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三牛平台顺盈注册顺盈登录[平台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8-25 2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以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为契机,连云港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细致、深入的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此次普查自2007年开始,历时两年半,普查范围为全市有投入品使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养殖户或规模户养殖场。全市的水产养殖业一方面存在很多规模较小的分散养殖户,另一方面海水养殖大量的浅海贝藻全浮流式养殖、贝类底播增养殖、潮间带贝类围栏增养殖、藻类半浮流养殖、滩涂增养殖等无投入品使用,内陆淡水养殖大多数河道及河沟养殖、水库及网箱养殖等也没有投入品使用,因此,此次污染源普查面积仅占全市养殖总面积的30%。据统计,全市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总面积约2065万hm2,其中,海水养殖污染源1164万hm2,淡水养殖污染源0901万hm2。按养殖模式分,池塘养殖约2044万hm2,约占普查总面积的9894%,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等仅占普查面积的106%,可见全市水产养殖主要污染源为池塘养殖。全市池塘养殖或工厂化养殖废水大部分水体直接外排入河或入海,部分循环使用,极小部分排入农田;网箱养殖或围栏养殖基本是定向交换水体;全市约97%的养殖废水外排,且外排废水主要来源为池塘养殖,占总外排水量的984%(详见表1)。2007年,全市水产养殖业共投放饵料3078万t,以配合颗粒饵料为主,另外还使用青草饵料及鲜活野杂鱼或冰鲜海水小鱼等喂养。其中,淡水养殖投放饵料2895万t,占总投放量的94%,海水养殖投放饵料183万t,占总投放量的6%;池塘、工厂化养殖投放饵料3023万t,占总投放量的982%,网箱、围栏养殖542964t,占总投放量的08%。据此分析,连云港市内陆淡水养殖饵料投入较多,平均投放3225t/hm2,海水养殖饵料投入量相对较少,平均投放15t/hm2,且池塘、工厂化养殖是饵料投放的主要贡献部分。全市共使用渔药188512t,平均915kg/hm2,使用方法主要为泼撒,口服较少。总的来说,该市注重用药的选择与管理,总体用药量较少,基本能按照国家的用药标准及投入品使用管理规定使用高效、无(低)毒性的药物。使用药物主要包括抗菌类、消毒类及抗寄生虫类三类,其中,消毒类药物使用较多,如生石灰等;而抗菌类药物及抗寄生虫类药物使用较少。全市共施用肥料1735564t,施用主要肥料为粪肥、氮肥,另外还施用复合肥、磷肥等,施用方法主要为泼撒。其中,淡水养殖施用肥料11623t,占总施用量的67%,平均施肥量为129435kg/hm2,海水养殖施用肥料573264t,占总施用量的33%,平均施肥量为49095kg/hm2;池塘、工厂化养殖使用肥料1734754t,占总量的9995%,平均施肥量为8547kg/hm2,网箱、围栏养殖施用肥料81t,占总量的005%,平均施肥量为39kg/hm2。可见,淡水养殖平均施肥量相对较高,且总施肥量以池塘、工厂化养殖为主要贡献(全市投入品使用情况详见表2)。

  水产养殖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养殖生产投入品,主要为饵料、渔药和肥料的溶失;另一类是养殖生物的排泄物、残饵和养殖生物的死亡尸体等。其污染产生主要表现为:残余饵料、肥料或各种养殖生物的排泄物及残骸等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并释放出各种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等产物,从而增加水体中COD、总氮、总磷、氨氮等的含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水质恶化等;残饵、各类代谢物等的非溶解部分会沉积池底,增加底质耗氧量,降低底质的氧化还原能力,释放出硫化氢、甲烷等,增加水体中氮、磷等含量,最终导致底栖生物的组成与数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1-2]。此外,养殖废水外排会对周围受纳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渔药等的残留会导致水体中铜锌等重金属含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可能对养殖鱼类造成毒性污染,从而影响人类食用及水生动物的生态平衡等。可见水产养殖主要污染表征为养殖废水中总氮、总磷、氨氮、COD、铜、锌等含量。据普查数据汇总计算得知,全市2007年水产养殖外排量见表3。从养殖模式看,全市水产养殖污染贡献最大的为池塘养殖,其总氮贡献率为714%,总磷贡献率为725%,COD贡献率为967%,氨氮贡献率897%,铜贡献率为924%,锌贡献率为934%,这主要因为该市池塘养殖的面积与规模在此次普查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约9894%,并不说明池塘养殖模式污染高。若按单位面积的平均污染贡献比较,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围栏养殖要比池塘养殖大得多,这些养殖模式投入高、养殖密度高且网箱/围栏养殖水体流动缓慢,自净能力相对较低,易生污染。从养殖水体看,淡水养殖的污染贡献较大,其总氮、总磷、COD、氨氮、铜、锌的污染贡献率分别为949%、953%、946%、905%、683%、741%,这主要因为海水中富含浮游动植物、水生大型植物或底栖动物等天然饵料,养殖过程中投入品使用相对较少,且水体自身净化能力相对较强。从外排废水量与污染排放量结合看,2007年全市水产养殖外排废水总氮平均0542mg/L,总磷平均0106mg/L,化学需氧量平均4445mg/L,氨氮平均0133mg/L,铜平均000125mg/L,锌平均0003mg/L。可见全市水产养殖外排水体中总氮、总磷等的平均含量处于贫-中营养等级,其排放短期内不会对受纳水域环境造成明显影响;水体中铜锌等重金属含量较低,基本不会对水生生物或周围环境等造成影响。总的来说,全市水产养殖业自身产生的总体污染量与工业源、农业源相比较低,但由于投入品使用产生的污染大多都外排,说明投入品吸收利用率相对较低,另外,由于水产养殖用水大多只经简单消毒处理就直接排放,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相对薄弱,因此其长期大量排放对周围水域环境所产生的污染不可小觑。

  据全市2007年水产养殖普查数据分析得知:占全市水产养殖重头的海水养殖大部分没有使用投入品,另外相当一部分河道、河沟、水库等养殖也都没有使用投入品,在此次水产养殖污染源普查范围的养殖面积仅占全市养殖总面积的30%,可见全市水产养殖污染源相对较少,以池塘养殖为主,占普查总面积的9894%,且投入品总体使用量不是太高,但不排除存在个别养殖模式、养殖区域平均投放较高的现象。由于抗生素、激素、重金属盐类(如铜消毒剂和杀虫剂)或毒性药剂使用较少,外排废水中重金属铜、锌等含量不高,没有明显污染,不会对养殖鱼类造成毒性污染等,但通过取排水长期积聚、富集,或多或少会对水域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消毒剂生石灰的使用虽较多,但它能够去除病、毒、害生物,而且是一种环境改良剂,还能提供水生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钙质,因此只要控制用量,基本不会影响水质各项指标。另外,由于养殖户会定期进行清塘处理,对池塘淤泥进行集中掩埋,因而不会对水域环境产生明显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水产养殖污染排放地点不集中,来源分散,很难判断污染来源,且具有污染空间异质性及污染者生产技术水平差异性等特点[3],如每个区域或流域环境容量及生产者的养殖技术水平不同,即便投放量等一致,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会有所差别,平均污染指标不高,并不排除个别区域污染相对较大的可能,因此水产养殖污染监管相对较难,更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引导和管理,控制养殖投入品的使用及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与排放。

