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天辰平台天辰注册注册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10-03 1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形势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受前期不利天气影响,进入5月份以来蔬菜价格总体呈现一路走高的态势,部分品种特别叶菜类的价格涨幅较大,福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海峡蔬菜批发市场5月10日白菜价格2.24元/公斤,比上月同期涨126.3%;上海青价格2.87元/公斤,比上月同期涨135.2%。而茄果类、菜用豆类、根类蔬菜的价格相比叶菜类涨幅较小,部分品种甚至出现下跌。如茄子5月10日价格3.84元/公斤,比上月同期仅涨1.1%;西红柿价格3.92元/公斤,较上月同期涨17.4%;四季豆价格则出现小幅下跌,当天价格5.75元/公斤,较上月同期跌3%。

  据调查6个蔬菜品种分析,超市、产地价格比在1.3-2.1倍之间。其中大白菜产地价格2.43元/公斤,超市价4.48元/公斤,超市价为产地价的1.8倍 ;上海青产地价格3.4元/公斤,超市价5.36元/公斤,超市价为产地价的1.6倍;茄子产地价格为5.53元/公斤,超市价格为7.92元/公斤,超市价为产地价的1.4倍;西红柿产地价格4.6元/公斤,超市价格8.54元/公斤;超市价为产地价的1.9倍;白萝卜产地价1.85元/公斤,超市价3.8元/公斤,超市价为产地价的2.1倍.

  一是季节性因素。4月底5月初,是福建省春收春种交替的季节,部分品种上市量相对不多。

  二是不利天气的影响。进入四月份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日照不足,春种春收进度同比较慢。4月份主要有两个灾害过程对蔬菜生产较为不利。一个是4月10日-15日,三明、南平、泉州、龙岩、福州的部分县市局地出现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致使蔬菜受灾面积3.26万亩。此外4月29日-5月2日福建省部分县市出现暴雨的强降水过程,蔬菜受灾面积8万亩。

  三是成本因素。蔬菜价格上涨另外一个因素是人工、肥料、油价等多方面成本的增加。一季度福建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02元,同比增长19.11%,福州目前菜地小工的工资已从两年前的80元/天,涨至120元/天;今年肥料价格在去年高位基础上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4月份福建省化肥价格涨幅为7.5%-20.9%,其中碳酸氢铵涨了7.5%,进口含氯复混肥涨了20.9%。持续走高的油价也助长了蔬菜的价格。

  4月份畜牧业生产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预计全省肉蛋奶总产量81.69万吨,同比增长2.09%,其中:肉类产量66.37万吨,同比增长2.30%;禽蛋产量9.86万吨,同比上涨1.02%;奶类产量5.46万吨,同比增长1.49%。

  4月份全省生猪平均价格为14.64元/公斤,环比下降7.49%。受2011年下半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刺激,养殖户连续补栏能繁母猪,今年一季度生猪存栏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同时,春节至今属于消费淡季,需求大幅回落,导致生猪价格下降。

  4月份全省鸡蛋平均价格为8.40元/公斤,环比下降1.69%,活鸡平均价格为16.07元/公斤,环比上涨0.86%。鸡蛋价格下降是由于去年5月至国庆节前后鸡蛋价格持续上涨,农户蛋鸡养殖量增加,这期间补栏的蛋鸡目前正处于产蛋高峰期,造成鸡蛋产量供大于求。预计,后势鸡蛋价格仍将小幅下降。

  今年以来,全市认线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国家扶持农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目标,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抓三子、促三化”,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旱情、生猪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

  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现价)预计达到3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5%。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3.3%(现价,下同),牧业产值增长6.7%,林业产值增长5.7%,渔业产值增长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5.0%。

  据调查,到今年5月初生猪销售价格降到每公斤7.00元左右,仔猪价格降到每公斤6元左右,仅为2007年最高峰时的三分之一,农民养猪效益处于盈亏点以下,给我市的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一定困难。

