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第一节 畜禽种类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6-20 17:59   

  境内人工饲养的畜禽等主要有牛、驴、骡、马、猪、羊、狗、猫、兔、貂第一节 畜禽种类、鸡、鸭、鹅、鹌鹑、蜂、蚕、蚯蚓共17个种类。

  牛 当地土种黄牛,原产于蒙古高原,为蒙古系黄牛。皮毛以褐黄、淡黄居多,黑、红色较少。黄牛体质强健,耐粗饲,适应性强;吃苦耐役,性温顺,好管理,好使役,具有役、肉、乳兼用特征。成年母牛一般体高112.6厘米,体长123.7厘米,体重272.4公斤。成年公牛挽力57—83.6公斤,日耕地3—5亩。牛的屠宰率为41%,净肉率为23.6%。

  黄牛在人民公社期间,由于近亲繁殖,退化严重。表现为体格短小,发育不良,挽力不足,生产性能降低等。1978年后引进秦川牛杂交改良,效果显著。秦杂一代牛的体高、体长、胸围、体重都比当地黄牛有较大幅度提高;四肢粗壮,役用性能好,耐粗饲,适应性强。

  1989年牛存栏2.82万头,占大家畜存栏总量的82.7%,是本县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其中秦川等良种牛和改良杂交牛占存栏数的35%。

  驴 当地土种毛驴,体格瘦小,四肢强健,皮毛以黑、灰、麻色居多。耐粗饲,食量小,性温顺,易管理,适应性强。弱点是个体小,役用率低。1954年开始用关中驴和佳米驴进行杂交改良,使其体型增大,役用率提高。1989年毛驴存栏3493头,占存栏大家畜的10.2%。其中改良驴占50%左右。

  骡 有驴骡、马骡之分。因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建国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1989年存

  改良后的富县黄牛栏1636头,占存栏大家畜的4.8%,和1 949年的1 1 0头相比,增长13.87倍。

  马 当地马为蒙古马种,体格小,毛色杂,成年母马一般身高124.7厘米,体长1 27厘米,体重269公斤。蒙古马适应性强,耐粗饲,吃得多,富有持久力。但使役性能差,一般成年马负重80公斤,日行40多公里;一人骑乘,日行50多公里;日耕地5—6亩。自1954年起,先后引进伊犁马、顿河马、俄罗斯马等进行配种改良。改良后的马匹体格增大,使役性能明显提高。1989年马存栏811匹,80%为改良马。

  猪 原当地品种有大八眉,二八眉和小伙猪3种。八眉猪皮毛黑色,头部狭长,耳大下垂,因额面有“八字”皱纹而得名。1966年首次引进巴克夏种猪进行杂交改良。随后又引进内江、汉白、宁乡和北京黑、北京花等品种进行改良,基本上取代了当地品种。1989年存栏3.14万头,主要为巴克夏、内江、北京花等优良品种的杂交后代。

  羊 1989年羊只存栏5.27万只,其中陕北黑山羊4.54万只,占86.1%,为本县羊只的骨干品种,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草场宽阔的乡村。

  陕北黑山羊,属蒙古系山羊,体格结实,全身披毛,毛色以黑、青色居多。年搔绒、剪毛各一次,一般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进行。平均每只山羊搔绒0.15公斤,产毛0.37公斤,产肉9.89公斤;屠宰率为43.8%,净肉率为30.1%。羊粪是一种氮、磷、钾含量丰富的高效有机肥,每只羊年积圈肥1000多公斤。陕北黑山羊四肢健壮,行动敏捷,善于攀登,采食力强,喜合群,好管理,适应性强。但体型小,肉毛绒产量低。1980年从辽宁引进盖县白绒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改良后的杂交羊体型大,毛色白,毛绒肉等指标有所提高。

  绵羊 当地绵羊为蒙古系绵羊。主要分布在原面地区和洛河川道。绵羊体躯毛均为白色,公羊有角,尾系短脂尾,多呈S状弯曲。在绵羊粗毛的底层生有细而密的绒毛,大多一年剪两次,平均每只绵羊年产毛0.97公斤,成年羯羊平均每只产肉14.5公斤,屠宰率为43%,净肉率为31.3%。蒙古系绵羊体格结实,四肢强壮,适应性强。但体型小,产毛少,质量差。1954年开始引进新疆细毛羊进行杂交改良。改良后的杂交绵羊体型增大,产毛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兔 建国前后饲养土种麻色兔。1955年以后,县试范农场引进良种兔,但销路不畅,几起几落。1980年以后,城乡兴起养兔热,大量饲养长毛兔、獭兔、安格拉兔等。1989年兔子存栏7000余只。

  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各种养殖业。1983年岔口乡罗家塔行政村有户居民从事养貂,成为养貂专业户。但因销路渠道不畅,发展缓慢。

  犬 看家犬、牧羊犬和山地居民饲养的狩猎犬,大多为陕北犬种,体型粗壮结实,肌肉发达,发育快,成熟早,具有肉用条件。另有警犬、狼犬,均为引进良种。

  鸡 当地土种鸡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都比较强。但性成熟晚,开产迟,喜就巢,产量低,年产蛋仅70枚左右,平均产肉0.8公斤。建国后,引进来航鸡、芦花鸡、奥州黑、白洛克、星杂288、罗斯鸡等优良品种。其中来航鸡分布比较广。良种鸡平均年产蛋130—150枚,但觅食和抗病能力比较差。

  鸭、鹅 大多 三牛账号注册为当地品种。1980年以后引进北京鸭、太原鹅等优良品种,但饲养量不大。

  陕北中蜂 为东方蜜蜂种的一个地方亚种。具有耐寒、勤劳、繁殖力高,适应性强等特点;且飞翔速度快,行动敏捷,善于利用零星蜜源。但抗病能力弱,盗性和分蜂性比较强,在密源缺乏和受到敌害威胁的情况下易于迁逃。全县养蜂1271箱。原土法饲养,平均每箱年产蜜10公斤左右,实行中蜂过箱新法饲养后,产蜜量提高到22.4公斤。

  家蚕 陕甘宁边区时期家蚕饲养较为普遍。1944年7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载:太乐(羊泉)区1100户有700户养蚕650席。同年7月22日《解放日报》载:北道德东村28户栽桑2000余株,户户养蚕。建国后,1958年全县发放秋蚕种250张,平均每张产蚕20.86公斤,总产5215公斤。城区监军台和张村驿等地开办桑园,集体养蚕。1960年引进蓖麻蚕进行饲养。1966年“”开始后,养蚕业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