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三牛登陆速盈注册-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9-29 13:15   

   三牛注册!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畜牧业迅猛发展,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跨越式转变。“十二五”期间,湖北全面步入现代畜牧业发展征程,正在努力向畜牧强省迈进。充分认识当前湖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以及产业支撑要素,对于实现“十二五”建设畜牧业强省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畜牧业一直以来就是湖北省的传统产业,畜禽养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站在“十一五”发展起点上,湖北畜牧业迎来了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时期。在新的发展时期,畜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更加聚集,产业发展复杂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显现,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更加复杂,主要体现在三个“并存”和三个“多元化”上。

  (1)传统散养与规模化养殖并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湖北省经济规模迅猛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当前畜牧业发展格局必然是传统养殖与规模化养殖长期并存,发展规模化养殖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规模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流,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近几年来,湖北省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经营主体大体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由原来的国有畜禽养殖场演变而来;二是由个体养殖户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和升级技术演变而来;三是由工商等社会资本介入养殖业而形成的新生代养殖场。国有养殖场演变成集约化养殖场的过程已经结束,但是个体养殖户的演变和工商资本的介入过程还在继续,这两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工商资本将是未来从事规模化养殖的主力军。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规模化养殖的比重会逐年上升,传统养殖的比例会逐年下降。但受基本国情和湖北省情的影响,未来10年内传统养殖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主要是因为在未来10年内广大农村地区会有大量的中老年劳动力留守,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寄希望于从事传统养殖来增加家庭收入。此外,传统养殖生产的畜禽产品风味独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也给传统养殖预留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传统养殖粗放管理与标准化管理并存。传统养殖的主要特征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是养殖规模较小、管理和技术水平低下的窝棚式的养殖,散、乱、脏、差的现象难以避免,粗放管理的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都相对较大。传统的畜禽养殖属于家庭副业,多以自主粗放型管理为主,生产过程随意性大,疫病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大,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生态、安全畜产品的需求。因此,在管理方式上,只有对生产中的每一个程序进行规范,严格动物防疫程序,规范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使用,实行标准化生产,才能控制畜产品质量,保障畜产品安全。畜禽养殖的标准化是畜牧业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根本标志和核心内涵。

  畜牧业标准化是畜牧科研成果和畜牧生产经验以及现代畜牧科学技术的概括和总结,是发展畜牧业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基础工作。抓标准化养殖,是防控重大疫病、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生产风险的需要,更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和产品质量、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需要。近年来,湖北省在实践中一直致力于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并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肯定。从发展趋势上看,实现畜牧业标准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做大量工作。

  (3)小农分散经营与产业化经营并存。传统的畜禽生产组织方式多由自然形态的小生产、分散经营为主,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服务和稳定的投入品来源,生产成本难以控制;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话语权,往往处于利益受损的不利地位,因此市场风险较大。只有发展产业化经营,才能让农户的小规模养殖与大市场对接,让养殖户取得市场话语权,使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带动农民稳定增收。产业化经营无疑是产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未来建设现代畜牧业,推进畜牧强省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产业化。

  (4)现代畜牧业投入更加多元化。自“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惠牧政策和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不仅农民加大了对畜牧养殖的投入力度,而且大量的社会工商资本也纷纷加入到养殖行业。“十一五”期间,雨润集团、中粮集团、温氏集团、正邦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加大了在湖北省的投资力度。同时,大量返乡农民工、工商界老板也纷纷投资兴建养殖场,据初步统计,畜牧业在近5年来已汇集吸纳社会资本超过200亿元。而在2012年,武汉钢铁集团也表示要进军养殖行业。畜牧业的投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为产业发展带来不竭的资本动力,也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2011年,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在毕节考察时提出毕节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草食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要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提出“在西北部地区建设草食畜牧业生产基地”;《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战略定位之一――“生态文明先行区”,既为毕节市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市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12年末,全市牛、羊、鹅存栏分别达110.57万头、90.8万只和121.1万羽,与“十五”末相比(下同),分别增长44.14%、136.33%和37.95%;出栏分别为25.96万头、52.87万只和100.21万羽,分别增长147.46%、249.59%和35.42%。草食畜禽肉类产量4.2万吨,占全市肉类产量的比重达10.55%。草食畜禽产值11.3亿元,占全市畜牧业总产值的13.38%。草地生态畜牧业正发展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据统计,2007年以来,累计新增人工种草面积223.97万亩,新增改良天然草场51万亩;全市人工草地保留面积125万亩,建成威宁县双龙―秀水―哈喇河、赫章县威奢―兴发―水塘堡等连片万亩以上草场10余处,为特色草食畜牧业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2007年以来,全市建成原种场2个,扩繁场10个,存栏种羊1.5万只;建成贵州黑山羊原种保种区2个,贵州半细毛羊保种区1个,存栏贵州黑山羊种羊5万只、贵州半细毛羊种羊3万只;威宁黄牛保种区2个,二元杂交母牛基地23个;建成织金白鹅种鹅场3个,存栏优质种鹅4万羽。引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考力代羊、波尔山羊、努比亚羊、莱茵鹅、狮头鹅等优良品种对我市草食畜禽品种进行改良。建成牛改点369个、羊改点466个,累计人工输配母牛84.6万头,改良羊71万只,改良后的肉牛个体产肉量比改良前提高50公斤以上,肉羊个体产肉量提高10公斤以上。