  农村消费势头有所改变。今年,农村消费将受到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提高农村商业服务水平和改善农村商业设施条件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的积极影响,以及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仍然保持增长势头。

  一是各级政策对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直接得到了实惠。如:提粮价增补贴力保农民增收。

  三是冬季农业开发成为增收新亮点。今年加大了冬农开发力度,在冬早蔬菜、玉米和洋芋种植上大做文章,扩大种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中间管理,冬早蔬菜、玉米和洋芋增产增收,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据统计,今年全市冬洋芋种植面积为8万亩,产量达6.9万吨(鲜薯),比2008年增长2.2%,价格2元/公斤,比去年上升0.4元/公斤;冬玉米种植2.5万亩,比2008年增长7.3%,产量达0.52万吨,增长7.9%,鲜玉米棒的价格高达4元/公斤,价格上扬,面积扩大,为农户带来了不扉的收益,成为今年种植户增收的新亮点。

  四是甘蔗平均收购价上升,带动蔗农增收。2008-2009榨季,我市甘蔗平均收购价达234元/吨,比上年增加约12元,仅这一项,促使农民增收0.5亿元左右。

  一是生猪和茶叶等农产品价格下跌,给农民增收带来了不利影响。特别是茶价连续两年下滑,给茶农的受益带来了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农增收的信心。

  三是尚未形成健全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农产品几乎仅以原生形式出售或自食,附加值较低。

  四是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依然存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的50%以上,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近几年农产品供给格局变化很大,供不应求、供求基本平衡和供大于求交织发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求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将再度显现。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增速下降甚至可能会出现亏损。

  针对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和农民收入徘徊风险加大的情况,迫切需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在实现农业稳定发展问题上。要在稳定农产品市场、实施更加有效的强农惠农政策和提高农业抗灾抗病能力等方面加强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做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能力预警,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控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增加农业补贴,稳定和保护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加强灾害预警,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二)在农民增收问题上。除了继续在农业和非农产业挖掘农民就业增收的潜力外,需要在三个方面特别关注:一是深刻认识政府行为调整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在“多予、少取”上下更大的力气,通过提高直接补贴和间接的利益补偿来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动,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实现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二是做好“放活”的文章。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深化农村市场体系改革,促进农产品流通。三是充分发挥扩大内需政策带动就业的作用,最大限度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四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提高农村最低生活标准,改善农村民生,增加农民政策性转移收入。

  (三)在优化服务上,帮助涉农企业共度难关。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动力继续增强。在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关心,更大的支持,帮助企业共度过难关。同时,以增值税转型改革为契机,切实督促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我镇的粮食生产工作,结合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稳定和增强全镇的粮食生产。

  一是春收粮油喜获丰收,收购价格稳中有升。全镇夏油生产面积5.5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单产约有提高,总产1.1万吨,同比增长%,市场收购价元/公斤,同比增加元/公斤;小麦生产面积2.6万亩,总产4800吨,同比增长%,市场收购价元/公斤,同比增加元/公斤。两项合计共增加农民收入元。

  二是水稻优质化率高,增产潜能大。全镇推广超级稻、优质稻万亩,占水稻播种的%。在莫沟村、依湾村创办了2个水稻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片;推广病虫专业化防治万亩、测土配方施肥万亩次,实施秸秆还田万亩,为提高粮食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今年粮食单产增加公斤,总产万吨,比上年增长吨,增幅%。加之今年国家提高了中晚籼稻最低保护价到135元/百斤,同比增10元/百斤,稻谷价格稳中有增,优质稻价格增幅较大。

  1、水产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我镇以杨陈垸水产基地为核心,辉煌水产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一改以往小打小闹模式,在品种上市场选择,在生产上专家指导,在饲料上自主生产,在防治上规范用药,在销售上抱团出击,特色养殖面积达76%以上,水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网箱养鳝面积扩大到2500亩5万口,其中新增500亩1万口(每亩网箱养鳝20口),主要集中在金岭村、莫沟村、村、芮湾村等;虾蟹养殖面积扩大到亩,其中新增亩。

