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三牛登陆首页[鼎点娱乐]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9-03 05:04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在经济新常态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期,是全县“四大产业”和“五大园区”建设的提速期,是龙江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龙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阐明县委战略发展方向、谋划全县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纲要》是依据中央、省和齐齐哈尔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战略任务,突出政府工作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引导市场行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全县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发展需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的经验与成绩,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深入挖掘资源优势,积极应对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各项工作平稳健康发展。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全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四大战略、十大工程”为统领,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稳农、强工、活贸、富民、完善公共服务和恢复生态为重点,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2.6亿元,年均增长15.2%。“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7.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为18.31%、29.97%和15.16%。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二五”期间末,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0.31亿元、28.3亿元和23.9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3.5:30.6:25.9。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全县耕地保有量达到547.10万亩。通过大力实施“一减五增”战略,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调整至378.24万亩。合作经营全面提升,组建合作社1080个,省级规范社和示范社达到50个,合作经营面积达到300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1.25%;拖拉机保有量达到6.54万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2%;牧业经济稳步发展。肉牛、生猪和禽的饲养量分别达到47.3万头、86.4万头和1636.3万只,奶牛存栏7.4万头,纯种和牛存栏达到5000头,和牛冻精改良牛3000头。工业经济不断壮大。项目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中粮生化能源、飞鹤乳业、元盛食品保持快速发展;北方建材、景西农机实现提档升级;龙力秸秆利用、杏山铜矿项目开发进程加快。十二五期间共引进大项目55个,到位资金97.27亿元。以商招商、专业招商成效明显。目前累计入驻园区企业13家,实现产值35.3亿元,安置就业3400人。并与法国罗盖特等10户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商贸物流快速发展。新建大型商贸流通企业8户。金宝购物中心、翰沃建材城、大业物流和百花购物广场投入运营。建成了首个电子商务平台,开通龙江景星牲畜交易网、龙闻天下绿色食品商城,商贸基础条件明显改观。到2015年末,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企业及个体户发展到约1.5万个,各类市场(集市)发展到100余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18亿元,进出口总额实现780万美元。

  城乡面貌加快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县城市建设总投资达到70.48亿元,完成楼房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完成老旧楼改造33.5万平方米。兴建小型广场30座,架设路灯459盏,铺设给排水管线公里,改造泥草(危)房2356户,新建通乡公路43.42公里,启动龙齐公路建设项目。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9.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0.3%,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三供两治”稳步推进,热力公司发展到4家(含景星镇1家),新建板式换热站18个,改造(新建)供热管网6.2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57万平方米。建成燃气管线户,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加强。第二自来水厂项目完成了主体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63亿元,典型村建设数量达到11个。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年均降低6.26%。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实现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目标。实施工程减排项目16个,结构减排项目30个,农业源减排项目37个。削减COD近万吨,削减氨氮110吨,二氧化硫500吨,氮氧化物1200吨。2012年荣获全市节能减排贡献奖;全力实施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固体废物、放射源、辐射源及医疗垃圾得到有效监管,全县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县域1江11河水质达到三类水体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城镇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好于Ⅱ级天数达到340天以上。城镇集中饮用水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得到加强;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90%以上;森林草原和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得到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12.10%,草地覆盖率达到15.1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实现9.33平方米。农田水利设施达到科学、完整、配套。扩大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加快蓄水引水工程建设,基本上扭转水土流失、农牧业生产缺水被动局面,水土流失率控制在20%以内。2012年我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2014年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全县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9个,省级生态村85个、市级4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新农合并轨改革全面完成。完成市场监督管理局、城乡管理行政执法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组建工作,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由458项减少到337项,精简率达到26.4%。在职业教育改革上,校校、校企、校社联合模式稳步实施,已完成中职招生2037人;“县培训技术中心”功能不断完善,职业培训专业数量达到18个,培训各类人员36500人。成功申报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建成职教中心学校综合实训楼,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1000人。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调整县医院、中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机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顺利实施。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上,农兴物权融资公司和龙诚担保公司“两个平台”运转良好,2015年办理担保业务910笔、金额3.02亿元。哈尔滨银行、哈尔滨浦发银行等7家金融部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贷款金额达到4.46亿元。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有序推进,已完成79个村登记确权工作。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全面建成,流转土地面积350万亩,流转金额达到15.75亿元。土地质押面积40万亩,土地质押金额1.52亿元。在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上,组建了龙江红旗粮库总公司,构筑了“一县一企、一企多库”的经营模式,改制及增加粮食流通企业(合作社)数量达到15个,新增仓容58万吨,累计仓容248万吨,粮食“产、销、储、运”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水利改革上,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户数达到14户。组建水利合作社16家,入社社员3051人,服务面积27.2万亩。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教卫生稳步发展,共新招聘教师887名,教师队伍得到加强和优化;标准化学校达到26所,新建公立幼儿园12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严格执行“阳光分班”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促进了教育公平。医疗卫生不断完善,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1所,建成村级公立卫生所69个,招聘乡村医生38人,县医院外科大楼、门诊大楼、妇幼保健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继投入使用。此外,文化、科技、广电、计生等事业健康发展,均显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十二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147元,年均增长1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616元,年均增长10.47%。持续推进就业、社保和安全稳定工作,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达到47.52万人,参保率达到100%;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6%。累计新增就业3.54万人次,下岗失业再就业2.75万人次,发放小额贷款6392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次,下岗失业再就业2.7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下。累计发放低保金、低收入家庭补贴2.24亿元和5991万元。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果。启动实施扶贫开发贫困村12个,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011.2万元,已有7039户、19455人成功实现脱贫;残疾人就业率上升到8.8%,农村劳动力转移16.4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城乡社会综合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开展了社会综合治理,全县刑事综合发案率下降15.81%,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