  建成县级动物疫情测报站8个、动物卫生监督站6个;建成村兽医室442个,新建、改扩建乡镇兽医站250个。建成七星关、大方、黔西、金沙、织金五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完善了纳雍、威宁、赫章三县冷链建设。全市牛羊口蹄疫、羊痘、羊梭菌性疾病、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牛出败等疫病免疫密度达到国家要求,牛羊死亡率均在国家控制标准范围内。

  一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生产方式发生明显变化。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草食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620个,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4万户,规模养殖量达28万个牛单位,规模养殖比重从“十五”末的0.8%提高到18%。二是区域性生产格局日益凸现。通过近年发展,以七星关、织金为主产区的肉牛产业带,以赫章、威宁为主产区的肉羊产业带和以织金、七星关为主产区的肉鹅产业带初步形成,区域化生产畜禽能力不断提高。

  一是劳动力缺乏。当前随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转移进城;同时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畜牧业比较效益低,导致畜牧业劳动力日益缺乏,从事养殖的农户日益减少。

  二是土地资源少。目前,毕节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6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人均草地面积0.79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土地资源缺乏,分布零散,林草争地、粮草争地严重,人工种草越来越难,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是科技水平低。目前,我市牛羊养殖仍以分散传统养殖方式为主,科技应用率很低,结果导致牲畜发病率、死亡率高,个体生长发育缓慢,饲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也较低。

  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低,没有自己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产业链短;加工方式落后,家庭式、传统式、粗放型的加工方式占主导,绝大部分产品停留在初级水平上。

  1.1加快天然草场改良步伐。依托国家岩溶地区草地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项目,按照“先好后次,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逐步对现有的天然草地进行改良。

  1.2林草结合,大力推广林下种草。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草种和树种,林下种草,林草结合,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拓展草食畜禽发展的潜力,扩大草地畜牧业增长的空间。

  1.3努力推进退耕还草。坚持将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减少垦植活动。建立退耕还草补偿机制,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养殖农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牧草良种补贴等政策措施。

  1.4正确引导流转土地种草。积极鼓励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进行集约化生产,发展现代畜牧业,在草种、化肥、资金、技术服务、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1.5积极推广“多元”种植结构。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粮草套作、粮草轮作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等模式,扩大饲用玉米、饲用甜高粱、紫花苜蓿等高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有效增加饲草供给;积极推广冬闲田土种草,充分利用冬闲田土,保障冬春牧草供应,提高土地利用率。

  1.6提高农副产品利用率。我市有大量的农产品加工副产品,要充分利用秸秆、糠、麸、糟渣、饼粕等农副产品,通过畜禽进行转化,变废为宝,增加饲料来源,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夯实基础。

  2.1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发展方式,按照农业部对规模养殖提出的“六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要求和建设标准,依托项目,整合资金,鼓励和扶持有条件、有潜力的养殖场做大做强,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步伐。

  2.2努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采取政策引导、资金补助、项目支持等措施,积极发展和扶持养殖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的带动,提升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水平。

  2.3规划建设一批养殖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一个园区、一个畜种、一套技术措施、一套管理办法的思路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较高的养殖园区,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3.1着力提高家畜良种化水平。采取“项目补助购种、政府贴息贷款、企业自主经营”等方式引导和扶持养殖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创办种羊扩繁场及能繁母牛养殖基地,满足全市草地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的供种需要。

  3.2着力抓好动物疫病防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认真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形成快速反应和扑灭机制,进一步提高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加快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充实和加强村级畜牧兽医技术力量,加强其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

  3.3着力抓好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实施科技推动战略,加强畜牧业实用技术研究,切实解决当前困扰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创新服务方式,加强业务人员对养殖户的指导和服务,不断提高牛羊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充实乡镇畜牧兽医技术力量,切实解决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4.1建立整合、协调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重点探索在县级层面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在资金的使用方向上,扶大扶强,重点支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实施。

  4.2探索融资新方式。积极探索利用各级各类财政资金建立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和规模大户在生产环节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和政策性奖补模式;尝试建立政府引导型担保基金,为企业和农户较大额度贷款提供担保;探索养殖农户联动抵押和担保机制,建立多户联保的贷款风险保障机制。

  4.3建立滚动发展长效机制。大胆探索鼓励和扶持养殖户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滚动机制;在投入上,建立和完善“以奖代补”、“先借后奖”制度,增强业主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鼓励和促进养殖户长远考虑、持续发展;在生产组织形式上,鼓励和帮助大型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紧密联接,推行定单农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

  5.1制定和落实发展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文件精神,制定优惠政策,有效解决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5.2加强对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领导,充分用好现有行政管理资源,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运作格局。既要积极发挥行政组织体系的功能,确保有人干事、有机构办事;又要依靠行政管理的有效手段,加大考核督察力度,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张智山. 全国草地畜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中国草地. 1997, (5): 1~5.

  [2]梅厚华. 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畜禽业总. 2012: 45~46.

