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碳达峰背景下畜牧养殖业发展前景分析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5-23 12:16   

  碳达峰背景下畜牧养殖业发展前景分析,摘要: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农业碳减排潜力巨大,低碳化发展之路迫在眉睫。随着碳达峰政策的实施,针对CO₂排放量,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畜牧养殖在土地使用以及污染排放中会产生大量CO₂,所以在碳达峰背景下研究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对推动农业低碳化发展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碳达峰,碳中和”已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并作为重大战略布局。低碳技术可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农业减排能有力促进全产业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同时,碳排放约束对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技术进步有着显著推动作用,低碳技术不仅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还可以提升要素边际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因此低碳农业是大战略背景下的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推动农业低碳化发展还需开展绿色低碳产业链建设,着重优化畜牧业布局,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证低碳排放。还要创新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利用数字化促进农业清洁化、循环 三牛线路测速利用,通过物联网打造精准种植、养殖的智慧农场,实现农业低碳和高质量的双赢。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首次提出收入分配领域的倒U形曲线假说,格罗斯曼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将该理论应用到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中,并于1995年正式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根据该假说,经济增长初期,环境质量不可避免地出现恶化。在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污染排放达到顶峰,此后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环境质量会出现好转。后来的学者都有对此理论进行验证,如Selden(1994)通过研究 CO₂,SO2等污染物和人均收入时间的关系,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同时指出CO₂排放和经济增长成效复杂的N型关系。国内郑微微等(2013)对畜禽业碳排放研究也发现,农村人均收入和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

  我国畜牧业多为小型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且相关低碳产业的规模一直不大,阻碍低碳农业实现规模化效益。首先实现低碳养殖需要有系统观、全局观的思维,因此小规模养殖要实行农业低碳化转型必须和周边大规模养殖企业协同合作,不然难以实现低碳转型的可持续性。而低碳养殖合作的案例较少,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合作利益分配不均匀而不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由于缺乏合作,养殖户低碳转型没有足够外部激励,其次,低碳农业产业链发展不足。生产环节上,农户知识能力有限,存在饲养投入失衡问题;运输环节上,农产品生产地与消费地相隔较远,长途运输中间消耗大量能源,而且由于冷链物流的发展起步较晚,导致保存、运输环节中损耗较大,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加工环节上,粗加工为主,不注意能耗的控制,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科技决定了低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前景,但目前低碳技术在农业的应用范围和前景都比较有限。主要体现在:首先政策对低碳农业的支持不够,例如还没有专门的针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碳减排的政策出台,导致相关产业的碳排放只是由生产主体进行摸索,而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其次,低碳农业市场建设滞后,融资渠道少,尤其低碳农业对外部融资的需求更高,很多项目运营推广周期长,利润小,需要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扶持,不然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足够的支持;另外,碳农业技术科研基础薄弱,在绿色肥料、种子、农药、土地培育等技术上的创新研究较少,绿色技术的创新平台建设不够,没有形成农业低碳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首先,组织化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社覆盖率低,导致广大的小农户没有足够的物质、资金、技术支持转型低碳技术。其次,尽管一些龙头企业和小农户通过“订单农业”等模式连接起来,但对农户在生产中的约束较少,更没有碳排放方面的要求,所以小农户更偏向加大要素投入以满足企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上的要求。另外,农村集体经济的约束。在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下,土地承包期仍然较短且不稳定,导致生产行为短期化,而低碳技术的转型需要长期才能实现,两者是相背而驰的。同时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其承诺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土地经营者难以和土地所有者签下长期稳定的合约,自然不会在低碳技术转型上投入。

  耕地“非农化”现象依然存在,在一定区域还呈现出日益蔓延的态势。这既有基层政府缺乏安全底线思维的原因,也有国家层面缺乏保障政策措施的原因。因此,一是应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应将耕地保护作为督察的重要内容,强化耕地保护监督;二是应坚持以耕地生产力为准则,高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依据不同区域耕地土壤污染类型,采取农艺、生态相结合的措施加以修复,提升耕地土壤质量。

  针对废弃物导致的面源污染问题,需要从源头削减,这是治本之策。同时需要探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出口,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链条各个节点的有效衔接。为此,一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建设,完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二是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应结合农作物生产以及农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区域性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模式。

  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激励和约束主体行为的有效手段。制定完善的技术创新制度。基于助力“双碳”目标的需要,应围绕着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低碳农业发展,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制度,以激励、约束不同利益主体的生产行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