  综合评价,全县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仍面临诸多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急需突破,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民营经济发展不快;人才资源匮乏,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民生事业发展不平衡,部分领域和基层公共服务明显存在短板;简政放权主观意识不强,行政审批效率不高,发展环境仍需大力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三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十三五”是我县落实“四个全面”、加快发展的关键期。目前,国外发展环境出现新的态势,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总体判断,我县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增长空间。

  从有利形势看,国际发展环境长期向好。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难以消退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但主要国家相继实施深度的政策调整加以应对,发达经济体有望进一步好转,国际环境总体趋势长期向好;国内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推进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继续实施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做出了科学部署。龙江县面临着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资源节约转型发展的诸多扶持机遇,具备十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省内战略布局优势明显。我省正在深入实施“1534”重大发展战略和加快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特别省出台的“稳增长65条”和市出台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内容具体,操作性强,必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国家继续重视“三农”工作,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实施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政策,为我县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机遇。发展外部条件和地企合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园区优势、区位优势逐步显现,项目承载、产业集聚空间大大拓展。

  从不利形势看,在宏观层面,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复苏、结构调整需要过程;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新上项目环保准入门槛提高,增加了招商引资难度;立县龙头企业偏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面临产业结构和市场“双淘汰”的挑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大而不强,玉米价格“封顶”,不能抵御市场风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不高,支撑能力相对不足。

  从自身发展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基础更加夯实,产业项目初具规模,园区功能不断增强,特别是通过抓产业项目、抓现代农业、抓城乡建设,找到了一条符合龙江实际的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再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环境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为全县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县实现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机遇难得、政策有利、空间广阔、动力强大,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抢抓新机遇,掌握主动权,推动龙江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统筹协调“四个文明”,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适应、科学应对“新常态”;按照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省委、省政府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推进“八大经济区”和“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部署以及齐齐哈尔市全力打造“十二个重点产业”的重大决策部署,稳步落实各项重点任务;继续坚持县域“四大战略”、“五大产业”发展思路,以创新发展为牵引,全力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抓创新,释放经济增长新活力。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永恒主题,将创新聚焦在龙江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上,激活优势资源,转换发展动力。推动重点产业创新,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环境污染少的项目。改造升级传统和现有产业。加快众创、众筹、众包空间发展,推动科技转化,构建起资源型产业框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打造品牌商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拓展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重协调,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树立“产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同步实施,统筹推进县城、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城乡规划、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协调统一。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发展的集约集聚功能和区域优势。以农产品主产区域功能定位为基点,发挥优势,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优化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缩小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推动乡镇换档升级,健全乡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改善村镇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补牢村镇建设管理短板,建成一批省级、市级美丽乡村。

  保生态,建设绿色低碳新文明。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明确主体功能区发展方向,严守生态红线。坚持绿色理念引领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抓好节能减排,全面优化生态环境,真正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培育生态文化,深入弘扬龙江人民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淳朴情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开放,搭建深化改革新框架。以“龙江丝路带”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拓宽经济发展新渠道。发挥节点区位优势,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我县发展物流企业和进出口加工企业,把我县打造成为集贸易、物流、产业于一体的集散中心。实现由内陆开放地区向前沿开放城市的历史性突破。

  惠民生,迈向全面小康新生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让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落实中央扶贫战略部署,因人因地施策,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就业扶持机制,加快就业岗位开发,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强县全面建成,现代工业新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健康发展基本实现,城乡建设再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设成为城乡高度融合、经济充满活力、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完善、人民生活和谐的现代化美好新龙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基础上,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8%,比2015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市场经济意识,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力争实现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80%。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36.6:33.5:29.9。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促进工业提质增效。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全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0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效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吸引创新型人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条件明显改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7万人。现行标准下全县贫困人口提前三年实现全部脱贫。

  生态保护取得成效。绿色生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县域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12.8%,二氧化硫排放降低16.5%,氨氮排放降低13.4%,氮氧化物排放降低14.3%,森林蓄积量达到413万立方米。

  坚持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有机农业转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继续发挥好粮食主产区的优势,稳定种植面积,优化粮食品质,加强和巩固国家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和全国产粮大县的地位。按照“一减五增”的整体思路,缩减低质低效玉米面积,重点扩大杂粮、杂豆、瓜菜、水稻、饲草作物面积,积极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到2020年,全县总播种面积稳定在489.78万亩。