  乌当区地处贵阳市东北部,属贵阳城市规划的9个组团之一,全区总面积686平方公里,辖5乡(其中2个民族乡)、3镇、5个新型社区(其中2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共95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2.64万人。地貌类型复杂,山地、河谷阶地、盆坝地、丘陵纵横交错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土地面积的95%。全区平均海拔1242米,年平均气温14.6C度左右,无霜期288天,年均日照1205.8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丰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这一特征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性、高原性、多样性立体型气候,适合牧草和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另外本区水资源丰富、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丰富、木本植物种类繁多,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自然基础。

  2012年,完成肉类总产量1.27万吨,禽蛋产量0.205万吨,水产品产量509万吨,推广杂交猪12.3万头,其中三元杂交猪9.2万头,家禽出栏153万羽,推广意蜂0.055万群,新增牛存栏10178万头,人工种草0.153万亩,闲田土种草0.51万亩,秸杆处理利用1.52万吨,工业饲料推广3.52万亩,牛品种改良0.36万头。

  2012年乌当区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以乡镇(村)兽医站建设、畜禽水产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截至目前,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亿元。

  在禽类、水产养殖方面,发动项目带动,尤其重视特色养殖。2012年渔业增殖放流项目总投资16万元,贵阳市乌当区政府联合乌当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及乌当区渔政,在渔洞峡水库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近千名干部群众向渔洞峡水库投放了45万尾鱼苗,对水库鱼类种类资源及时补充和恢复。观赏鱼养殖项目中。已发展养殖大户50户,面积300余亩,品种主要为锦鲤、热带鱼、金鱼三种,年产商品观赏鱼480多万尾,年产值600余万元,户均新增产值12万元,纯增收6万元。冷水鱼养殖项目中引进了俄罗斯鲟鱼、西伯利亚鲟鱼、雅鱼、虹鳟鱼、金鳟鱼等,并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认证书,也是贵州省唯一获得该证的水产养殖基地。截至目前,东风镇渔洞峡冷水鱼基地年产冷水鱼90000斤,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2012年贵阳银杏树大鲵规模化繁殖重点基地:项目总投资210万元。其中:建服务中心150平方米,孵化室150平方米,引进优质大鲵亲本150尾。贵阳强兴大鲵规模化繁殖重点基地项目总投资80万元。建标准化仿生态繁殖场300平方米,引进优质大鲵亲本50尾,修建围墙200米。

  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无公害鸡养殖方面,贵州黑羽鸡从2006年开始保种选育至今,种群已达2000羽,年出栏肉鸡5万羽。另外卢花鸡养殖项目在羊昌镇羊昌村实施,生态放养,完全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不使用激素类促长剂,生长缓慢,抵抗力、免疫力非常强的芦花鸡。鸡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低、富含人体必须氨基酸。现存栏量达8000余羽,年出栏10余万羽,年产值750余万元。

  通过多年的艰辛培育,与重江、剑河香猪杂交形成的贵州省地方新品种生态香猪养殖。乌当区新堡乡野香猪是依托新堡乡布依乡疱汤第一村,现存栏600多头,年产值200多万元。

  在技术基础和监管力度方面,目前,我区畜牧中心有技术干部51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中级职称15 人,初级职称24人。通过不断的技术推广和项目指导使养殖户接受畜牧科技的意识。

  在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继续扩大招商引资。规范养殖场的管理,引进高科技人员指导和示范工作。在对兽药、饲料经营和使用的监管中加大抽检力度,保证生产管理中饲料安全、用药安全,减少或杜绝因用药和喂养导致的大批牲畜死亡事件。严格生猪屠宰检疫制度确保不漏检一头生猪、不放进一头病猪、不放出一头染疫胴体。确保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率、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检疫合格证持证率达到100。

  继续扩大生态特色养殖项目,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正是我区发展生态绿色无公害畜牧产品的大好机会,特色养殖项目加大投入和规范生产,将养殖场发展成有机养殖场,向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靠拢,有机的标准也是国内食品行业认证的最高标准。提高养殖场的建设、管理、养殖标准将是今后必然的趋势。

  在发展养殖项目的同时,可引进一些适合观光生态农业的品种,将畜牧业和生态观光相结合,如鱼塘养殖中,可增加观赏鱼类,还可提供垂钓园、举办垂钓节、捕鱼节、“全鱼宴”这类休闲项目。带动乌当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成为贵阳市必不可少的农业观光休闲圣地。

  充分利用我区林地、果园优势,发展林下特色家禽养殖。加大种草养畜力度,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会,退耕还草、林下种草、改良天然草地、加大生态畜牧业发展,发展草地观光农业,形成生动活泼的田园畜牧美景。扩大和加快建设畜牧业产品的出口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区优势,打造一条独特的有机畜牧产品向国外输出的特色通道。

  加律法规执行力度。依法治牧,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稳定畜牧业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人民身体健康,保障畜牧业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广大养殖户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1]龙登香.贵阳市乌当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J]. 贵州畜牧兽医,2009(4)