  2、水禽养殖热情进一步高涨。受今年禽流感影响,全国水禽总量大幅降低,蛋品供应明显紧张,蛋价持续上涨。但我镇远离疫区,基本未受大的影响,目前全镇成鸭稳定在20万只,产蛋200万公斤,产值万元。

  3、水果产业规模进一步巩固。以盛世佳人绿色果蔬合作社、杨田心怡葡萄园等为龙头,引进并成功推广了优质甜瓜、西瓜、葡萄等品种,尽量减少露天栽植,小弓棚栽植等模式,大力推广钢构大棚。目前全镇已建成钢构大棚500个,新增瓜果种植面积亩。

  4、水稻制种面积进一步扩大。2012年水稻制种亩产达公斤,单价元,亩均产值达元。今年以来,群众种植水稻制种热情高涨。沙埂坝、太平桥、剅台、张滩、王岭、陶湾等村相继与武汉国英公司签定供应合同,共落实种植面积亩。

  上半年以来,我镇已基本完成青福村、左桥村、仁和场村项目建设任务,累计完成工程投资万元;启动了丰实垸村、蔡桥村、陶湾村工程项目,预计总投资万元,并于完工;完成仁和场村、青福村、王岭村三处储备项目实地查勘。

  完成杨陈垸土地平整项目的自验与初验,工程累计投资万元;富友垸土地平整项目已投入建设资金万元,占工程总量%,预计完工。

  (一)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产业稳定性不强。5-6月份以来,由于持续暴雨高温,对秋季作物播种、育秧期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中稻受灾面积3.6万亩、棉花受灾面积0.4万亩玉米受灾面积0.9万亩;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是市场行情影响农业增收。目前,各类农产品价格一路飙升,对提高农民生产热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一段时间后,各类农资、生活必需品等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物资将可能涨价。同时,农产品价格是一个动态的波动过程,涨价后也可能跌价。

  (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不高。随着劳务输出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大多数为“386199”部队,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年龄明显老化,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强,影响着先进实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支农力度更大,农业生产环境更加宽松、自由,剩余劳动力流动性更强,农民生产经营的自更大,部分农民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作崇,存在“等、靠、要”的心理。

  (四)生产用工条件的制约。由于青壮劳力外流逐年增多,本地生产佣工及租用农用机械作业价格逐年提高,如去年是1人1天120元,今年增加到150元;收割机由去年每亩元,今年增加到元等情况,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生产成本。

  通过走访座谈,我们了解到当前农民的意愿和要求:一是多提供市场、价格、技术等方面信息,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发展订单农业。二是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劣农资商品和哄抬农资价格行为。三是加大信贷支持、项目扶持、政策保障措施。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我们必须盘活现有的农业存量资源,用市场的理念、工业化的观念来搞好农业产业化建设。

  一是加大对规模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靠投入换回报。用足用好政策,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全镇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等资金捆绑使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优势产业、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倾斜,避免建设上的各自为阵、平面推进。

  二是抓住产业化经营,从机制上找出路。充分利用杨田心怡葡萄、盛世佳人果蔬合作社、彩湖蛋品、辉煌水产等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对一个地方的多个同类企业,要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发挥规模效益。同时大力发展公司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新型产业化模式,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协会和中介流通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真正实行一体化经营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从政策上想办法。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促使农业保险融入社会化保险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探索产业发展基金的储备及应用机制,努力提高农业抵御市场、自然双重风险的能力。

  四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向科技要效益。利用阳光工程培训项目、“1+1”科技入户活动、送科技下乡、兴办示范样板等形式多渠道培训,扩大新型农民培训范围,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同时,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生力军作用,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

  一系列因素影响着农业生产、农民增收,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将认真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生态家园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保持全镇农业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力争全年农民纯收入增加500元。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突出抓好八个方面重点工作:

