禽畜的体表,可以将整个空间都利用喷雾剂与空气中的尘埃病原体微生物等相结合,起到杀菌、净化空气与减少臭味、除尘的作用,在夏季还可利用此技术为家舍降温[4]。在喷雾消毒药物的选择上也应谨慎,以杀菌谱较广,刺激性较低,水溶性好,无异味的药物为优先使用对象。
饮水消毒的程序其实十分简单易行。若使用井水或河水,应先将其煮沸,待其冷却后去掉底部沉积的泥沙和沉淀物再供禽畜饮用。若是经漂白后的自来水,要放置在桶中静置两到三小时左右,等溶在其中的氨气挥发后再供饮用。这样也让药品中的某些易挥发物不会因水中所含的某些化学药剂的成分而受到影响。
[2]陈志富,薛俊洁,卢守礼等.浅析中小规模养殖场预防用药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2011,32(5):75-76.
1.1畜牧养殖品种的转变优良的畜牧养殖品种是现代化畜牧养殖的关键,目前,我国的优良品种率占整个畜禽存栏的比率不断增加,各个地区均不断引进高质优产的外国品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化的品种繁育和推广体系[3]。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育种研究,繁育出适合当地特色、适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品种,养殖品种逐步从土杂品种向优良品种转变。以猪为例,杜洛克和长白杂交模式以其体型优良、肉质鲜美、出肉率高、经济价值高得到养殖户和消费者的认可,为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畜牧养殖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畜牧养殖处在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化养殖方式过渡的阶段。传统养殖方式是以农户为单位、规模小、品种多、人畜混居、混放混养的粗放型养殖方式[4]。从全国的角度看,我国的畜牧养殖方式仍然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就个别品种和个别地区看,养殖方式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畜牧养殖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育种方面,人们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本交方式,人工授精技术逐步推广,对加快猪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受胎率、延长种公猪的使用年限、防止疫病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饲养方面,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正逐步被科学合理的精细化饲养取代,精细化饲养根据畜禽不同的生理和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日粮配方,降低了畜禽饲养成本,提高了畜禽养殖经济效益。在管理方面,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管理和经营畜牧养殖各个过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养殖的各个环节,通过使用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人们能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日常管理,促进了畜牧养殖管理方式的飞跃式发展。
物联网的发展,给畜牧业全过程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畜牧生产在繁育、环境、饲养、疫病、质量追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物联牧场为代表的畜牧业,正朝着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物联牧场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2.1光温水气自动控制,生长环境精确模拟畜禽的生长环境对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养殖场都无法做到对畜禽养殖环境进行精确控制,因而无法进一步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物联网技术为畜禽生长环境的自动控制、精确模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光照、温湿度、气体传感器等采集牧场环境信息,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WSN)和移动通讯技术,如蓝牙、Wi-Fi、ZigBee、3G技术等传输到服务器[5],应用程序将收集到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集合专家系统、畜禽生长模型等科学准确的计算畜禽养殖环境数据,然后将指令发往终端设备,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温度控制器、光照强度控制器、CO2发生器等)对畜禽生长环境进行精确控制,从而提供一个良好的畜禽生长环境,促进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6]。
2.2生长状态实时反馈,畜禽生长精细饲养畜禽在生长过程中,其个体的生长状态(如身高、体重、年龄、体温等)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针对不同的个体生长状态,采用适合不同个体生长的饲料配方,进行畜禽生长精细饲养,才能更有效的促进畜禽生长,进而提高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在物联牧场中,通过畜禽体征指标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实时搜集畜禽个体生理状态数据,并将数据及时传输到服务器,集合畜禽精细饲喂模型,对畜禽饲料配方进行科学配比,从而保证畜禽生长所需能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监测畜禽个体数据异常情况,将数据及时反馈给生产者,做到实时监测、实时反馈、实时处理。
2.3动物疫病实时监测,疫情预警严格控制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禽产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传染病,对畜禽养殖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动物疫病在发生前都有征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对畜禽个体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了解个体生长状态,传感器将畜禽个体的生理数据(如体重、体温等)通过传输网络传到数据库,应用程序通过监测数据库中的实时数据,了解畜禽生长的实时信息,并将畜禽生长信息与最新的畜禽疫病数据相对比,及时监测畜禽生长状况,对疫情进行严格控制。
2.4母畜数据实时传输,畜禽繁育动态监测畜禽繁育是畜牧业养殖的重要方面,在养殖产业环节中,占据着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RFID、二维码、传感器等采集技术的进步,母畜在期的各种生理数据都会发生变化,通过期母畜生理变化情况,科学地对畜禽进行配种和生育。以奶牛为例,期的奶牛,其活动量、步行数等都远远大于其他奶牛,通过对奶牛行为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奶牛的状况,科学预测奶牛时间,及时进行人工授精,保证奶牛产奶质量。在奶牛怀孕期,通过对奶牛身体状态进行监测,及时了解奶牛生长状况,保证奶牛顺利产仔。
2.5质量管理精确控制,产品溯源可持续化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影响,农产品溯源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物联网技术的进步,极大提高了农产品溯源技术的水平。在物联牧场中,以二维码和RFID技术为主的个体标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畜牧业物联网溯源平台已经基本完善。每一种物联牧场出产的产品,都可以通过标识在物联牧场的溯源平台中查到其产地、销地,并通过溯源系统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7]。