  41片面追求高产量部分养殖单位和个人为了提高产量,片面追求高密度、高产量,这势必要在养殖方式上提高投饵量等,而残饵、粪便的增加使池塘负荷量加大,提高了日换水量,从而造成富营养化水体的排放。

  42环保意识不强,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养殖户特别是新的或改行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户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强,过多地考虑经济成本与效益,且缺乏科学喂养技术,不注重饵料、肥料的质量,投放方式也不得当,导致饵料、肥料的吸收利用率不高、残留量大等,从而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

  43渔药使用不当虽然大部分养殖户都能按照国家的用药标准及投入品使用管理规定使用高效、无(低)毒性的药物,在渔业生产中,仍存在少量使用抗生素、激素等现象,残留药物的不断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水产养殖自身质量造成影响。

  44监管不力连云港市注重对渔药、饵料等规范使用的监管,但缺乏对水产养殖排放废水的行政监管,大多养殖户对养殖废水只是简单处理就排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纳水体的污染。

  45相关基础研究薄弱大多饵料都是人工饵料,缺乏高效、优质、全价的配合饵料,导致饵料吸收利用率不高,残留量大;缺乏先进的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导致废水循环利用率不高。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必须尽力控制和减少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产生,寻求一条发展水产养殖和环境保护并存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51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严格执法管理尽管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与渔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渔业养殖用水没有明确的排放标准,无法对违法或超标排放等现象实施有力处罚,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养殖企业或个体任意排放。因此,应借鉴先进的相关管理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完善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制订水产养殖污染源治理标准,重点抓好饵料、渔药的使用量及养殖废水排放标准,切实规范各种养殖行为。对于任意排放或超标排放者,要严格执法,严惩不贷,确保全市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2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环境监管系统,强化监督管理一者要建立完善养殖许可证制度,对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许可证发放数量加以限制,在发放前,要对养殖区域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确定养殖环境容量,确保养殖生产不会对周围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避免盲目或超负荷的发展水产养殖生产。二者由于水产养殖涉及水产、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各自职能梳理不明确,环境保护部门对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的介入较少,水产系统独立的环境保护部门建设还不成熟,从而造成这部分工作存在缺口。因此,需要全市各相关部门加强联合,充分协调配合,加强对水产养殖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不断完善水产养殖环境监管系统[4-5]。

  53统筹规划水产养殖区域布局,合理安排养殖结构利用水文资料等研究结果确定各区域的养殖承载力与水体自净能力,结合全市海洋功能区划及渔业结构战略调整,对原有的养殖区域进一步调整、改造,严格控制养殖区域的分布密度,科学规划新的养殖区域,合理安排取水区、生产区、养殖污水处理区及排放区等[6]。在科学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养殖结构,不断改造养殖设施,使其满足鱼类健康生长所需的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并增加水质调控与净化能力;严格控制养殖密度,科学放养水产品种,合理适度投饵、施肥、用药,确保水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54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水产养殖人员的环保意识目前,全市水产养殖从业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还较低,且有大批人员都是原来从事捕捞的减船转产渔民或新从事养殖的非专业人员,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对水产养殖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意识和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宣传教育,切实加强水产养殖人员的环保意识及健康养殖的观念,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环境质量与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使他们实施生态养殖,自觉维护海洋环境。

  55开发推广高效、优质、全价的配合饵料目前,渔用饵料生产的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导致饵料配方差、吸收利用率低、饵料系数高等,从而造成了成本高、水产品质量低、溶解氧浓度低、水体富营养化等不良影响。针对这一现状,需要不断加强对水产动物的营养学及饵料学研究,充分了解不同鱼种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不同营养成分的需要水平及利用情况,科学配制低污染的水产饵料。在饵料生产中,营养配比要合理,要选择能量值与蛋白含量的最佳配比,蛋白要易消化吸收,以提高蛋白的消化利用率,减少排泄物;要注重饵料中磷源及量的控制,尽量使用溶解性好的无机磷,以提高磷的利用率;在饵料中要适量添加新型酶制剂等,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氮排放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进饵料加工工艺,提高饵料的颗粒粘合度、耐水性、转化率等,以降低饵料系数,提高饵料的摄食率,减轻对环境的压力[6]。

  56严格规范各类药物的使用,加强病害防治受利益的驱动,目前养殖单位或个人仍存在抗生素、激素或过量使用消毒剂等现象,且使用渔药大多都是人药、兽药配制而成,针对性不强、残留严重,药物不断残留积累会对食品安全、食用者及水域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用药监管,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或无生产许可的低质药物,适时施行休药期,尤其是捕捞前期,并积极引导开发针对性强、存留期短、高效低毒的新型无公害药物。对于水产养殖病害,要以防为主,适时净化水质,尽量选用较温和的消毒剂;建议大力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它不仅能净化水质,防治病害,还具有成本低、无毒副、无污染等特点,符合健康养殖的要求。

  畜禽养殖场对外界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粪尿、污水、有害气体等。这些污染物对畜禽养殖场周围的空气、地下水造成污染,土壤富营养化,破坏当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使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恶化。

  1.1污染水体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水的生化指标极高(猪粪尿混合排出物的化学需氧量浓度最高可接近100g/L,细菌总数可达104~105个/mL数量级)。高浓度的畜禽有机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畜禽污水排入鱼塘及河流中,会使对有机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此外,污水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会严重污染地下水,降低水的含氧量;水质中有毒物质增多时可使水体发黑发臭,无法饮用。

  1.2污染土壤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及污水过量施用于农田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结构;畜禽粪尿、污水过量施用还可使农作物徒长、倒伏,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1.3污染空气畜禽养殖产生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臭粪素、酚类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危害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据畜禽舍内采样测定,小型养殖户因规模小、饲养密度低,舍内氨气浓度一般为6~35μg/m3,而中大规模猪场因饲养密度高,舍内氨气的浓度高达150~500μg/m3,同时含有大量甲烷、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通过扩散作用污染猪场周围空气。

  一般来说,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容易被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并随之得到治理,而养殖业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往往被忽视;且畜禽养殖业是典型的高风险弱质产业,受各种因素(如市场价格波动、疫病、天气等)影响较大,尤其是小规模的养殖户,资本积累能力差,几乎没有能力进行污染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无法有效实施。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法规支持。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出台的《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条例,是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行政执法的依据,但这两个文件所规定的执法对象经营规模过高,对于低于这个经营规模的畜禽养殖污染就没有执法依据;环保部门按照单户的养殖规模进行执法,但其难以随时掌握养殖场(户)的养殖规模。因此,这两个文件实际上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不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第9号令)的精神,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控,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进宿州市畜禽养殖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宿州市政府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11年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由市农委、市环保局制定了《宿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实施方案》。