  1、加强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总体要求,真正建设“四水”拳头产业。即建设正合垸水果基地、荷花池、唐埠塔制种基地、杨陈垸水产基地、云潭垸水禽基地等一批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基地,“四水”产业比重占农业比重达到50%以上。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以渠道疏洗清淤、民垸围堤加培、泵站更新改造、涵闸整险加固等为主要内容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高产农田建设,抓紧完成杨陈垸、富友垸村土地整理项目和左桥村、青福村、仁和场村、丰实垸村、蔡桥村、陶湾村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灾保收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民规范有序流转土地,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采取代耕、季节性流转等方式,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点扶持3家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服务优惠政策,大力推进粮食和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禽水产养殖关键环节机械化,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机综合作业率达75%。

  4、抓好新农村示范线(点)建设。一是老点巩固提标准。要继续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巩固园艺场、张滩、沈湾、蔡桥、剅台、沙埂坝等新农村建设老点,在细节上使力,在内院上深入,在长效上下功,确保老点不老。二是新点谋划创优质。要严格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总原则,既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建设,破解资金难题,又总结前期建设经验,适时新建仁和场、唐场、印嘴、黄湾、太平桥、丰实垸等一批高质量、高形象、搞标准新点,打造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时期的新标杆。三是整体推进建花园。要在思想认识上整体推进,改变干群中存在的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试点、树形象的错误观念。要在资金筹措上整体推进,变政府单一投入为社会共同参与。要在覆盖范围上整体推进,变“路边花”为建点、连线、扩面,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百花园”,力争年内新农村建设触角深入到60%以上的村组。四是社区建设加力度。要继续完善淳童社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年内全部投入正常运行。要引爆姚嘴、坡场、潘场社区建设,边开发,边规范,边升级。

  5、加快推进“三农”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围绕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培植和品牌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方面,选择确定示范点,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政策倾斜,实行重点投入,加快推进示范样板建设,力争通过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市有影响、有特色的“三农”发展亮点工作。

  6、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快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健全和完善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体系。

  2009年是中国宏观经济较为严峻的一年,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也开始不断显现。中小企业裁员解聘之风让众多农民工被迫集中返乡。大量农民工返乡,不仅使农民工面临暂时失业、收入减少的问题,还涉及到后续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显得尤为严峻。而在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帮助农民就业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同时这也意味着,在新形势下农民对接受职业教育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需求。

  在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发作之前,中国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到500万人到6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在全球蔓延,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在沿海和一些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城市,大量的企业倒闭和效益下降造成了大批工人失业。例如,去年10月份以来,由于金融风暴的袭击,有“世界工厂”之称的珠江三角洲,每天都有企业倒闭的消息传出。从10月份开始,广州火车站每天的发客量高达9万~13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企业倒闭裁员而失去工作的农民工。而在全国范围内,1.3亿外出农民工当中已经有485万人不得不离开城市,返回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形成的巨大社会压力,让我们更加肯定农村发展职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经济形势现状形成的对农村职业教育潜在需求的较大增长也增加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可能性。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政府一直在努力降低农民工进城的门槛。例如,在2001年中国城市改革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户籍改革,全国所有的镇和县级市市区,取消“农转非”指标;把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与“原住户”一致。然而,虽然降低了外在的门槛,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缺乏相关的技术技能,仍然并不具备竞争的优势。2007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25个省份的46个县和24个大中城市,共5 130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2 655家企业统一开展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其中对企业的调查显示,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23.8%的岗位要求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9.2%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则显示,虽然有65.5%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却有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大批外来农民工又无法在工作地通过正规职业教育取得技能资格,这一方面减少了务工人员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对务工地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可见,为了提升农民工自身的竞争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具有接受正规教育培训的潜在需求。外来农民工可以在工作地接受职业教育,也可以由农村职业学校为城市培养、输送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而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来就具有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在目前经济形势低迷时期,这种作用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利用这段时期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加重再就业时把握就业机会的砝码,在时间和数量上稳住并推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部分压力。由此可见,对农村职业教育来说,这是一次可以使自身得以发展的机会。社会各方应当充分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好好地把握这次机会。