  建设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有利于提高示范园区自身农牧业竞争力,促进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现代农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是加快区域农牧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河南县在青海省州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有机畜牧业工作步入生态、有机畜牧业双轮驱动,基地、加工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2007年,有机畜牧业取得基地、产品、贸易三项国家级认证;2008年被青海省政府确定为青海省生态(有机)畜牧业试点县;2010年3月,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同年5月,优良畜种苏呼欧拉羊、河曲马正式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0年被列入青海省四大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为黄南州有机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核心,目前河南县园区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发展园区建设,推进高效有机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任务艰巨,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但它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切实加大建设力度,促进园区建设的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离不开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为此,河南县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的河南县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充分明确了县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二是立足县情,完成规划编制。为推动有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河南县按照“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工作思路,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河南县生态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规划》,在园区内精心部署各项产业,逐步建立起发展有机畜牧业的生产、加工、管理、信息、营销的完备运行体系,形成生态保护和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产业体系,实现有机畜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创立包括欧拉羊、牦牛养殖、畜牧加工、观光旅游等领域的若干有机畜产品知名品牌,使有机畜牧业逐渐成为全县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县牧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把河南县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有机畜产品基地示范县。

  三是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以政策扶持拉动投入,发挥好引导作用。根据国家政策,河南县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在税收、信贷、用电、用水方面给予企业优惠,简化了行政监管和审批手续,主动发挥服务职能,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已有主打有机肉食品的青海佰盈丰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机牦牛乳产品的青海雅可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开发高附加值畜产品的青海聚能活力源饮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入驻园区。目前,青海佰盈丰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基础设施已全面开工建设,完成项目总投资的34%;与青海雅可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有机牧业生态养殖基地、有机牛奶加工项目,并完成项目总投资的66%;与青海聚能活力源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曲海矿泉水生产项目,完成总投资的58%。

  四是部门联动,加强基础建设。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到许多方面,为此河南县组织专门力量,全力推进园区各项基础建设,县属各部门精心组织开展园区“三通”工作,并积极衔接和协调落实园区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省州相关部门有力支持和服务河南县有机畜牧业基地,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生态保护的多方共赢。

  五是加强合作,强化科技支撑。科技进步与支撑是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河南县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联系与协作,大力推进有机养殖技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机质及生物肥料开发、替代化学制剂的病虫害及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土壤水体生态培肥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不断提高有机畜牧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及产品品质。2011年委托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等科研单位,重点完成有机畜牧业方面急需解决的兽药替代产品中藏药的研发,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科技难题,为下一步深入全面开展有机畜牧业工作解决根本性的技术问题。

  六是积极探索,创新运行机制。河南县以促进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行“公司+合作社+牧户”的运作模式,组织牧民群众进行标准化和合作化生产,初步形成了“分户放牧、联户经营、集中定居、一体管理”的有机畜牧业生产格局。园区的运行主要涉及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牧户四个方面,河南县经积极探索,创新了“政府引导、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牧民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

  河南县示范园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运行机制、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极大地制约了示范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一是主导产业还不够聚集。河南县受多种发展因素的制约,示范园区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进行了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但园区内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园区内的缺少龙头企业,只是地理空间的聚集,产业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产业集群。

  二是基础设施还不够配套。河南县供水网络不完善,管道老化,全县人畜吃水难问题突出。各乡镇公路、给排水、供暖、垃圾填埋场等市政建设滞后,部分乡村不通电,影响到移动通讯和广播。同时由于河南县园区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规模偏小,实力不强,基础设施滞后,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三是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河南县创新了“政府引导、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牧民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但园区的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园区的运行未能遵循市场机制。园区存在产前和产后服务与管理工作脱节现象,产前对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计划何时投放市场等问题,缺乏科学的市场预测,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产后如何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问题考虑不到位。

  四是科技支撑还不够到位。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地理位置偏僻,河南县缺乏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河南县园区在建设初期对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依托关系比较强,但当园区投入运营后,这种关系无形中被淡化了。

  五是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随着园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等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园区管理的职责分工不明晰、责权利不能真正落实到位等因素,充分暴露出管理工作的欠规范性和科学性,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园区的正常开发、建设与管理。

  六是政策支持还不够有力。尽管河南县在园区招商引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受相关政策和实际情况的制约,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特别是没有相应的用地政策,依据有关土地法规和政策,示范园土地征用费高达1200万元,县财政难以支付,园区相关项目无法开工建设。

  一是着力修订完善各项规划。园区将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做好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河南县资源条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科学规划和统一协调园区总体布局、产业导向、发展规模、功能区块、生态环保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明确1—3个主导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加快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二是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产业化是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体系是支撑园区产业化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的平台。园区建设将重点推进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加快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建设,解决当地吃菜难的问题,满足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加强优质畜种繁育体系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牲畜改良和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大力发展有机畜产品加工和市场贸易,集中科技、资源、地域优势,主攻产品质量,做到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品种优良、品质精良,创建品牌,在满足河南县需求的同时,积极抢占国内和国际市场。从种养殖、加工、检测、销售各个方面出发,构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有机产业体系,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化经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充营销队伍,实现与园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物质装备水平。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财政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道路、水、电、通讯为主的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高度重视以热电联产、仓储货运、“三废”综合利用为内容的配套设施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与提高集约化水平相衔接,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相衔接,通过优化布局,完善配套,联建共享,提高综合利用率,打造好承接项目的平台。