  3.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控方案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控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点多面广,任务重,治理难度大,为此宿州市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农业(畜牧)、环保、财政、监察、发改、科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共同抓好畜禽污染物减排治理工作。为加强对农业环保工作的领导,落实市政府与市农委签订的2011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完成总量减排的目标任务,市农委成立了以刘文利主任为组长的宿州市农业环保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建立起工作机制。为完成宿州市2011年规模养殖业总量减排的目标任务,该市于2011年4月13日组织各县区畜牧兽医局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各县区环保局负责农业污染普查的人员、市农委有关科室、市环保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宿州市2011年农业环保重点工作会议,贯彻学习《宿州市环境保护工作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统计分析、汇总规模养殖业有关数据,安排部署了规模养殖企业环保重点工作。

  3.2突出抓好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物减排项目实施工作为统筹畜禽规模规模化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宿州市农委多次组织专家,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分类治理”的养殖污染防控思路,探索出以下几种符合实际、可操作的生态畜牧发展之路,为宿州市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2.1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坚持综合利用,减轻畜禽养殖污染目前宿州市畜禽养殖污染主要采取沼气池厌氧发酵、回收沼气的初步治理办法。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推广粪便干、湿分离,尽可能把干粪回收生产有机肥,少量粪便随废水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回收利用,沼液、沼渣进行生化处理或进入氧化塘、调节池后最终返回农田、菜地、果园等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实现零排放。积极引导农村发展农牧、鱼牧、果牧相结合的牧-沼-果、牧-沼-鱼、牧-沼-菜等种养模式,实现有机营养物质的多层次利用,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目前宿州市已经建设户用沼气池328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全市共建设农村沼气项目4.678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每年产沼气1708.80万立方米,相当于1.172万吨标准煤,为农民增收节支四千多万元,带动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因地制宜推广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3.2.2以发酵床养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宿州市集中扶持泗县慧川养殖公司、向阳养殖合作社、绿叶养殖公司、四山养殖公司、天宇养殖公司和埇桥区段广峰养猪场、三益猪业专业合作社、赵团结养猪场、灰古富民养猪场等15家规模养殖场开展“生态环保发酵床”零排放的养殖技术。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粪污利用方向,分别选择“发酵床养猪技术”、“三改两分再利用技术”(即改水冲地面粪污为人工清理干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固液分离—粪便与尿液分离,雨污分离—雨水和污水分离;将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进入牧场进行再利用)、“畜禽固体粪便处理与利用技术”等合理的技术路线,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3.2.3加大力度改进畜禽养殖方式对小型养殖企业和农村散养户,采取种养结合、资源综合利用的办法,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开、饮污分离的治理要求进行基建改造,减少排污量,进行综合治理和利用;大力开展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农业畜牧和环保部门积极配合各乡镇政府,根据确定的各乡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共同组织小区区域划定,集中搞好水、电、路和粪便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小区内新增的畜禽养殖企业,严格小区准入关,实施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各县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进行指导,提出养殖方式、治污方法、综合利用等指导意见。对实施零排放技术改造的养殖企业,各县区给予资金扶持。

  3.3强化监督检查,加强目标考核为了解各地农业环保重点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完成2011年规模养殖企业减排项目计划,宿州市农委、市环保局组成联合调研组于6月16日到泗县、灵璧县开展规模养殖企业污染物减排调研工作。市农委、市环保局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管,确保限期治理工作“责任落实、时间落实、措施落实、投入落实、监管落实”,同时强化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指导和帮助企业选择适宜的畜禽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方式,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做到畜禽养殖场建设与污染治理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3.4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控的宣传力度宿州市政府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控的宣传力度。一是把畜禽污染物治理技术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大力宣传《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环境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二是通过新闻媒体、科技人员入户指导、帮助养殖户算对比账等形式,开展环保养殖和畜禽排泄污染物治理的宣传工作,使减排畜禽污染物、防控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广大养殖户的自觉行动。三是组织开展畜禽污染物减排工作的交流会和研讨会,部署减排工作,推广先进经验。

  4.1加大宣传力度畜禽养殖污染涉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事关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的舆论宣传,引导全社会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的参与和关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为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目前,农村畜禽养殖业主要集中在养猪、养鸡鸭、养羊等种类上,尤其以规模化养猪和零散养鸡鸭大棚占的比例较大。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部分区域流域的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现阶段农村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

  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由于以往畜禽养殖场(户)环境意识差,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并随雨水进入水系。因此,畜禽粪便成为继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畜禽养殖场排出的污水,严重污染地下水。高浓度的污水排入河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污水对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有些已对集中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

  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但会破坏生态,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相当部分养殖场周围紧靠公路、村庄,设置的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老百姓苦不堪言,过往行人怨声载道,养殖户自己也深受其害。

  有些养殖场(户)是依河两岸的溪流河沟而建,分布散乱,并且大部分未办理有关手续,污染处理设施未建设或不完善即投入养殖,产生的废水、废物直接通过溪流河沟汇入较大流域中,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甚至直接威胁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的安全。

  目前大部分畜禽养殖场基本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无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在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由于受土地资源的制约,绝大多数畜禽养殖场(户)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即使有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的,也因面积不足,而无法全部进行消纳处理,粪便资源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

  1、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标准化改造工程。充分利用畜牧部门的标准化建设资金,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中大力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实行清洁养殖和生态养殖。大力推进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充分利用农业部门沼气工程扶持资金,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发挥农村沼气工程在处理利用人畜粪便、生产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料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工程。充分利用环保专项资金和农业源减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每年支持30~40家企业建设污染治理工程,每年还从排污权有偿使用费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15~20家企业建设具有防雨、防渗功能的规范化储粪场。

  2、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着力减少和控制畜禽养殖行业污染物增量。坚持新、老企业环境管理并重,在强化现有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的同时,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着力提升新建畜禽养殖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减少和控制畜禽养殖行业污染物增量。一是提高畜禽养殖项目准入门槛。二是严格核实辖区内畜禽总量。三是积极谋划和实施了一批专业化有机肥生产项目。

  3、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着力提升畜禽养殖治污工程的减排效益和环境效益。市、县两级环保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坚持每半年对辖区内规模化养殖企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情况、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情况,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等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确保畜禽养殖企业减排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畜禽养殖企业未批先建、擅自闲置治污设施、污染物超标排放等问题,应做到“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

  4、依据《“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细则》中畜禽养殖减排核查核算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了《焦作市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档案资料清单》,明确了畜禽养殖减排项目档案资料的内容、标准和要求。结合畜禽养殖企业减排工作实际,区分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五种不同的养殖类别,区分不同的减排模式,包括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后农业利用,粪便做沼气、粪便在本厂内做有机肥、粪便送专业有机肥厂处理等,精心制作畜禽养殖减排档案资料模板,供各畜禽养殖企业在准备减排档案资料时参考。

  5、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在对畜禽养殖业进行规划时,必须避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教区、城镇居民区。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符合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要求。养殖场应设在环境敏感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并远离河流、水库等上下游主干流和支流,远离村庄集中饮用水源地,远离村民居住区。其中距离河流、水库等上下游主干流和支流、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和村民居住区均不得少于500米。采用多种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场地的选择必须远离公路主干线、远离居民居住区(村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环境敏感区。

  综上所述,做好治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把治理畜禽污染的决心、原则、方式和法律法规向养殖户进行宣传、解读;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行、总结经验,加快沼气池、沼液池和干粪池的建设,组建和完善抽施粪服务队,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台账和相关配套制度。同时,因地制宜,标本兼治,对农村养殖业产生的污染情况加强管理控制和规范化治理,除引导养殖户要坚持道德自律、遵守《环保法》,确保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根本性治理。