  “五增”优化种植面积。水田:立足水源充分三牛登陆首页[鼎点娱乐]首页、合作社带动、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条件,坚持推进实施旱改水工程,有序拓展水田面积。采取稻田集中区边缘拓展延伸、平原丰水区筑坝修渠打井等方式增加水田面积。全力做好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项目,计划落实10000栋、5400亩的水稻育秧大棚。到2020年,实现旱改水面积12.33万亩,全县水田面积达到65万亩。杂粮:积极推动谷子、高粱、杂豆等品种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采取计划和农业订单引导的方式,通过合作社组织、现代农机支撑、种肥药配套的办法,推进“张杂谷”品种的规模化推广种植。到2020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05万亩。瓜菜:围绕长远发展、重点建设需求,大力推动标准化、示范化、有机化果蔬基地建设,积极推进5个集中连片的标准化设施蔬菜小区建设,力争标准化设施蔬菜小区面积达到千亩以上。到2020年,计划新增瓜菜种植面积10万亩,总面积达15万亩。马铃薯:推广马铃薯主粮化发展,依托如意淀粉企业和七棵树良雷淀粉制品等淀粉加工企业为龙头,以西部乡镇半山区为重点,启动马铃薯规模种植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打造鲁河乡、龙兴镇、杏山镇、七棵树镇的马铃薯产业专业村。到2020年,实现马铃薯种植面积8万亩。中草药、饲草:依托七棵树镇同兴中草药合作社、鲁河乡康宝中草药种植合作社,在西北部乡镇推广种植草药面积1.5万亩。充分利用国家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县的契机,借助项目优势,实现饲草面积10万亩。

  “三减”引领绿色有机。减化肥: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坚持开展测试化验与田间试验,完善施肥指标体系;调整施肥结构,推广应用缓控释氮肥,继续推广旱田分层深施肥技术:坚持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归还矿质养分:增施有机肥,尝试建立有机肥与秸秆还田轮换制度: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减农药、除草剂:完善喷杆式喷药机田间操作规程,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环保的病虫草防治技术;推广高效、安全农药喷雾助剂,降低农药残留;充分利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减少施药次数,及时防控,有效降低生物灾害损失,用药次数和农药使用总量降低;大力推进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突出飞机航化作业,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到2020年,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肥药利用技术体系,化肥、除草剂、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比2015年减少13%、20%、30%。

  推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不断扩大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和禽类规模。以绿色养殖为基础,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通过订单生产、委托代养、合作饲养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养殖。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飞鹤乳业二期工程建设,形成日加工鲜奶1200吨的生产能力。支持龙江元盛集团公司上市,发展形成年屠宰肉牛10万头、生产牛肉2万吨规模。谋划大型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形成16万吨猪肉加工能力,力争实现对俄出口猪肉及其产品。推进6平方公里永发畜牧产业园建设。

  加速推进规模养殖。继续支持新建、改扩建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10个。推进新建或改扩建年出栏3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5个。支持新建或改扩建年出栏3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20个。到2020年,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65%以上。

  加快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县青贮饲料种植面积要达到5万亩,青贮量达到20万吨以上,累计种植紫花苜蓿5万亩以上,生产优质紫花苜蓿2万吨以上。

  肉牛饲养量48万头 推进规模养殖,加快高档肉牛改良,扩群提质,发展高端肉牛产业

  生猪饲养量300万头 扶持规模化,扶持丰源和牧原两个企业的养殖基地、饲料加工厂和屠宰加工厂建设

  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发展根本性、长远性战略任务,以水利设施为重点,不断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农机装备、农业生态、农田沃土工程,全面改善生产条件,大幅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快速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养殖业粪污治理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施良种工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农产品认证认可等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玉米高光效栽培等新技术。全面落实“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整合和建设综合服务平台,畅通政策、气象、科技、供求等资讯共享和发布渠道,实现农业信息入户,强化农业生产经营信息保障。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打造优质流通交易体系。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加快构建产权交易、农经信息、水利服务、畜牧服务、流通服务、农民培训和经营信用等平台建设,推广合作式服务和订单式服务,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各种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社。

  农田水利打井配套灌溉设施:景星、头站、杏山、山泉、济沁河、鲁河、白山、黑岗、广厚、七棵树、龙江镇、龙兴镇等;打中深井配套灌溉+架电:西部山区乡镇;打井+时针式喷灌:哈拉海 七棵树 杏山、景星、广厚 山泉等

  生态工程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9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12.6%;开展农业面积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除草剂用量下降10%;推进黑土地保护,有机质下降趋得到有效监制

  田间配套工程雅嫩灌区:渠道衬砌27.1km,清淤28.2km,桥19座,渡槽1座,闸8座;九龙灌区:渠道衬砌15.05km,清淤10.709km,过路涵21座,桥2座,渡槽1座,闸42座,斗门70座,跌水3座;马场灌区;渠道衬砌90.647km,过路涵24座,桥8座,渡槽3座,闸13座,渠首1座。侧堤堰3座;三兴灌区:渠道衬砌15.6km,过路涵20座,桥2座,渡槽2座,闸9座,渠首1座;东华灌区:渠道衬砌15.85km,清淤1.85km,过路涵20座,桥3座,闸4座,渠首1座;哈拉海灌区:井、渠、电、构造物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工业在全县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用创新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亿元,年均增长8.7%。