  四是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通过调整机制、体制,推进产学研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快捷通道。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增加新产品研发的投入。积极营造企业外部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促进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通过高新技术的辐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示范,推动园区重点产业及产业链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园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园区的综合竞争能力。

  五是着力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协调相关科研部门研发符合有机畜牧业生产标准的动物疫病防治和鼠虫害防治药物及人工与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建立动物疫病防治和鼠虫害防控体系建设。

  六是着力构建畜产品物流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园区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物流产业集聚和规模效益。积极引进国内外物流资本,实现物流企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工业园区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改造、提升、优化传统的物流产业。通过物流园区,逐步建立畜产品批发市场和畜产品交易中心,使商流、物流、信息流集散。

  七是着力创新示范区运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运行机制上,大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建立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破除行政和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投资环境,为园区产业布局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支持产业园区在行政职能、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行政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今后我们将采取有效政策积极发展民间兴办和民办官助类型的园区,以调动社会各个层次大力兴办园区的积极性。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与科技为主题的新世纪,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畜牧业行业而言,大力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在提高畜牧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畜牧业信息服务科学化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个地区的畜牧业和一种产品是否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是要有品质优势、规模优势, 而品质优势、规模优势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优势。任何一项畜牧业科技的研究、突破、推广, 无不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结果。要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首先就要掌握世界科技的最新动态, 抢占科技的制高点, 把这些最新最优的科技成果以最简化的手段传授给农民; 同时, 还要大力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这个过程的完成, 需要大力研制开发科技成果, 不断引进消化科技成果, 高速转化利用科技成果, 真正把畜牧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素质的道路上来。实现这种转变, 关键要有雄厚的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化可以起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作用, 它是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加速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畜牧业产业化是贴紧市场、知识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的市场畜牧业, 可谓是现代化畜牧业的雏形。信息化对它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 一是通过信息化把畜牧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去发展; 二是通过信息化把强优畜牧业企业联合起来, 打造航空母舰, 形成跨国竞争的巨大优势; 三是通过信息化开发网上贸易和信息平台, 直接建立畜产品交易的快速通道, 如长治市畜牧兽医应急指挥系统、晋中市网格化信息平台等就是这种信息平台。

  信息经济是以现代科技为核心,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上, 它一改过去那种资源与资本的总量和增量决定经济成败的模式, 而将谋略和决策意识深化到创新和集约化利用资源上。畜牧业科技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产成本, 节约了资源消耗, 在产出增加或产出不变的情况下, 信息化可把资源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以增强效益, 这既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害所在。

  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是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两大动力,而今, 如果离开了信息化,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很难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成功。我国地域辽阔, 气候、土壤、环境条件十分复杂, 畜牧业生产情况和畜牧业经济状况差别很大, 即使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也是如此, 只有依靠畜牧业信息化, 政府才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而且我国已加入 WTO, 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价格直接影响到国内农业生产; 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使国际畜产品市场对国内生产也产生了日益加深的影响, 可见连通全球的市场信息网络将成为畜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畜牧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之上。面对数字化大潮,我国的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而言,在其建设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我国畜牧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递、利用等环节,目前还处于分散的、单一的、粗放的和手工的自发阶段,信息资源的分散性、信息服务的内向性、信息联系的纵向性、信息更换的滞后性都直接影响了畜牧业信息的利用率。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畜牧业资源环境信息量巨大、信息分散、数据形式多样,同时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造成了目前的畜牧业信息化普遍存在不足。

  我国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暂时还处于探索和未成型的阶段。信息化服务共享标准、共享原则和政策、数据标准仍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这是一个有待继续解决的课题。同时,信息数据来源复杂,给信息服务共享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在推进畜牧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业信息在线服务支持的网络运行,为数据的网络在线服务开辟了新的内容,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使畜牧业信息服务更加便捷利民。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将是复杂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完善的工程。畜牧业信息化可以使畜牧业基础设施的运转、畜牧业技术的操作、畜牧业经营管理运行,通过网络信息的传输全面实现自动化调节和控制。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将减少重大生态建设的盲目性,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促进畜牧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和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7(1): 4~9.

  [2]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 J].今日科苑,2007(16): 30.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计算机本身为主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一般认为,计算机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应用水平上都要落后于其他领域。

  芬兰被认为是世界上在农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在芬兰的84000个拥有5公顷可耕地的农场中,将近50%的农场拥有个人计算机(PC),20%的农场使用Internet,而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只有大约10%的农场拥有计算机。在美国,大约36%的农场拥有计算机,约11%的农场使用Internet。在日本,有大约50,000台PC进入了农户家中,但日本全国有3,500,000个小型农场,因此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并不高。以上这些都是针对一般性农场的,但也反映了计算机在畜牧业中应用的基本情况。一般来说,计算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普及程度要比在种植业中高一些,尤其是在奶牛场和猪场中。