  [1] 周国彬. 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系统开发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04

  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和畜牧产业化的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畜禽养殖环境管理薄弱,畜禽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环保工作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龙井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养猪、养牛、养鸡的户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龙井市现有畜禽养殖场27个,其中养猪场17个、肉牛养殖场1个、蛋鸡养殖场8个、肉鸡养殖场1个。养殖专业户87户,其中猪养殖专业户25个、奶牛养殖专业户10个、肉牛养殖专业户33个、蛋鸡养殖专业户12个、肉鸡养殖专业户7个。全市生猪出栏量为52561头、肉牛出栏量为43333头、蛋鸡存栏量为273088只。畜禽养殖业每年排放的粪便量为4.59万吨,尿液量为4.49万吨。由于龙井市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起点低,选址不合理,所产生的畜禽粪便未进行处理,随意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群众反映强烈,以至环境纠纷不断,这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技术规范、排放标准等规定,但规模以下养殖场未作规定,特别缺乏小型养殖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标准和要求,龙井市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畜禽废水污染物是指粪尿与冲洗水及其处理后排放废水中含有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有机物、无机元素、重金属以及残留农药与兽药等。1头(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1个畜禽饲养场就是1个污染排放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其污染负荷很高: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严重污染水体,导致原有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此外,其有毒、有害成分易进入并严重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可使水体发黑、变臭,失去其使用价值,而畜禽粪便污染的地下水极难治理和恢复,将造成持久性的污染。

  畜禽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时会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硫、粪臭素、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恶臭气体,连同畜禽本身释放的气体,恶臭物质可达230多种。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周围的空气质量。在高温下,这些粪便发酵以及含硫蛋白分解,会产生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臭味气体,造成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污浊度升高,使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畜禽生长发育,降低畜禽产品质量,严重影响养殖场周围的空气质量,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及畜禽污水过量施用于农田,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造成作物徒长、倒伏,造成减产、甚至不产。

  畜禽粪便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孳生的蚊蝇,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动物流动性增大,厩舍、环境等污染面也越来越大,由于一些散养户养殖畜禽规模小,防疫意识不强,技术水平不高,饲养管理不善,往往引起畜禽疫病的发生。 这些传染病的载体主要是家畜家禽粪便及排泄物。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已成为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目前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仍相当薄弱。

  目前,龙井市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畜禽养殖业管理体系,环境保护部门偏重于环境执法的职能,尚未建立完善的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网络,在畜禽养殖业方面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对畜禽养殖业的管理权限分割严重且存在交叉。

  近年来,龙井市畜禽养殖户向政府申请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等生活废弃物进行有机肥、沼气生产的计划,包括环境友好型肥料产品的开发使用,但龙井市财政经济状况有限,国家在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方面缺乏支持,阻碍了畜禽养殖行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从整体上看,龙井市畜禽养殖场内部管理粗放、薄弱,基本处于低水平管理,大多数养殖场缺乏必要的环境治理措施,而且对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的投资力度明显不够。

  在考虑本地区养殖业发展时要坚持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实现种养平衡和污染集中处理。积极鼓励和引导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逐步缩小散养比重。规划、土地、卫生、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畜禽养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畜牧部门负责辖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实施工作,环境保护部门对畜禽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禁养区的划分原则,划定本辖区禁止养殖区域的具体边界,并报市政府、市环保局、市畜牧局。禁养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养殖活动,经划定的禁养区内现有各类养殖场要集中整治限期实施搬迁,并恢复原貌,散养要停止养殖活动。

  畜禽养殖场在建设期间,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配套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不得投入生产。从事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市(县)环保部门依法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并同时向市畜牧部门申领动物防疫合格证。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有防渗处理工艺的畜禽废渣储存场所和设施,防止因恶臭和畜禽废渣渗漏、溢流、雨水淋失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为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指标控制,畜禽养殖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排放污染物,对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市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养殖场,报经市政府批准后责令关闭。

  从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农民负担角度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在适养区建立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推行集中治污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农村散养规模。加快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有机肥加工、污水收集入网、沼气资源化利用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推广。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树立样板,稳步推广,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肥西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是该县农业支柱产业,畜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2.1%。据肥西县畜牧水产局2011年统计数据,全县畜牧业产值24.9亿元,年出栏猪37.4万头,年出栏牛1.1万头,年出栏家禽6 461万只,拥有肥西老母鸡集团、合肥温氏畜牧公司、合肥华杰畜禽养殖公司等规模化养殖场187个。肥西县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虽极大地丰富了市场消费,提高了农民收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但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大量污水、粪便,已成为当前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也带来了环境问题[1]。

  据统计,目前肥西县拥有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71个,3万羽以上的规模化养鸡场107个,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牛场9个,年畜禽粪便排放量29.8万t,主要污染物COD 3 738 t、NH3 748 t。

  一是污染集中排放。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逐步转向规模化养殖,出现了新的类似工业企业性质的大型“污染源”。二是加重对城镇的污染。畜禽养殖业正从牧区转向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水源充足的城镇地区。三是呈面源污染形式。畜禽养殖户众多,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村落,污染“面上开花”。四是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畜禽粪便、污水中高含量有机物不能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水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COD、NH3浓度高,排入河流、水库会造成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对饮用水源污染尤为突出。如该县花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大官塘水库、小庙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张公塘水库、山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磨墩水库曾因附近养猪场污染以及人工在水库投放饵料养鱼,导致饮用水水质恶化。二是空气污染。由于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处理,露天堆放发酵,产生大量硫化氢、氨氮等恶臭气体,污染大气环境与周边居住环境[2-3]。三是农田、土壤污染。未经处理的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含有多种有害污染物,长期灌溉农田将破坏土壤各种有机成分,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徒长减产。四是病毒传播。畜禽养殖过于集中,易导致畜禽瘟疫、发病,其病源、病菌随粪便向外界排出,极易传播人群,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前期建设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批先建、选址不合理,将污染的养殖项目建在乡镇(村)街道、居住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环境隐患较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需求量逐年增加,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出现大量的养殖专业户及规模化养殖场,在局部区域由于畜禽粪便产生量大且集中,又无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导致畜禽粪便不能有效综合利用,散发恶臭并随雨水排入江河湖堰,污染水和大气环境。

  目前,畜禽养殖业受市场行情、养殖技术、疫情影响较大,企业利润小、风险大、资金缺乏。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因缺乏治理资金,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简单处理,很难按污染防治技术要求治理达标。

  畜禽养殖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环境管理各项制度执行不到位。肥西县近期对42家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企业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除11家养殖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外,绝大部分畜禽养殖企业没有完全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环评执行率43.9%、“三同时”执行率29.3%,不能从源头有效控制污染。此外,众多畜禽养殖企业目前还是按照传统农户养殖理念管理企业,对环保工作不重视、不投入,不能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费征收等环境管理制度[4]。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是一项新的环保工作,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必须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及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识。对政府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进行重点宣传,争取领导的支持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同时加强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及广大养殖户负责人宣传,督促其规范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污染防治。