3.1传感器技术将是物联牧场发展的关键在农业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中,感知层中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关键[8]。我国畜牧业物联网现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传感器技术方面,与其他行业差距较大。在畜牧物联网发展中,传感器技术仍然是物联牧场发展的关键,是否能研发出低成本、高精端、高灵敏度的传感设备,将直接制约物联牧场发展的水平。光照、温度、湿度、CO2、H2S等传统传感器和光纤、红外、生物等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将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3.2低成本、高效益的物联网设备将是物联牧场应用的主要途径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畜牧业,要将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利润回报率低,因此,在未来物联牧场中,研制低成本、高效益的物联网设备,将是物联牧场应用的主要途径[9]。将物联网应用层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相结合,已经成为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特色,开发更适合畜牧业发展的物联网设备,将为畜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效益。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20*〕6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70号)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畜牧业是事关我省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利于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重要任务。自20*年以来,各级农业、环保等部门按照“811”新老三年行动的部署,密切配合,扎实工作,按时完成了全省1960个年存栏生猪500头以上(杭嘉湖地区3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任务,全省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全省尚未实施治理的年存栏生猪*0头以上养殖场还有1万多个,部分已经完成治理的规模化养殖场因运行管理不善,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各级农业、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着力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是:到20*年,全面完成年存栏猪*0头以上、存栏牛*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省新建150个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带动各地建设*0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牧养殖小区;在畜禽散养密集区新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75个。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完成以下任务:一是加快修编和实施生态畜牧业养殖规划,根据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和调整禁养区、限养区,深入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二是努力转变传统的畜禽养殖和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广集中饲养、集中治污、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方式,提升规模化畜禽规模场和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小区,推行集中治污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农村散养规模。三是大力采用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广雨污、粪尿、净污“三分离”技术和工艺,干粪作为有机肥原料,养殖污水经沼气池处理用于农作物和林木的肥料,实现资源化利用或经处理达标后排放。积极研究和探索各种现代生态工程和农牧结合等技术,努力降低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要求,猪常年存栏量3000头以上、肉牛常年存栏量600头以上、奶牛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家禽常年存栏量*万只以上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余的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区)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项目建成后,须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书面提交试生产申请,经检查同意后方可进行试生产;试生产期间,须按规定程序向负责审批的环保主管部门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或运行。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项目的环评文件审批权限,将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级审批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按照下放权限、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加强监管的原则,在我省修定后的建设项目分级审批规定中予以明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593-20*)执行。
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督促畜禽养殖场落实排泄物、恶臭、畜禽尸体的安全处置措施,依法查处畜禽养殖业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对存在问题的养殖场要督促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整改到位。各级环保、农业部门要采取联合监督、专项监督和日常性监督等多种检查方式,切实加大畜禽养殖业环保执法力度。及时组织开展“回头看”抽查活动,重点加强对“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中已完成治理的规模场,以及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维护情况的现场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确保治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行。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41号)和省环保局、农业厅等十厅局《20*年浙江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浙环发〔20*〕48号)等文件要求,从20*年9月至20*年底,在全省组织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保专项检查。具体要求按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保专项检查工作方案》执行。
(一)完善工作机制。各级环保、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合力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把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任务纳入生态省建设年度目标任务书,建立健全畜禽排泄物治理工作的督办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人,逐级严格进行考核。各级环保、农业部门要及时掌握并互通整治工作信息,完善月报制度,每年至少联合组织开展两次以上的督促检查,确保整治工作如期推进。
(二)优化畜禽养殖项目的环评审批管理。所有畜牧养殖建设项目,取消环评大纲的编制和报批。畜牧养殖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专家审查会由环保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共同组织召开。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做好畜禽养殖建设项目环评的各项前期服务工作,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窗口式标准化管理,并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进一步缩短畜禽养殖建设环评审批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