  在我国,尚无对计算机在农业或畜牧业中应用情况的系统调查。大多数的大中型牛场和猪场中都配有PC,其中部分开始使用Internet,而小型畜牧场一般还没有计算机。

  信息的储存与管理是最基本的信息技术,也是其他信息技术的基础。MIS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并为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在畜牧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50年代,美国的奶牛群改良协会(DHIA)就开始用大型计算机进行奶牛生产记录管理,在70年代有了通过电话的数据自动查寻系统,到了80年代就有了基于微型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在荷兰,1992年就有将近40%的种猪场使用MIS,这些猪场所饲养的母猪数占全荷兰母猪总数的75%左右。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给畜牧生产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

  我国近年来畜牧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有较快的发展,目前主要在大中型猪场应用较为普遍,使用得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除了有国外的PIGWIN和PIGCHAMP外,国内自己研制的有GPS、PIGMAP、金牧牧场管理软件、飞天工厂化养猪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对这些软件的应用效果目前尚无系统的调查研究,但多数猪场认为这些软件使他们的管理更科学,对生产是有益的。

  Jenson(2000)提出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系统模式,它通过网络服务器不断最新的关于植物保护方面的信息(如病虫害警报、天气预报等),农民可通过Internet在家中直接获取这些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咨询。

  基于Internet的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在欧美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波兰,农业推广服务中心根据农民的需求,建立了市场信息库,包括不同地区农业物资的价格、不同地区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在商品交易市场上农业物资和农产品的价格、农民和企业的产品零售报价、可提供贷款的银行及其贷款利率、不同银行的存款利率、厂商的地址等等。在罗马尼亚,国家农业和粮食部与英国农业推广署合作,建立了农业推广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监督和评价全国各地的农业推广活动,并制订未来的工作计划。

  农业推广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使得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科研成果得到真正应用的比例很低。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所好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我国政府和科技工作者也做了不少努力,如电视、广播、录像等,但利用Internet进行农业科技推广还不够普及,除了一些大中型的畜牧场外,我国广大农村的Internet普及率还相当低。

  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计算,越来越强大的计算功能使得许多复杂的数学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这对于畜牧业,尤其是家畜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离不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新的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和最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北美和一些欧洲国家,种畜的遗传评定是地区性的乃至全国性的,要将全地区乃至全国的数据收集在一起,统一进行遗传评定,其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如德国,奶牛的全国遗传评定由家畜联合信息系统操作。在加拿大,全国的种猪联合遗传评定由加拿大猪改良中心(CCSI)负责,CCSI拥有一个含有全国1800万头猪的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定记录的国家数据库,这些数据来自于参加全国猪联合育种的各猪场的测定数据和各地区中心测定站的测定数据,每年有10万多头种猪参加测定。中心同时还收集商品猪场的数据,以检验遗传改良对商品猪的生产性能改进效果。

  在我国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畜牧信息处理中心。在部分省市(如北京,上海等)建立了地方性的奶牛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本地区的奶牛遗传评定。在大部分国家级的种猪场和其他一些较大型的种猪场已有了供场内遗传评定的计算机软件(如GBS,MTEBV等)。

  牧场管理有三个重要方面:经常针对各种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家畜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它们能够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保证畜产品的食品安全和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这些方面,信息技术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管理人员不仅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及时、全面和详细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还可利用一些专业化的计算机软件,如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为其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诊断和处方。目前国外已开发了很多供畜牧场用的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如集约化猪场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猪场母猪繁殖管理的专家系统、猪呼吸病诊断的专家系统、用于母猪群更新的专家系统、用于猪场健康管理的专家系统、用于控制药物和杀虫剂残留和环境污染的决策支持系统、用于母牛更新的决策支持系统等等。现代信息技术也可用于改善和控制家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提高管理的精确性。如将传感器和计算机相结合用于对家畜的个体识别,从而可对个体的活动随时进行监控,尤其对于放牧家畜来说更具有价值。在荷兰,将诊断准确率由50%提高到90%,可使牛场的利润增加8%,利用个体给料控制系统可提高利润4.8%。信息技术在饲料配方制定、家畜胴体组成活体测定、畜舍内环境控制、环境污染监控、人事管理、帐目管理等方面都正在或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用于畜牧场的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几乎还是空白。在个别牛场(如北京奶牛中心良种场)已有了自动奶量记录系统,在一些猪性能测定中心(如北京种猪性能测定中心)有了自动个体采食量记录系统。

  网络的基本功能是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在信息传递方面,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特点是: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种类多样,如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经济实惠。在资源共享方面,凡加入互联网的用户都可共享网络中的公共资源。

  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为人们迅速传递和获取各种信息创造了优越条件。我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有很多专门化的信息网站,如畜牧兽医信息网、中国种猪信息网、中国奶牛信息网、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中国牧业网。

  通过网络,企业不仅可以对本企业的产品进行全面详尽的宣传,而且可以对企业本身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这种宣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信息量和经费的限制,所产生的效应也是其他任何广告宣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国外的一些大型畜牧企业和行业协会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我国的一些畜牧企业近年来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

  通过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内的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快速可靠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联合育种是现代家畜育种的必然发展趋势,其核心是进行种畜的跨场、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联合遗传评估,实现优秀遗传资源的共享。北美和欧洲联合育种(主要是牛和猪)比较普及,各农场(户)可直接在网上获得种畜的遗传信息并进行选种。