  科学制定肥西县畜禽养殖区划,明确划定畜禽养殖适养区、禁养区,合理规划布局,从源头控制养殖业新污染。严把项目选址关,对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居民、文教、医疗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一律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已建设的要及时报政府责令其限期治理或关闭、搬迁。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同于工业污染防治,应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理。目前,常用的治理方法有5种:一是对规模较小的养殖户,治理方法主要是将畜禽粪便堆积发酵作有机肥综合利用,通过干粪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二是采取沼气方法处理,建沼气池将畜禽粪便、尿液引入沼气池,所产沼气用于燃料、照明、发电,沼液作有机高效生态肥料。如:合肥潜溪山庄生态园利用养猪场沼气作职工生活燃料,沼液用于渔业饲养,沼渣用于林木及蔬菜种植肥料,实行生态循环零排放。三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主要采用厌氧―物化―生化―生物氧化塘方法处理并配套沼气处理。如肥西老母鸡集团生态园、合肥华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合肥华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等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均采取上述方法处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四是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技术。利用特殊的微生物作猪舍中的垫料,通过猪场污水、粪便发酵产生含高蛋白的有益菌,猪食用后利于消化,提高免疫力;定期翻垫料,保证垫料正常发挥作用,做到养猪场无粪便外排,且无臭气,达到污染物零排放。如合肥倪氏农牧产业园有限公司目前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理效果较好。五是实行种养结合。在养殖场周围发展与养殖业配套的牧草、玉米、蔬菜、果园等种植业,充分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及处理后达标的污水,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实行资源无害化生态养殖[5]。如安徽省保健奶牛场,为有效治理奶牛场污染,在奶牛场周边租赁农田,将奶牛场产生的粪便及部分污水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农田上种植牧草,再将牧草喂养奶牛,实行资源综合利用。

  当前环保部门在辖区内要认真排查养殖企业,摸清污染家底,制定“十二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将养殖规模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同时要加强污染防治,结合国家“十二五”期间畜禽养殖业减排任务,对重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COD、NH3污染物排放实施减排并督促畜禽养殖企业认真执行环评、“三同时”、排污申报登记及排污费征收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规范养殖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此外,要加强畜禽养殖企业环境监管,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污设施使用管理进行督查,完善污水、废气及畜禽粪便处理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党政领导总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公众自觉参与的综合整治制度。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重点养殖企业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并进行认真考核,以此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责任。

  [1] 王俊生.新时期农村环境污染政府监管责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88-16090.

  [2] 周植中.规模猪场排泄物综合利用利弊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B12):115-116.

  [3] 杨志鹏,栾胜基,陈辽辽,等.养殖业氨排放清单模型进展及鸡的排放因子本地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8(15):6490-6493.

  从总体情况来看,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落后于养殖业发展,畜禽粪污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偏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忽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而采取工业废水治理模式,工业治污模式投资大且商业化产品回报率低,养殖业自身缺乏大量资金进行粪污处理,从而导致企业治污积极性下降、粪污处理效率低;二是虽然认识到了畜禽粪污的生物质资源特性但没能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且高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由于畜禽养殖业利润空间较小,又存在高风险,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必须考虑经济性。一般工程的经济性体现在对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的控制,但畜禽养殖污染的实质是生物质资源的浪费。如果将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产生的再生资源效益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投资成本,从而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的经济性。因此,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采取合适的畜禽粪污资源化技术来实现。

  (1)严格的排放标准。2011年陕西省实施《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以下称新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陕西省畜禽养殖废水排放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从表1来看,新标准的COD、BOD5、NH3-N三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严于国家行业标准,分别比国家行业标准排放限值严格了87.5%、86.7%、85%。由于新标准取消执行行业标准,所有排污单位执行统一标准,因此新标准的出台使得全省尤其黄河流域地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排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2)严峻的减排形势。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污染排放主要来自畜禽养殖业,其COD、TP、TN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污染排放总量的96%、56%和38%,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经给环保施加了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纳入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2010年陕西省农业源污染物COD与NH3-N排放基数分别为19.9万t和1.5万t,按照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下降7.6%和9.8%的减排目标测算,2015年COD与NH3-N排放量分别为18.4万t和1.4万t,其中畜禽养殖业的COD与NH3-N目标排放量为18.3万t和1.1万t,相比2010年排放基数降幅分别达到7.6%和8.3%。随着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逐渐凸显,“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减排面临的压力不小。

  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是新环境形势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方向,也是推动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畜禽粪污的资源特性,其资源化利用的形式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形式的代表工艺及其局限性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畜禽粪污的肥料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形式是单纯的固体粪便资源化利用,不能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未能全面考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就目前看来,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得高温堆肥和烘干技术会继续存在发展,但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和严峻的减排形势下它们并不是全面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最佳选择。以沼气发酵为代表的能源化利用方向,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气用于燃料、发电等,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工程兼具能源效益、肥料效益、环境效益,能够实现畜禽粪污处理从单纯的用肥用能、末端治理向综合利用转变。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实现热、电、肥联产的沼气工程将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4]。因此沼气化是理想的畜禽粪污资源化途径,是全面应对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水平不断提高,畜禽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加快了畜禽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在成本控制、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保障、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规模化养殖比散户养殖优势明显。规模化、产业化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化养殖场成为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主战场。针对规模化养殖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采取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畜禽粪污处理产业化方式能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相比单纯的污染防治行 为,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化方式能够将畜禽粪污从产生到消纳的整个过程形成产业链条,协调上下游物质能量的流动,最大程度提升粪污的利用价值;同时产业化方式有利于将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经济投入,将治理投资转化为产业投资,促进环保产业与养殖业共同发展[5]。综上所述,按照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防治方向,选择合适的资源化技术,并借用商业运作模式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形成产业,将是未来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思路。陕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思路见图1。

  沼气工程通过厌氧发酵获取沼气、沼渣沼液制有机肥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沼气、沼渣、沼液均具备商品化、产业化条件,因此沼气工程是一项利于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产业化的资源化技术。随着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养殖业沼气工程也呈规模化发展趋势,规模化养殖能为沼气工程保证充足的原料,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条件都有利于沼气产品实现高值高效利用。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支持推动大型沼气工程建设,陕西省农业厅已经将规模化养殖场的大型沼气工程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全省沼气普及的重点任务之一,颇具前景的沼气产业势必推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向资源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010年陕西省畜禽粪便产生量约4381.7万t,若将畜禽养殖业粪便资源全部进行沼气化开发利用,陕西省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可产生约22.5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6]约为225.0万t)。沼气的开发利用价值与养殖规模和粪便收集程度相关,因此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更具备实际开发利用价值,2010年陕西省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约374万t,可产生约2.1亿m3沼气(替代煤炭量约为21.0万t)。2010年陕西省各市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潜在的沼气产生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宝鸡(0.51亿m3)、渭南(0.42亿m3)、西安(0.35亿m3)、咸阳(0.29亿m3)、榆林(0.15亿m3)、铜川(0.14亿m3)、延安(0.12亿m3)、商洛(0.08亿m3)、汉中(0.05亿m3)、安康(0.02亿m3)。沿渭河四市(即宝鸡、渭南、西安、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经济条件好、城市发展迅速,种植业、养殖业较为发达,是全省集约化养殖水平较高的区域,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73%。陕北两市(即延安、榆林)及渭北的铜川属于煤炭资源富集区和工业集中区,工矿业发达,规模化养殖活动开展较晚,但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地域,近年来该区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潜在的沼气产量占到全省总数的20%。陕南三市(即商洛、汉中、安康)整体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近年来政府一直倡导陕南养殖业以区域适度集中、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这与陕南经济实力薄弱、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因素有一定关联,该区潜在的沼气产量只占到全省总数的7%。