  玉米全株产业。鼓励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进产品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向上争取产业化项目,扶持中粮建设和发展,壮大中粮龙江项目整体实力,全力打造和叫响“龙江中粮”品牌。继续支持龙江中粮二、三期项目建设。围绕中粮集团玉米深加工项目,引资建设玉米淀粉下游产品及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集群发展规模。围绕剩余玉米资源新上项目。重点引进玉米粗粮加工、膨化食品、玉米汁、玉米片、甜玉米、玉米啤酒等即食食品、休闲食品加工企业。围绕玉米附属产品壮大产业链条。以玉米芯为原料,重点引资建设木糖、木糖醇、低聚木糖、糠醇、活性炭、饴糖、饲料、可降解绿色食品包装材料等产品开发利用项目,推进龙力秸秆综合利用一期项目早日投产。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重点引资建设纤维浆粕、秸秆纤维颗粒高营养牲畜饲料、天然气等产品生产项目;以玉米须为原料,重点引进玉米须系列保健饮品生产项目。

  两牛一猪产业。肉牛:在推进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加快和牛纯种扩繁,积极开展高档肉牛改良,到2020年,纯种和牛存栏达到1.5万头,年出栏5000头;累计开展高档肉牛改良10万头,年屠宰加工2万头以上。生猪:在鼓励引导规模化、标准化的同时,要全力扶持丰源和牧原两大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力争建成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生猪达到200万头以上。奶牛:积极推进存栏奶牛200-300头的规模化牧场建设,引导和扶持建设现代化示范牧场,适时启动飞鹤万头牧场建设项目,为飞鹤乳业发展壮大提供充足的奶源保障。到2020年,肉牛饲养量达到48万头,奶牛存栏7.8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300万头。

  杂粮产业。突出小米产业,立足生态、加工企业、绿色标识、市场口碑等优势,通过健全“基地→仓储→加工→销售→物流→餐桌”全程可追溯流程,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小米全链食品产业。继续支持壮大兴旺米业、天麟米业、顺兴米业、鑫润杂粮、易兴米业和龙联葵花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雅鲁河”和“梦在龙江”牌龙江绿色小米、“顺泉”牌绿色东北天然优质精米、“御贡”牌精选大豆等杂粮农产品知名度,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乳制品产业。引进和鼓励飞鹤做大做强的同时,围绕飞鹤引进或内生一批中小企业,主要包括酸奶、炼乳、奶片、奶糖等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适应企业加工需要,全力推进标准化牧场建设,计划改扩建标准化牧场3个,适时启动飞鹤万头牧场建设项目,提升奶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重点推进飞鹤乳业二期日处理300吨鲜奶综合项目建设。

  铜产业。围绕杏山铜矿资源,推进10平方公里铜产业园建设,实施上下游配套项目。以陆玖矿业为龙头,加强与黑龙江紫金铜业有限公司合作,延伸铜产业链条。谋划铜尾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对铜尾矿废弃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利用。综合利用秸秆、林业三剩物、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能源生产沼气,用于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项目,充分利用清洁能源。结合国家产业、扶贫引导等相关政策,推动区域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与消费。

  农业机械制造产业。重点以景西农业机械等优势农机装备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大中型玉米脱粒机、收割机等玉米专用机械。以亿龙机械为龙头,带动相关配套行业,大力发展玉米秸秆打捆机、圆捆机等农牧生产机械。以电器集团为龙头发展高新机电产业链,重点引导风机制造企业整合产业资源,瞄准行业、产品的技术制高点,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机电产品由低端向高端的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推动互联网+产业。以互联网+龙头企业的模式,实现由“养得好”向“卖得好”的转变,打通“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依托农鲜达、云购、邮乐购等电商载体,强化高端、生态农产品宣传推介,整合县内优势农产品资源,推动共享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支持元盛集团采取“互联网+”的方式,打造电商销售平台。与电商阿里巴巴合作,利用淘宝网—聚划算平台打出元盛中高档产品品牌。同时,入驻淘宝天猫、京东商城、一号店等知名平台,构建线上与线下互动、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产品宣传与销售网络体系。

  搭建创业创新平台。鼓励通过引进、联合、创立等方式,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厂区、商服楼等存量资产,建设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的科技创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对在我县注册落地,孵化、服务效果显著,经审核合格的孵化器或众创空间,给予运营补贴等优惠。突出园区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全力打造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规划建设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功能区。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投融资扶持力度,强化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速金融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工作,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

  引进高端人才。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着力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按照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要求,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业技能等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强县,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围绕推动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具有产业化生产市场潜力、熟悉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实施优势产业人才提升、新兴产业人才吸纳、传统产业人才振兴、高端产业人才开发、重点产业人才集聚五大计划,建设一支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提高创新能力。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全县社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改进科技创新资助体系、健全科技创新评估机制、拓展科技创新服务载体,鼓励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多元投入,加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围绕实施“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战略,积极推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和中介组织联合协作,培育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玉米全株、绿色食品、肉牛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联合创新能力。

  培育本埠品牌。按照“绿色有机、营养健康、优质安全、生态环保”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本土企业培育特色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地标产品,通过商标注册、产品推介、市场化运作等手段,叫响龙江品牌,推动地方产品走出去。力争到2020年,新增国家、省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性产品5个。