  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虽然农民对接受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但是从中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却并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要想使中国的农村职业教育顺利发展,还需要突破种种阻力。

  目前社会上,“重学轻工”、“重普轻职”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农村,上大学被认为是改变生存环境的最快途径,因此,如果想要改变现状,跳出“农门”,就要让孩子读高中、考大学。目前,社会上对生源几乎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是学习成绩好的上高中,成绩差的才会读职业学校,而且,就算读了职业学校,毕业了也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鄙视职业学校学生现象。所以,有些农村的孩子宁愿出去打工或者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去读职业技术学校。

  在中国,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办学的思想依然浓重,从国家到地方,分级别、分层面、分部门,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承担着办学的主要任务,这给地方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实际上,地方财政在对教育投入时,往往也更倾向于将经费投往普通中学,流向职业学校的经费相对有限。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职业学校办学资源缺乏,教学条件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师资力量也十分薄弱,这些都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受困的客观因素。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什么专业热就上什么,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不考虑农村的实际需求,更不考虑学校自身是否具备开办这些专业的能力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上更需要那些会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而目前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于是毕业生往往都会陷入知道一点又不太懂的尴尬局面。

  农村职业教育要想顺利得到发展,打破人们思想上对职教认识的误区十分重要。政府和社会对此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在校学生和家长以及在家待业的青年劳动力进行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导向,在思想上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一本最生动的现实教材,利用这本特殊的“教材”完全可以引导社会正确地对待职业教育。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地方财政的教育投资适当地向职业教育倾斜。其次,鼓励个人投资注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个人投资,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能够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又可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当然,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它比投资于普通高中能够更快地取得明显的收益,这一特点也使吸引个人投资成为可能。

  一直以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会存在着是让农民留下来还是走出去的疑惑。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只要是对某个专业有需要就会存在这个专业的生存空间。因此,职业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能够体现出实用性和社会需求性,这就要求建立起一种以就业为向导的农村职业教育新体制。可以将不同学历层次和工作经验的劳动力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上也要有普及性和专业性的区分。例如,一些基础文化知识、法律常识、农村政策等内容可以作为普及性培训内容,而一些农业技术或者社会上具有一定需求的专业技术则可以由学员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留在农村的人员能够熟悉当前的农村政策,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引导农民勤劳致富,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从农村“走出去”的人员也具备了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竞争优势。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利,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如果利用这段时期给农民提供合理的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再转移做好准备,无疑将提高他们再就业时的竞争优势。

  在目前就业岗位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的情况下,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应是解决农民就业的一条较好的途径。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当鼓励者的角色,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创业的农民予以优惠,而职业教育培训则可以在其中发挥技术支持和精神向导的作用。可以以职业教育学校为载体对农民进行创业宣传并进行专门的创业培训。对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和技术支持,必将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就业结构的优化,也将有效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另一方面,这也将大大提高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脓毒症主要是指因感染因素而导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容易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5%~70%,国外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也达到30%~50%,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医学难题,因此,临床上应对脓毒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寻求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1-2]。机体在感染基础上发生的炎症反应失控以及免疫功能紊乱,是当前已经明确的脓毒症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近年来,有学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治疗脓毒症,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对血液中的溶质(如水、电解质、中分子物质、毒素等)进行持续缓慢清除,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液循环中的炎症因子,缓解炎症反应,从而有效解除患者机体内的免疫功能紊乱状态,促使机体内的免疫功能保持稳定状态,治疗脓毒症效果显著,这使得脓毒症的临床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3]。本研究选取本院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的效果。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4]:①年龄≥18岁;②符合下列两项或两项以上者,体温>