  养殖业沼气工程的分布受其载体规模化养殖企业分布的限制,关中平原沿渭四市是目前陕西省发展沼气产业最有潜力的地区。沿渭四市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数量、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62%、77%和53%。区内布局有大中城市群和渭河干流,2010年渭河干流水质属重度污染(以劣Ⅴ类水质为主),为了减少畜禽养殖活动对城镇环境和渭河水质的影响,该区应该积极发展沼气产业。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关中地区是我国小麦、棉花、苹果等农产品的优势产区,丰富的耕地资源有利于粪污资源化利用。2010年沿渭四市范围内仅14%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建有沼气工程,沼气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根据沿渭四市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种养结合程度,划定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涉及西安市临潼区、长安区、周至县、户县;宝鸡市陈仓区、岐山县、眉县;咸阳市杨凌区、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武功县、兴平市;渭南市临渭区、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等区县。规模化养殖沼气产业优先布局区域在养殖区域集中化进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畜禽粪污沼气化开发利用,逐步推进集中养殖、集中收集粪污和集中沼气化利用;积极培养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等相关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形成产业链条,促进沼气产业化进程。

  大型沼气工程分为能源环保型和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以沼液达标排放为目的,能源生态型以沼液不排放为目的,因此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更符合生态学理念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沼气产业的发展对象。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整个的能量物质循环过程包括畜禽饲养、粪污产生、沼气产生、沼气利用、沼渣沼液利用等[7],围绕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综合考虑成本投资、运行费用、环境效益、技术成熟先进性等因素,选择适用于发展沼气产业化的关键技术。(1)沼气发酵技术。沼气的产业化要求原料处理量和产气量都要大,其核心技术发酵工艺的选择应该满足这些条件。CSTR(连续搅拌反应器)技术是目前欧洲等沼气工程发达地区的主流发酵工艺,可使畜禽粪便污水全部进行发酵处理,优点是:原料适应性广;处理量大;沼气产量大;运行费用低;利于热电联产。因其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特别适用于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大型沼气工程,适宜引进并国产转化,例如在此基础上增加有机肥加工[8]。(2)沼气利用技术。针对沼气的利用方式,沼气要实现产业化必须突破自产自用的小沼气模式,逐渐转向社会服务、工业生产等领域。沼气的社会服务类应用包括发电并网、天然气并网、车用天然气等,工业生产以制取CH4和CO2工业气体及其合成气等为代表[9],这些是未来沼气产业的发展趋势。就目前产业发展条件来看,除了满足企业自身及户用需求之外,沼气发电、净化后补充天然气源等利用途径较为可行。(3)沼渣沼液利用技术。沼渣、沼液等发酵后残留物质具有良好的肥料效应,传统农业将其直接还田,但在养殖规模化发展的今天,种养脱节现象突出,沼渣沼液的肥料效应趋向于通过制造有机肥来实现。通过固液分离、沼液抽渣分离出来的沼渣用于生产有机复合肥;沼液浓缩制肥工艺生产液体有机肥[10],沼渣沼液制取有机肥提高了肥效、且方便运输和使用。

  据统计,目前肥西县拥有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71个,3万羽以上的规模化养鸡场107个,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牛场9个,年畜禽粪便排放量29.8万t,主要污染物COD3738t、NH3748t。

  一是污染集中排放。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逐步转向规模化养殖,出现了新的类似工业企业性质的大型“污染源”。二是加重对城镇的污染。畜禽养殖业正从牧区转向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水源充足的城镇地区。三是呈面源污染形式。畜禽养殖户众多,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村落,污染“面上开花”。四是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畜禽粪便、污水中高含量有机物不能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水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COD、NH3浓度高,排入河流、水库会造成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对饮用水源污染尤为突出。如该县花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大官塘水库、小庙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张公塘水库、山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磨墩水库曾因附近养猪场污染以及人工在水库投放饵料养鱼,导致饮用水水质恶化。二是空气污染。由于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处理,露天堆放发酵,产生大量硫化氢、氨氮等恶臭气体,污染大气环境与周边居住环境[2-3]。三是农田、土壤污染。未经处理的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含有多种有害污染物,长期灌溉农田将破坏土壤各种有机成分,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徒长减产。四是病毒传播。畜禽养殖过于集中,易导致畜禽瘟疫、发病,其病源、病菌随粪便向外界排出,极易传播人群,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1部分畜禽养殖企业布局不当,选址不合理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前期建设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批先建、选址不合理,将污染的养殖项目建在乡镇(村)街道、居住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环境隐患较大。

  2.2种养不配套,畜禽粪便不能综合利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需求量逐年增加,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出现大量的养殖专业户及规模化养殖场,在局部区域由于畜禽粪便产生量大且集中,又无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导致畜禽粪便不能有效综合利用,散发恶臭并随雨水排入江河湖堰,污染水和大气环境。

  2.3治理资金缺乏,污染防治工作滞后目前,畜禽养殖业受市场行情、养殖技术、疫情影响较大,企业利润小、风险大、资金缺乏。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因缺乏治理资金,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简单处理,很难按污染防治技术要求治理达标。

  2.4畜禽养殖企业环保不规范,环境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畜禽养殖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环境管理各项制度执行不到位。肥西县近期对42家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企业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除11家养殖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外,绝大部分畜禽养殖企业没有完全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环评执行率43.9%、“三同时”执行率29.3%,不能从源头有效控制污染。此外,众多畜禽养殖企业目前还是按照传统农户养殖理念管理企业,对环保工作不重视、不投入,不能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费征收等环境管理制度[4]。

  3.1加强宣传,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是一项新的环保工作,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必须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及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识。对政府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进行重点宣传,争取领导的支持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同时加强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及广大养殖户负责人宣传,督促其规范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污染防治。

  3.2制定畜禽养殖区划,合理规划布局科学制定肥西县畜禽养殖区划,明确划定畜禽养殖适养区、禁养区,合理规划布局,从源头控制养殖业新污染。严把项目选址关,对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居民、文教、医疗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一律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已建设的要及时报政府责令其限期治理或关闭、搬迁。