  高档肉牛加快和牛良种场建设,扩大纯种和牛存栏量,达到1.5万头;加快元茂二期工程建设,扩大高档肉牛育肥规模。适时高档肉牛架子牛饲养场建设项目

  机械制造产业盘活齐齐哈尔江源重型机械铸造有限公司闲置固定资产,引资建设铸件生产项目;利用龙江景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现有生产设备开发建设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项目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龙江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城市转型的战略重点,大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做优生活性服务业,做强生产性服务业,适时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创新新思路,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优化结构消费的重要支撑。

  强化商贸功能规划引导,整体、集中开发功能载体项目,建设特色街区,推动商业设施现代化、集群化,打造重点核心商圈。鼓励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专业化商场和专业店、专营店、精品店等新兴业态,推动运营规模化、经营连锁化、服务功能多样化,培育大型商贸企业集群,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重点提升各节点城镇主要商业网点的业态形式,使其在商品经营和服务中突出“名、特、优、新”的特色,打造具有聚集和辐射功能的商业中心。202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力争实现53.18亿元,年均增长12%。

  依托公路和未来铁路等交通枢纽和设施,优化运输、仓储、市场等资源配置,突出规模扩张,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等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鼓励各类平台创新运营服务模式,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新建大型物流园区一处。鼓励企业发展乡村物流。打造连接全省、辐射内蒙、辽宁和吉林的区域商贸物流园区。到2020年,物流企业新增3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1家,行业新增就业人员300人。

  依托山水、草甸、湿地、冰雪、农田、林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加快发展特色旅游,建设新兴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着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到2020年,全县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人次,年平均递增5%。

  配套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旅游产品,促进由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结合型旅游转变。加快精心策划休闲体验农业和冬季旅游冰雪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全年化、全域化。以旅游纪念品、景区交通、农家乐等,引导城乡群众、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实现旅游全民化。

  哈拉海湿地大自然原生态旅游项目,成立湿地管理委员会,申报省级湿地公园项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火台山鲍祥沟登火台山穿越鲍祥沟,森林氧吧、树屋,草地自行车、冰雪森林探险旅游项目

  花园水库建设由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电站组成水上乐园项目,沿大坝修建自行车观光廊道

  双龙山溶洞申报省级地质公园项目,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溶洞探险及观光康体项目

  果林观光区建设游客集散中心、稻田迷宫、餐饮住宿区、采摘园,开发插秧体验活动、众筹特色旅游商品(松塔、松籽、大米等)

  济沁河乡兴玉果园采摘旅游项目建设果园赏花区、采摘区、建设旅游厕所、餐饮区,应用互联网+旅游模式销售龙江梨

  强化金融对现代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丰富市场主体,健全服务体系,加速金融与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引进金融机构,积极发展保险、证券、小额贷款、风险投资等金融业态。积极推进农村信用联社改制,建立农村商业银行。规范发展融资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典当行等融资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增强为中小微企业和农业融资服务能力。深入推进“诚信龙江”建设,为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以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县”为契机,树立全局观念,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协调、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重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序提升“城县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水平,增强发展整体性。

  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合理规划、错位发展的理念,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建立城乡上下游产业间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发挥县域技术、人才、资金优势,加速要素资源向农村配置,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业基地”新型联结方式,加快建设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特色园区、批发市场,延伸粮、豆、薯、肉、蛋、奶、菜等特色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发展“城县+乡镇+村屯”连锁经营,加快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服务业共同发展。

  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县功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努力构建城乡同质化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村道路网络建设,提高通乡通村公路等级,加快构建覆盖全县、通达顺畅的城乡一体交通体系。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泥草房改造工程建设,投资4239万元,新建供水工程13处,改造供水工程176处,解决12.45万人口用水。全部完成泥草房改造任务。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保障能力,满足农村快速发展用电需求。加快农村通讯设施建设,推进光纤通信、互联网络“村村通”,逐步实现城乡全覆盖。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农村清洁能源,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实施串点成线、连线扩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心村(屯)为重点,着力加强村屯绿化、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按照省市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要求,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美化、绿化、亮化达标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加快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科学合理确定中心城镇(乡)、乡镇中心村和村庄的人口规模,打破区域界限,推动村屯合并,实现镇群集约发展。加快新型村镇建设,积极推广“产业带动、整村推进”模式,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健全的村镇格局。深化户籍、土地、财税等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居住、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产城融合,强化小城镇产业发展、以创新能力支撑吸纳就业,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业基地”的新型联结方式,加快建设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特色园区、批发市场,延伸粮、豆、薯、肉、蛋、奶、果、菌、菜等特色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发展“城市+乡镇+村屯”连锁经营,加快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服务业共同发展。

  中心城区提质增效。按照“一轴、五核、一带、四片”推进新城建设,统筹推进核心区基础设施和改造工作。强化龙江中心整体城区功能提升,重点推进“三供两治”地下管廊及路网工程。

  坚持用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党员、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和改进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挖掘龙江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决拥护并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机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推进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法治龙江建设,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促进司法公正,全面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严格确定政府职能界限,放权于市场,让权于社会,促进社会管理综合水平迅速提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畅通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依法认真办理政府公开申请。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确保依法行政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特别是要结合县政府公布的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开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检查。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法治社会。全面提高公职人员和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加强工作人员法治业务培训;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在法治队伍中发现干部、培养干部,增添法治人才和力量。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统筹推进党的建设,转变党风、政风、行风,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打造清廉、务实的干部队伍。