  网络与经济相结合,就产生了网络经济。与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网络经济的主要优点在于它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可通过网络直接联系,消除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的附加成本,此外它还使企业能够扩展市场范围,与客户良好沟通,从而可随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及时调节产品结构,为用户提供全天候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消费者则可更全面地了解产品,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要少得多,但这并不意味信息技术对于畜牧生产的益处不大。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事实上,近几年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应用的速度较过去已有了很大提高。

  3.1信息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及其配件的价格以及使用网络的费用会进一步降低。

  3.3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渗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畜牧业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发展趋势的影响。

  当代贵州:多年来,贵州省积极寻求和培育符合贵州实际、既能治山又可治贫、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特色扶贫产业,以期大范围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9月14日,第十一届(2014)中国羊业发展大会在贵州召开,对扶贫工作有哪些促进?

  叶 韬:中国羊业发展大会是国内规格最高的全国性肉羊行业盛会,这是第一次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召开、第一次在贵州这样的非传统肉羊产区召开的羊业大会,体现了国家草地畜牧业“北牧南移”战略,也体现了肉羊产业从传统牧区向新兴农区转移的发展趋势,意义十分重大。

  2010年,国务院扶贫办在我省召开了石漠化地区种草养畜产业化扶贫试点工作会议,尤其这次羊业发展大会的召开,都是对贵州省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成效的肯定。实践证明:以羊为主的草地畜牧业适合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特点,较好地解决产业扶贫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使当地群众从“环境脆弱―生活贫困―掠夺资源―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陷阱中走了出来,走出了一条石漠化地区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的成功路子,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今后,我们将继续大力实施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不断提高肉羊产业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省存栏羊1000万只的目标,推动我省肉羊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更好更快地发展。

  当代贵州:贵州是国家规划的四大肉羊产业优势区重点省份之一,水热资源和草地资源丰富,人工种草和秸秆利用潜力大,特别是生态环境优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十分突出,潜力巨大。近年来,贵州发展草地畜牧业取得了哪些成效?

  叶 韬: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整合资源,扶贫部门不断加大草地畜牧业发展力度,成为我省十大扶贫产业中起步最早、覆盖面最广、资金投入最大、贫困户参与最多的新兴支柱产业,目前已覆盖50多个县,统一了发展思路,集聚了市场要素,拉动了社会投资,拓宽了增收渠道,探索了成功的模式机制,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赢”,呈现出“发展加速、后劲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经济效益方面:项目区累计投放畜禽240万个羊单位;出栏300多万个羊单位,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存栏300多万个羊单位,价值约30亿元;已建成的养殖场、草地等固定资产价值约20亿元。生态效益方面:项目区累计种植牧草及改良草山草坡280万亩,草地载畜量和养畜量保持合理平衡,植被四季常青,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遏制了石漠化恶化趋势。扶贫效益方面:项目覆盖了近600个乡镇、1800个村,解决了10万户农民的就地就近转产就业问题,项目区农民仅种草养畜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超过4000元。社会效益方面:项目区建成500多个草地畜牧业示范基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就业创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素质,探索出了一条石漠化地区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的成功路子。

  当代贵州:2007至2011年,省政府每年都召开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会议,将草地畜牧业作为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来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

  叶 韬:2007至2013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2.4亿元开展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多年来,扶贫部门投入草地畜牧业的资金,都是十大扶贫产业中最多的,对单个县、单个项目、补助标准等方面都是最高的,走在产业化扶贫的前列。

  财政扶贫资金集中用于购买发放基础畜禽,适当补助建圈、种草和良种场建设,项目户单户补助达到2万元,基本解决了贫困户的发展需要。组建了全省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专家服务团,健全“核心专家组专业技术组综合技术小分队基层技术服务队伍”服务体系,分层次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分类巡回指导服务,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草地畜牧业技术培训资料,建立“雨露计划―草地畜牧业扶贫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项目农户,培养了一批乡土技术人才。

  同时,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积极健全良种繁育、饲草供应、疫病防治、产品加工、商品销售体系,引进培育了一批专业化龙头企业和养殖合作社,产业发展要素加快聚集,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加强种畜体系建设,省扶贫办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种羊场建设发展。目前,晴隆县成为中国数量最多、品质较好的杜泊羊和波尔山羊养殖大县,现正与全国知名养羊专家、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赵有璋带领的团队合作,培育现代肉羊“晴隆羊”新品种。

  当代贵州:怎样通过工作思路的调整、机制体制的创新,将草地畜牧业实现转型升级?