  3.3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多措并举治理畜禽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同于工业污染防治,应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理。目前,常用的治理方法有5种:一是对规模较小的养殖户,治理方法主要是将畜禽粪便堆积发酵作有机肥综合利用,通过干粪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二是采取沼气方法处理,建沼气池将畜禽粪便、尿液引入沼气池,所产沼气用于燃料、照明、发电,沼液作有机高效生态肥料。如:合肥潜溪山庄生态园利用养猪场沼气作职工生活燃料,沼液用于渔业饲养,沼渣用于林木及蔬菜种植肥料,实行生态循环零排放。三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主要采用厌氧—物化—生化—生物氧化塘方法处理并配套沼气处理。如肥西老母鸡集团生态园、合肥华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合肥华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等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均采取上述方法处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四是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技术。利用特殊的微生物作猪舍中的垫料,通过猪场污水、粪便发酵产生含高蛋白的有益菌,猪食用后利于消化,提高免疫力;定期翻垫料,保证垫料正常发挥作用,做到养猪场无粪便外排,且无臭气,达到污染物零排放。如合肥倪氏农牧产业园有限公司目前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理效果较好。五是实行种养结合。在养殖场周围发展与养殖业配套的牧草、玉米、蔬菜、果园等种植业,充分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及处理后达标的污水,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实行资源无害化生态养殖[5]。如安徽省保健奶牛场,为有效治理奶牛场污染,在奶牛场周边租赁农田,将奶牛场产生的粪便及部分污水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农田上种植牧草,再将牧草喂养奶牛,实行资源综合利用。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规模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伴随化肥工业的迅速发展,使有机粪肥大量闲置,不能及时还田,导致环境污染。20世纪90年代主要由畜禽粪便造成的杭州湾污染首次敲响了畜禽粪便在我国污染环境的警钟。调查显示,我国畜禽粪便总体土地负荷警戒值已达到0.49(正常值应0.40)[1]。畜禽粪便中污染物质主要包括悬浮物、有机质、盐、沉积物、气体、细菌、病毒和氮、磷、钾及其他养分,这些物质在畜禽粪便收集、贮存、运输、肥田期间均有可能产生环境污染[2]。

  国内(外)治理畜禽粪便污染主要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治理。但由于产前、产中治理只能相对减少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故产后处理才是消除污染环境的最好方法。有关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但由于物理处理法处理效率和去除率低,化学处理法存在二次污染,故实际中应用较少。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且最具发展前景的为生物处理法,即主要通过微生物生命过程把废水中有机物转化为简单形式的无机物,从而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好氧处理。以序批式反应器工艺居首,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3]。二是厌氧处理。最早以生产沼气为目的,因而未能达到完全分解污染物的要求;随着畜禽粪便污染日渐突出,已经被主要用于处理畜禽粪便污染,而生产沼气只作为附加产物[4]。三是自然处理法。投资省,工艺简单,动力消耗少,特别适宜于小型畜禽场废水处理,如水萍科植物可用于循环利用养猪污水的处理[5]。四是混合处理法。近年来,畜禽粪便污水多采用混合处理法,即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由好氧法、厌氧法和自然处理系统3种,或以它们为主体并结合其他处理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共同处理畜禽场废水。

  国内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技术循环模式示范工程主要采用混合处理法,包括厌氧发酵技术、好氧生物技术、“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等。如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沼气发酵及沼液土壤生物处理、工厂化好氧发酵制颗粒肥料和鸡粪饲料化五大系列工程技术研究,并相应建立小型示范工程,在上海郊区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中国科技成果库项目年度编号:970193);甘肃省农村能源综合开发中心,依据生态学原理,将养殖、沼气综合利用和果树种植相结合,建立“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中国科技成果库项目年度编号:0200740304)。

  浙江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技术及“三沼”综合利用已在全省各地推广。开化县于2002—2003年对10个规模猪场完成了小型沼气工程,建设了10年厌氧池1 100 m3(农村信息报,2004-06-05);绍兴福景达农业有限公司的600 m3沼气工程是“猪-沼-果”模式(农民日报,2004-07-17);嘉兴市通过采取沼气工程、沼气发电工程、生产有机肥和养殖蚯蚓等措施,完成了一批养猪业粪便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至2004年底已建成养猪业沼气池2 800多个(中国建设报,2005-06-06);建德市通过推广新安江万秋生态养殖场“猪粪尿-沼气发电-沼液沼渣-果园蔬菜”这种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生态种养模式,到2006年全市有47个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81家非规模养殖户建成了沼气工程及利用系统(中国环境报,2006-05-09);2006年全省33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建成防雨、防渗、防漏储粪池4.107 8万m3,厌氧发酵池8.261 4万m3,沉淀池、氧化塘3 519 hm2,配套消纳山林、果园、农田3 807 hm2,鱼塘642 hm2,并带动各地完成1 211个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治理(浙江省畜牧局)。

  上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技术循环模式,具备了消除污染、产生能源和综合处理的三大功能,既消除了农业环境污染,又解决了一部分的能源问题;同时产生的沼液、沼渣是适合农作物用肥的绿色无公害肥料,而且在厌氧发酵过程当中,病原菌、寄生虫卵等一些病菌被杀死,切断了养殖场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环节。但该污染治理模式在应用推广中,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一是建造有效、适宜的污水治理及配套设施需较高的成本;二是沼气利用不充分,会造成大气污染比较严重;三是沼肥(即沼液、沼渣)利用缺乏科学的指导。因此,应加强该模式应用管理,使该模式能够有效控制畜禽养殖场的污染。

  据统计,目前肥西县拥有常年存栏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71个,3万羽以上的规模化养鸡场107个,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牛场9个,年畜禽粪便排放量29.8万t,主要污染物COD3738t、NH3748t。

  1.1畜禽养殖业污染特点一是污染集中排放。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逐步转向规模化养殖,出现了新的类似工业企业性质的大型“污染源”。二是加重对城镇的污染。畜禽养殖业正从牧区转向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水源充足的城镇地区。三是呈面源污染形式。畜禽养殖户众多,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村落,污染“面上开花”。四是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畜禽粪便、污水中高含量有机物不能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1.2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畜禽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水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COD、NH3浓度高,排入河流、水库会造成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对饮用水源污染尤为突出。如该县花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大官塘水库、小庙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张公塘水库、山南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磨墩水库曾因附近养猪场污染以及人工在水库投放饵料养鱼,导致饮用水水质恶化。二是空气污染。由于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处理,露天堆放发酵,产生大量硫化氢、氨氮等恶臭气体,污染大气环境与周边居住环境[2-3]。三是农田、土壤污染。未经处理的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含有多种有害污染物,长期灌溉农田将破坏土壤各种有机成分,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徒长减产。四是病毒传播。畜禽养殖过于集中,易导致畜禽瘟疫、发病,其病源、病菌随粪便向外界排出,极易传播人群,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1部分畜禽养殖企业布局不当,选址不合理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前期建设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批先建、选址不合理,将污染的养殖项目建在乡镇(村)街道、居住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环境隐患较大。

  2.2种养不配套,畜禽粪便不能综合利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需求量逐年增加,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出现大量的养殖专业户及规模化养殖场,在局部区域由于畜禽粪便产生量大且集中,又无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导致畜禽粪便不能有效综合利用,散发恶臭并随雨水排入江河湖堰,污染水和大气环境。

  2.3治理资金缺乏,污染防治工作滞后目前,畜禽养殖业受市场行情、养殖技术、疫情影响较大,企业利润小、风险大、资金缺乏。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因缺乏治理资金,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简单处理,很难按污染防治技术要求治理达标。

  2.4畜禽养殖企业环保不规范,环境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畜禽养殖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环境管理各项制度执行不到位。肥西县近期对42家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企业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除11家养殖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外,绝大部分畜禽养殖企业没有完全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环评执行率43.9%、“三同时”执行率29.3%,不能从源头有效控制污染。此外,众多畜禽养殖企业目前还是按照传统农户养殖理念管理企业,对环保工作不重视、不投入,不能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费征收等环境管理制度[4]。