  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提升工程,坚持“三个围绕,带动三个提升”的发展思路不动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全县教育综合办学水平和知名度明显提高,实现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人力资源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的跨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切实做好德育工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强化全面育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一同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搞好综合素质评价,切实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课程改革,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的基础上,要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树立课程整合意识,发挥评价促进功能,开好三级课程,确保课改每项具体目标的落实。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原则,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幼儿接受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加强幼儿园等级评估和示范幼儿园创建。严格幼儿园准入及年审制度,规范办园行为,通过改扩建或资源整合,逐步取缔、淘汰不达标幼儿园。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公办园教师补充机制,采用转岗、招聘、培养等办法及时补充幼儿教师。坚持因地制宜,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认真落实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乡村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推动学前教育独立办园。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0%,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0%,学前二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其中城镇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0%,三年毛入园率达100%。全县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新建公办幼儿园 2所,建设规模以上民办普惠性幼儿园6~8所。每个乡镇都要办一所独立的幼儿园,取消学前班。招聘幼儿专职教师500人,配齐各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适应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需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免费就近入学,初中普遍升学。坚持以流入地区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关爱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补齐发展“短板”,保障教室、桌椅、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基本教学条件满足学校基本需要。改善学校宿舍、厕所、食堂、饮水、洗浴等生活设施。办好村校和必要的教学点,妥善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合理规划布局,均衡配置教师、设备、校舍等资源。完善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2020年前,完成新建县直学校1所,撤销村校2所,将不具规模的54所村校转为教学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由现在的101所调整为46所,其中,初中22所、小学24所、教学点为56个。 新建校舍7栋,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投入1200万元,用于完善中小学实验室,添置中小学以及教学点教学仪器设备;投入2240万元,购置学生计算机及标准化学校内部功能室设施。

  普及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科学制定高中阶段学校发展规划,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加快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积极探索“选课制”、“走班制”,主动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大力支持和鼓励学校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自主探索特色发展新途径。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鼓励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次通过率达98%,高考升学率达90%。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制度等多方面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职学生就业有方向,升学有保障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布局与优化专业结构,创建国家、省级重点专业,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重点建设和完善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等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区域性、开放性、服务性职教园区。探索建立中职高职教育衔接和普职融通的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重点培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成为“双师型”、“一体化”教师。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办好职教中心,发挥龙头辐射作用。加强乡镇成职联校建设,使之成为“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实体,直接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增强政策吸引。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增强机制吸引。加强校园内涵建设,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增强文化吸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增强质量吸引。到2020年,确保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双师型”教师占70%以上。巩固职教中心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地位,省级重点专业优势明显,与之对应的实训基地配套完整齐全。

  统筹发展体系完善特殊教育。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和无障碍设施改造。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培训与专业结合,切实优化师资。“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7.5%,巩固率达100%。特殊教育学校争取建成省级示范特教学校。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集资源服务、管理服务、空间服务于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中小学校宽带互联网接入比例、校园网络环境建成比例、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率达到100%。到2020年,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达到100%,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80%以上的农村学校学生、100%的城镇学校学生、100%的教师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

  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快缩小城乡校际间教育差距。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农村按乡镇、村行政区划实行就近入学,城镇以街、区划片实行就近入学。为解决热点校和大班额问题,城镇可探索建立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相结合和随机派位方式分配入学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机制和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和残疾儿童入学保障体系,保证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充分体现教育公平。

  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推进一体化卫生所建设,深化城乡医疗卫生合作共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增强综合诊治能力。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在加强公共卫生监督的同时,合理安排和调整卫生资源增量与存量,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大力拓宽卫生筹资渠道,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卫生领域,参与发展卫生保健产业。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改进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方法。对社区卫生和中医予以一定倾斜,适当提高中医技术服务价格;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民营医院经营性质实行自主申报,鼓励其申报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药指导价格、所获利益主要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可核定为非营利医疗机构。营利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分别执行相应的价格与税收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指挥信息网络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立长效管理和应急处理相结合的疾病防治工作机制。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能力建设,解决业务用房、仪器设备、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问题,强化在应急预警处置、疫情收集报告、监测检验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等方面的职能。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把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向农村和各级医疗机构延伸,构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开展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职能作用。重视民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预防保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督导,规范管理,真正实现疾病防控的盖边沉底和快速反应。进一步完善包括急救医疗站、急救分站、传染病医院在内的医疗救治体系,整合资源,完善网络,提高队伍,平战结合,把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巩固和保持计划免疫高水平常规免疫接种率,确保安全接种。加强公共卫生技术服务管理,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科学技术水平;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逐步推进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大力推行妇幼保健保偿制,逐步扩大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覆盖率,确保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稳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以全面提高产科质量和母婴保健服务水平为重点,强化对助产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人员、技术准入管理,推进产科规范化建设。拓展妇幼卫生服务领域,鼓励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医院基本现代化建设。促进乡镇医院规范化建设,不断改善病人的就医条件。对乡镇医院四室(输液室、急救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两科(产科、中医科和中药房)、门诊(发热门诊)、病房等科室达到一级医院规范化建设标准的(产科达到“合格产科”建设标准)实施奖励;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抓好项目、技术、人员和手术分级准入管理,建立医疗质量动态监测、评价、反馈机制,强化质量监控,实行医疗质量效率信息公示制度。改革服务方式和就医流程,落实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和医疗责任追究制,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长效处理机制,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卫生科技工作的领导,健全科技发展运行管理机制。设立县级医学重点学科与人才建设专项资金。对重点学科推出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实施建名院、创名科、树名医的“三名”工程,采取有力措施,建设高水平学科群和学科带头人队伍,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卫生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完善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提升学术水平;加快完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采取措施,办好中医医疗机构,加快配套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高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依法加强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室建设,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内容。