  38℃或90次/min,呼吸频率>

  20次/min,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12×109/L或10分。排除HIV感染、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缺陷、血液系统疾病、放疗、近6个月内接受过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等患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21~69岁,平均(45.17±15.62)岁。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为20~70岁,平均(45.29±15.86)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给予患者机械通气、ICU监护、液体复苏、抗凝治疗、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采用美国ARROW 12双腔管在患者股静脉置管,配置好置换液,组成分别为3000 ml生理盐水(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S10870001)+1000 ml 5%葡萄糖溶液(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33021909)+250 ml 5%碳酸氢钠溶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4244)+20 ml 5%氯化钙溶液(云南傣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53020533)+3.2 ml 25%硫酸镁溶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32022858)+15 ml 10%氯化钾溶液(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42020681),采用聚砜膜Fresenius AV600S血液滤过器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置换液流速为40 ml/(kg・h),血流量流速为200 ml/min,每天更换1次血液滤过器,如中途出现凝血现象,应立即更换血液滤过器,采用低分子肝素钠[爱德药业(北京)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66825]抗凝。

  两组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动态监测,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28 d内死亡率,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APACHE Ⅱ(主要由年龄、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等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年龄为0~6分,急性生理分值为0~60分,慢性健康为0~5分,总分为0~71分,由至少2名医护人员进行评估,计算评估结果的均值,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越差[5])、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照组共有19例患者在28 d内发生死亡,死亡率为38%;观察组共有9例患者在28 d内发生死亡,死亡率为18%。观察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0,P=0.026)。

  两组治疗前的APACHE Ⅱ评分及TNF-α、IL-6、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的APACHE Ⅱ评分及TNF-α、IL-6、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脓毒症主要是指由感染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炎症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危重症,多发生于危重症患者中,病情相对较为严重,往往会导致至少两个重要器官的功能发生衰竭,如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或治疗效果欠佳,很可能会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最终导致死亡[6-9],因此,对脓毒症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减少器官衰竭和死亡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存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临床上治疗脓毒症的常规治疗措施主要有机械通气、液体复苏治疗、抗凝治疗以及抗炎治疗,但这些治疗措施仅能起到暂时缓解临床症状的效果,无法抑制患者机体内的炎症因子活性,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患者的病情进展,无法有效改善预后,患者的死亡率仍处于30%~60%[10-12],因此,临床上还应对脓毒症的治疗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

  脓毒症发生的本质是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过度,导致机体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免疫功能出现紊乱。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故临床上治疗脓毒症可从解除炎症因子过度表达着手。近年来,临床上有学者采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脓毒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3]。血液净化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滤过、置换、吸附处理,有效清除患者血液内的炎症因子,连续性的血液净化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机体内炎症因子的峰值浓度,抑制机体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患者的炎症感染症状,起到遏制患者病情的作用[14-16]。此外,连续性血液净化还能有效替代部分肾脏功能,促进肾脏对机体内相关物质的代谢,减少机体内水钠潴留,清除血液中的乳酸物质,纠正患者机体内的代谢紊乱,改善微循环[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态。

  [1]张晨美,朱益飞.连续血液净化在儿童严重脓毒症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6):412-415.

  [2]袁远宏,肖政辉,张慧,等.连续血液净化对严重脓毒症患儿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2):194-197.

  [3]李雷雷,贡海蓉,王莹,等.严重脓毒症患儿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多中心前瞻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6):438-443.

  [4]许煊,李丹丹,何瑛,等.连续血液净化在严重脓毒症患儿中的应用及对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调节[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1):48-51.

  [5]李雷雷,陆国平.连续血液净化在儿童严重脓毒症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20(34):155-159.

  [6]彭登高,卿国忠,唐卓,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3):2706-2708.

  [9]申良红,张海燕.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20例脓毒症的疗效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1):159-160.

  [10]周瑞祥,翁方中,戴伟,等.严重脓毒症早期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时机及其器官保护作用: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3):241-245.

  [11]黎婉明,翁利.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脓毒症炎症和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57-59,62.

  [13]崔东,刘蒙蒙,李洪荣,等.重症脓毒症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0):798,800.