  叶 韬:首先,抓好典型示范。晴隆、普安等一批县,良种化步伐加快,发展速度加快,产业规模和水平提高。各项目县重点建设了一批示范区、示范点,扶持培育一批示范户,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规模发展。尤其,加强对外开放,强化项目管理。改变过去项目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实行“竞争晋档、分档扶持”机制,开创了“动态管理、创先争优”的生动局面。

  其次,创新扶贫机制。在确保项目成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分散养殖、联户养殖、养殖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方式,直接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相结合,以扶贫资金到村到户为政策底限,积极探索创新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基地+贫困农户”、“ 合作社+示范户+贫困农户”、“示范户+贫困农户”等有效模式,扶持带动贫困农户,让贫困农户分享草地畜牧业产业化扶贫的成果,一批项目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户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再者,推动转型升级。项目实施重点推动工作重点、区域布局、组织模式、资金使用、项目管理“五个改进”,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养殖主体、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养殖技术、养殖规模“五个转型”。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等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个体大、增重快、繁殖率高的优质山羊、绵羊品种大幅增加,半舍饲、全舍饲的模式逐渐推广,分群饲养、分段育肥、秸秆饲料等技术加快普及,专业化企业、养殖合作社、联户养殖快速增加,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当代贵州:草地畜牧业发展潜力大、后劲足。今年,这项专项扶贫资金进展如何?

  叶 韬:今年,省扶贫办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61亿元发展草地畜牧业,计划覆盖农户1.3万户,投放畜禽26万个羊单位,人工种草8.37万亩,建圈53.13万平方米。上半年,项目完成覆盖农户1.08万户,占计划的83%;购畜禽8.51万个羊单位,占计划的33%;人工种草4.94 万亩,占计划的59%;建圈27.16万平方米,占计划的51%。

  当代贵州:在强化“精准扶贫”的扶贫新格局下,将产业化扶贫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和难题。如何突出重点抓好草地畜牧产业化扶贫?

  术,把畜牧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畜牧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效率、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畜牧企业竞争力,在畜牧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畜牧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我国目前畜牧信息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畜牧业网络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复建设、小而散,而真正能为用户提供有效信息、访问价值大的网站并不多。畜产品市场动荡不定,需求与供应之间,始终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之中,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集合,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是畜牧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库。例如,美国建立了畜牧信息数据库系统,包括饲料、活畜和畜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很多动态信息,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全国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饲料厂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转变了政府职能,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同时加速推进畜牧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以各省畜牧信息中心为枢纽,上联农业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县乡的畜牧信息网络体系,并使畜牧信息网络与畜牧业龙头企业、全国各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大户及畜牧业科研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

  完善畜牧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畜牧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畜牧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畜牧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用户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供求信息”、“市场动态”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农民养殖户是畜牧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临沂市畜产品加T企业发展到115家,年加工能力180万吨,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133亿元,比2005年增长56.2%。临沂市饲料加工企业132家,年产值120多亿元;临沂市兽药生产企业8家,年产值2亿元;畜牧业服务业年产值130多亿元,比2005年增长44.4%。积极探索“品牌+标准化+规模”的路子,不仅提升了临沂市畜产品的品牌价值,又拓宽了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开创性地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加快推进了畜牧业品牌创建,积极引导知名企业实施商标战略,注册商标,实施质量体系认证。

  临沂市生物环保养猪场1975个,发酵床面积140.13万平方米,存栏生猪93.5万头、出栏339.84万头;生物环保养禽场1487个,发酵床面积179.52万平方米,存栏肉禽1050.97万只、出栏8073.56万只。临沂市12个县区全面建立健全了良种猪人工授精体系,特别是莒南、沂水、平邑、沂南、郯城等县,先后被列为国家和省良种猪生产、改良项目县。

  分期分批实施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无规定动物疫病大市的框架已基本建成,广泛开展了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加强疫病检测,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疫情监测网络,提高了疫情预警预报能力,在平邑县试点成功社区(村)标准化动物卫生室建设后已在全市大面积推广。

  主要严把投入品关口、养殖关口、屠宰加工关口和销售关口。充分发挥全市9处省级道路检疫消毒站作用,加大检查力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临沂市畜牧局多次组织规模生猪养殖加工企业赴上海开展产品推介和产销对接工作,加快了畜产品产销对接步伐。二、畜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加入世贸组织,对畜牧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国市场畜产品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看,发展畜牧业,是转移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民富裕起来的必由之路。

  养殖场(小区)要大力推广先进畜牧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养殖效益。充分利用良舍、良种、良料、良方、良医等“五良”配套技术,在畜禽圈舍的标准化改造、饲料的科学调配、良种畜禽的引进和改良、疫病防治、饲养管理方法的改进和提升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通过消毒、发酵等措施加强对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提倡在养殖场(小区)兴建生物有机肥厂,处理畜禽粪便。也可以推广“养畜—沼气—种粮—养畜”、“养畜—沼气—种果树”、“养畜—沼气—种草—养畜”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力争实现秸秆节约化,能源清洁化,人居环境卫生化,村容村貌整洁化。

  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断变化的科技与市场信息,了解国家政策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和需求。新农村呼唤新农民,新农民呼唤新技术,新技术要靠众多的基层科技人员来推广,新农民要靠基层技术人员来培训。畜牧业及其关联产业所需技术相对容易为农民所掌握,是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就业领域,对于缓解人多地少,减轻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畜牧业推广体系和畜牧队伍建设,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工程,大力推广畜牧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近年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国内外时有发生,不仅危害着畜牧业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要把动物疫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摆上更重要的位置,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24字方针的要求,落实“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各项措施,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三牛登陆速盈注册-注册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