  城区医疗中心建设工程县中医医院老年病治疗康复楼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科室扩建项目,县第一人民医院创伤外科大楼建设项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山泉镇卫生院、广厚乡卫生院、哈拉海乡卫生院、黑岗乡卫生院、杏山镇东华卫生院、通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新建项目、全科医生培养等新建项目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统筹控制人口数量。全面实施普遍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生育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开放、包容、多元的中国北方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鼓励多元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培育企业主体,发展新兴业态,提升现代传媒、演艺等产业层级。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妇女全面发展和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目标,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各项合法权益。坚持儿童和未成年人优先,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依法保障儿童和未成年人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等各项合法权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所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受暴妇女儿童救助庇护场所,各社区建设妇女儿童之家。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挖掘、培育地域特色文化,规划启动文博馆和体育场建设项目,扩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空间,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文化“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大力弘扬龙江传统文化。建立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与文化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文化事业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服务机制。创造一批在省内及国家有影响的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培养造就一批在省内及国家有一定地位的专业创作、艺术人才群体。建设在省内有一定声誉的地方标志性文化设施。启动、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文化产业。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促进文化产业深入发展。立足龙江特色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历史文物利用价值。对全县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真摸底,强化重点文物单位保护利用,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旅游、经济资源。通过落实和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强文化与经济、旅游、企业、市场相结合,拉长文化产业发展的短腿。鼓励和扶持民间投资兴办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文体网络。按照“增加投入、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服务”的原则,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政府带动与引导、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文体设施建设和管理新机制。在主城区,居民集中居住区、重要路段结合我县特色文化及群众需求,建设功能齐备、大型文体广场或公园,进一步拓展群众文体活动空间。提高文体设施在农村的重视程度,完善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网络。丰富群众文体活动,实现城乡文体服务一体化。增强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引导各乡镇、社区开展多种形式、富于地方特色的大型群众文体活动。建立文化下乡常态化工作机制,经常组织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送健康”等文体下乡活动,使广大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优质的文体资源。强化市场监管,打造规范有序的文体市场环境。强化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监管职能,建立完善文化市场巡查制度、查案制度、联合执法制度、义务监督员和行风监督员制度,逐步形成主管部门执法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经营者自我管理三位一体的文化市场管理网络。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增进与国内外文化交流。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培育壮大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倡导“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加强城乡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实施健身设施进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重点推进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加强各级各类体育后备人才储备培养,争取竞技运动水平有突破性进步。鼓励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构建多业并举、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新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龙江县金长城遗址展示用房建设项目、龙江县体育场建设项目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整体平衡和公平。加快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步伐,缩小城乡二元医疗保障差距,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严格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项政策,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大病救助补偿标准,真正减轻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继续实行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健全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发挥“爱心超市”作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公立敬老院办院条件,支持社会资本建设现代养老机构。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险体系。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尚未参保从业人员和个体从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进一步扩大社会覆盖面,逐步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落实好低保、五保、救灾减灾等社会救助政策。到2020年,全县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每年按时足额发放率100%。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十三五”末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加快实施安居工程。落实国家棚户区和泥草房改造政策,继续实施“广厦工程”,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到2020年,完成1.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农村砖瓦化率达到82%。

  完善提升城乡综合救助体系。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救助体系改革,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协调增长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群体保障标准,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应保尽保。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稽核、支出监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基金使用效能。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扶助活动。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灵活就业方式,创新就业形态,逐步缩小收入差距;鼓励全民创业,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就业培训力度,加快全民创业步伐。围绕全县主导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帮扶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努力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加强创业服务指导,着重发展电子商务业、家政服务业,促进就业再就业。通过增加创业担保贷款、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开展创业培训等措施加大大学生创业、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者创业工作力度。到2020年,全县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切实提升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再就业培训机制。紧密结合县域特色产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引导培训机构开展特色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打造县域培训品牌,使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加大失业保险推进力度。针对部分单位及职工对失业保险政策法规认识不足的现状,我们将深入未参保企业实地宣传失业保险政策,让广大职工都能了解参保的权利和义务,努力提升全社会对失业保险的认知度,整体推进失业保险工作的开展。加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开发公益岗位,提供优良的创业孵化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招聘、应聘平台作用,创建星级人力资源市场。