  3.1加强宣传,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是一项新的环保工作,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必须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及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认识。对政府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进行重点宣传,争取领导的支持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同时加强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及广大养殖户负责人宣传,督促其规范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污染防治。

  3.2制定畜禽养殖区划,合理规划布局科学制定肥西县畜禽养殖区划,明确划定畜禽养殖适养区、禁养区,合理规划布局,从源头控制养殖业新污染。严把项目选址关,对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居民、文教、医疗保护区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一律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已建设的要及时报政府责令其限期治理或关闭、搬迁。

  3.3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多措并举治理畜禽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同于工业污染防治,应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理。目前,常用的治理方法有5种:一是对规模较小的养殖户,治理方法主要是将畜禽粪便堆积发酵作有机肥综合利用,通过干粪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二是采取沼气方法处理,建沼气池将畜禽粪便、尿液引入沼气池,所产沼气用于燃料、照明、发电,沼液作有机高效生态肥料。如:合肥潜溪山庄生态园利用养猪场沼气作职工生活燃料,沼液用于渔业饲养,沼渣用于林木及蔬菜种植肥料,实行生态循环零排放。三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主要采用厌氧—物化—生化—生物氧化塘方法处理并配套沼气处理。如肥西老母鸡集团生态园、合肥华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合肥华丰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等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均采取上述方法处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四是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技术。利用特殊的微生物作猪舍中的垫料,通过猪场污水、粪便发酵产生含高蛋白的有益菌,猪食用后利于消化,提高免疫力;定期翻垫料,保证垫料正常发挥作用,做到养猪场无粪便外排,且无臭气,达到污染物零排放。如合肥倪氏农牧产业园有限公司目前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理效果较好。五是实行种养结合。在养殖场周围发展与养殖业配套的牧草、玉米、蔬菜、果园等种植业,充分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粪便及处理后达标的污水,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实行资源无害化生态养殖[5]。如安徽省保健奶牛场,为有效治理奶牛场污染,在奶牛场周边租赁农田,将奶牛场产生的粪便及部分污水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农田上种植牧草,再将牧草喂养奶牛,实行资源综合利用。

  三明市畜禽养殖业经历连续20余年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牧业产值达289197万元,比1978年猛增了60.3倍[1]。蓬勃发展的畜禽养殖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005年末,三明市畜禽存栏总数为1536.14万头(只、羽),其中猪115.37万头,占全省畜禽存栏总数的7.5%;肉牛12.66万头,占0.8%;奶牛0.2456万头,占0.015%;羊20.92万头,占1.4%;家禽(蛋鸡、肉鸡、鸭、鹅)1243.86万羽,占81.0%;兔143.08万只,占9.3%。全省养殖最多的畜禽品种为家禽、兔、猪,三者存栏数之和为总数的97.8%。

  畜禽养殖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点。三元、梅列、永安、沙县4个县(市)猪存栏数约占全市的2/3。肉牛养殖集中在明溪、宁化、清流、建宁一带,4个县存栏数占全市的3/4以上。肉羊养殖集中在尤溪、大田、清流、永安、将乐一带,5个县(市)存栏数占全市的4/5以上。肉鸡、蛋鸡养殖主要分布在永安、宁化、尤溪、泰宁,4个县(市)合计占全市的80.3%。兔养殖业主要在大田,存栏数约占全市的3/4。

  按统计部门规定,凡生产单位分别饲养猪年存栏数200头以下,奶牛年存栏数40头以下,肉牛年存栏数80头以下,蛋鸡、肉鸡年存栏数2000只以下,鸭、鹅年存栏数1000只以下,兔年存栏数100只以下为散养,反之则为规模化养殖。据此,全市畜禽散养总数占全市存栏总数的50.2%。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2],并向有关专家咨询,确定了畜禽污染物产生系数,结果见表1、表2。

  2005年,三明市畜禽粪尿产生总量为294.57万t,畜禽粪占56.9%,畜禽尿占43.1%。永安市、沙县畜禽粪尿产生量居全市前两位, 2个县(市)约占全市总量的1/3。各类畜禽中猪粪尿产生总量最大,为145.37万t,占全市总量的49.3%,肉牛和家禽(鸭、蛋鸡、肉鸡、鹅)分列第2、第3位。以上3类畜禽粪尿产生量占全省总量的90.7%。

  三明市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总量为182.63万t,综合利用率达69.2%。利用方式以还田为主(含出售、堆肥和直接还田),占使用总量的93.2%;少量用于水产养殖,占1.2%。家禽(蛋鸡、肉鸡、鸭、鹅)粪尿综合利用率最高,达92.0%;其次为兔和羊,分别为78.8%和76.3%。

  畜禽粪尿使用水平是反映污染负荷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等于区域畜禽粪尿使用总量除以该区域耕地总面积。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水平为11485kg/hm2。不同畜禽粪便的使用水平差异很大,猪粪尿使用水平最高,为7511 kg/hm2,占全市畜禽粪尿使用水平的65.4%。

  畜禽污水主要来源于畜禽冲洗及养殖场所的地面冲洗。2005年,三明市畜禽污水产生量为938.86万t,其中永安市、沙县2个县(市)的产生量占全市的32.6%,近1/3。各类畜禽中,猪污水产生量最大,占畜禽污水产生总量的49.2%。

  三明市共有畜禽污水处理设施102套,总投资1290万元,年处理能力为199.04万t,处理率为21.2%。污水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猪养殖业中,占全市畜禽污水处理设施总数的88.0%,其处理能力占全市处理总量的95.1%。

  畜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116套,其中猪养殖业占92.2%。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总投资744.5万元,年处理能力为53.61万t,处理率为18.2%。

  三明市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设施状况的特点如下:一是数量少,投资额小。二是多为小而简陋,平均单套污水处理设施投资不足4.50万元,单套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投资仅为2.30万元。三是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猪养殖业中。四是治理设施区域分布差异很大,污水处理设施主要分布在永安市、沙县2个县(市),占全市总数的62.1%,以厌氧沼气技术处理为主;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主要分布在永安市、沙县、梅列、三元、明溪5个县(市、区),占全市总数的90.5%,以填埋处理及生产生物有机肥为主。

  2005年,三明市畜禽养殖业排放畜禽粪尿37.12万t,污水912.43万t,化学需氧量4.3万t,五日生化需氧量3.17万t,氨氮、总磷、总氮排放量分别为0.39万t、0.44万t和0.75万t。永安市畜禽粪尿排放总量居全三明市之首,占全市的19.4%,畜禽粪尿中各类污染物排放量也居全市首位。猪粪尿排放量居各类畜禽之首,占畜禽粪尿排放总量的60.9%;其次为家禽和肉牛。三者粪尿排放量合计超过畜禽总排放量的4/5。,

  3.2.1 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大、处理水平低下。2005年, 三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4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586万t,氨氮排放量为0.22万t。而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3万t,是同期全市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2.71倍;畜禽养殖氨氮排放量为0.39万。 三牛线路测速,三牛平台顺盈注册顺盈登录[平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