  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劳资双方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更好地为龙江经济建设服务。构筑以人民调解、三方驻会、巡回法庭为依托的仲裁综合服务机构,推动“县、乡镇(社区)、企业”三级调解网络建设,切实提高调解率,化解矛盾纠纷。整合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人事仲裁工作联动机制,切实做到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既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能有效打击违法行为。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体系,全面进行劳资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精干高效、快速反应的劳动监察队伍,实现由被动反应式监察向主动预防式监察的转变。确保5年期间,劳动监察、仲裁院立案处理案件结案率达到100%。

  加强社会服务载体建设。加强社区软件、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进一步指导乡村建立和完善乡规公约和村规民约,推进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以民情下访为切入,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调处联动机制,大力开展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工作,真正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形成利益诉求多渠道表达、社会风险预警、矛盾多元化解决的有效渠道;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意识,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技防建设向农村延伸,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平安稳定。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总要求,基本形成覆盖全面、体系完整、衔接有序、运行高效的社会管理基本框架。提高巾帼志愿者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巾帼志愿服务专业化、常态化。初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加强公共安全保障。推进龙江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增强社会安保能力;落实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措施,抓好安全监管,集中整改公共场所安全隐患,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全县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监管制度,完善监管体系,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有效防范和遏制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生产领域安全监管及综合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及职业卫生安全监督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与监督管理,开展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严肃查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落实精准扶贫的各项要求。强化精准识别、精准管理,推动建档立卡动态调整,摸清贫困户底数,确保“一个不少,一户不漏”。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全县9266户、19840人的脱贫任务(国标14527人、6962户,省标5313人、2304户)。其中,2016年完成11906人,占全部贫困人口的60%(国标8734人,省标3172人);2017年完成7934人,占全部贫困人口的40%(国标5793人,省标2141人),并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2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任务,即在2015年完成12个、2016年完成7个的基础上,2017年完成8个。

  要强力推进“两牛一猪”产业发展,力争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到2017年末,通过和牛养殖、生猪养殖至少分别带动1000户、152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各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和群众特长,围绕北药种植、食用菌、林下经济、林果经济、瓜果蔬菜、杂粮杂豆、特色养殖、手工编织等特色产业,既发展“利长远”的大项目,也发展“短平快”的小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村。到2017年末,贫困户要实现特色养殖户1207户、特色种植户417户完成脱贫。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引导贫困户加入各类合作社,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尤其是解决好无劳动能力、无种植技术的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到2017年末,贫困户要实现1186户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完成脱贫。

  坚持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大力整合各类政策资源,重点强化资金捆绑和力量整合。夯实扶贫投入财力基础,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大公共财政蛋糕,确保有更多财力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的综合标准,即: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要落实好危房改造计划,利用两年时间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困难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政府补助一点、社会帮扶一点、贫困户自筹一点的方式解决;二是对现有的贫困户住房进行再次鉴定,分清哪些重建,哪些维修,分类解决;三是对各村空置房进行核查,采取买、租、借等办法,利用长期空置房解决。要落实好医疗保障政策,开通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医、报销绿色通道,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内就医可先就医后结算,提高贫困人口报销比例。同时落实医疗保险政策,大病救助实现全覆盖。要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学生上学问题,帮扶政策要实现全覆盖。除现有政策外,给予交通补助;对特殊家庭中无法入校学习的孩子实行入户授教。落实兜底措施,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政策兜底。原则上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没有享受低保政策的,能纳入低保的全部纳入低保,要进一步加快评定进程,程序不能差,标准不能变,尽快落实到位。

  紧紧抓住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提升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载体功能,超前谋划储备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完善招商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更新招商理念,依托资源、产业基础、人才、技术等优势,密切与央企和名企合作,突出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紧盯龙头项目和战略投资者,采取载体招商、定向招商、定位招商、会展招商、论坛招商、中介招商等方式,重点引进具有领先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项目,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坚决杜绝引进国家政策严格限制项目及高能耗、高污染落后淘汰项目。

  大力推进出口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外向型企业,努力开拓我县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业务,优化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数量、质量双提高。鼓励和扶持企业自营出口,促进贸易主体多元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资源能源进口,提高引进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对外贸易规模和效益。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利用外资步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升。

  以推进对俄、日、韩经贸合作、文体交流、人员往来等战略升级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东北亚和远东等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引进知名电商平台与打造本地电商平台相结合,积极开展跨境电商业务。进一步加强与友好城(县)的联系,推进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交流,辟建和发挥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通道的作用。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坚持资源开发与节能并重,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根据《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龙江县的对应定位要求,统筹考虑县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布局和未来人口分布,立足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科学划分发展空间,严守生态、耕地和城镇发展边界三条红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色生态经济强县。

  构建低碳循环城镇发展格局。做好各项规划整合工作,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园区热电联产、供水、供气、供电、垃圾处理等项目,促进园区节能循环发展,实现产城融合;以龙江镇为中心建立商贸文化核心区。强化提升龙江中心整体城区功能。

  构建新型优势农业生产格局。立足本地地势地貌、气候条件、区位优势等资源,面向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以提供优质玉米、水稻和杂粮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保护基本农田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化大农业,充分保障农产品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围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东部主粮化、中部农牧化、西部林果化”的农业区域布局。东部平原。 三牛招商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