  [14]吕先念,刘辉,周飞虎,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症疗效分析[J].医学院学报天辰平台天辰注册天辰注册,2014,35(11):1090-1092,1100.

  [15]李跃东,王锦权,邵敏,等.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血乳酸水平及6 h乳酸清除率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2):251-253,257.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是促进社会建设以及保障国民需求的关键推动力。乡镇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以及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改革,农业经济也取得显著提高:第一,硬件方面,农业水利设备的发展和建设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汛以及抗旱能力,同时,乡镇在进行农业水利建设的同时,还改善了居民用水安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间接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第二,软件方面,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乡镇得到快速传播,同时,农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利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在国家和党的强调下,乡镇农业部门针对市场混乱的情况进行及时治理和整顿,为外资进入奠定环境基础。

  第一,当前,农产品逐渐由以往的单一品种向特色精品方向优化,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很多农业精品都取代了以往的普通产品,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第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以及果业生产方面,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经营方向也由以往的单一式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促进乡镇经济更上台阶。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向合理化、科学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生产模式也由以往的单一模式逐渐向运输、服务以及餐软为一体的综合性结构,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乡镇人均收入的增加。

  当前,我国一些偏远乡镇依然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同时,农业人员的思想依然十分保守,缺乏上进心和进取心,受到传统发展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双重影响,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一些乡镇虽然拥有比较好的资源,但是农业人员只重视农作物的种植和开发,忽视了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资源浪费。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分析,我国乡镇农业从业人员都严重缺乏专业生产技能,同时,文化程度较低,小学文化甚至文盲占农业人员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同时,随着乡镇青年人员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人员除了孩子就是老人,乡镇劳动力呈现下滑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乡镇农业发展的效率以及水平一直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整个市场缺少合理性和规范性,经济发展的形象和理念与实际不符,例如,我国重庆乡镇地区,虽然耕地比较多,但是其发展更加重视工业,很多乡镇居民也弃农从工,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

  当前,我国乡镇地区由于体制的约束,缺少资金用于改善技术,融资量、外部资金以及乡镇农业经济投资很少,同时,政府扶持资金的预计和安排十分有限,对生产技术以及市场发展十分不利。

  当前,我国很多乡镇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用于农业的水利建设十分缓慢,甚至一些乡镇依然秉着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本没有修建水利设施,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当前,针对一些比较落后的乡镇地区,一定要转变农业人员的发展观念,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吸引投资,起到招商引资的作用,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并且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培养农业人员的素质,从农户中挑选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农业生产抱有热情的年轻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其成为专业技术领头人,并且实现以点带面,由这些专业技术领头人带领所有农户开展农业现代化经营和生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首先,要创新乡镇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提高乡镇农业科技研发基地以及乡镇农业研发中心的建设速度,完善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以及人员招聘机制;其次,乡镇政府一定要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促进农村研发中心的发展;最后,政府要创设优质的技术环境,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新方式,改善投资环境。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往的单独生产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乡镇农业一定要实现产业化运行,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投资,丰富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同时,政府还要进行宏观的调配和整改,在调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与其他产业充分结合,通过互进互补的形式,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一些乡镇由于农业基础建设比较缓慢,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快速发展当地的农业水利建设,购置以及兴建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实现现代化生产;其次,在扩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同时,还注重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从以往的原材料供应转变为具备特色的产品销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总之,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我国乡镇农业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创新、农户思想意识需要改进,进而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乡镇农业研究者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而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杨鲲.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5,(3):1-2.

  [2]王继翠.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14,(4):49.

  所谓“成长经济”,简单而言,可以认为是不同于“规模经济”的一种经济,即是由于其成长导致的原来没有利用好的资源更好地被利用的一种“经济性”成长理论认为,生产过程的“输入”并不是资源本身,而是“资源产生的服务”。西方农业生产经济学从微观经济研究出发,把农业资源称作“农业生产资源”,认为一切农产品都是由各种生产资源耦合而成的。并把资源分为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因而农业企业或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单位也不例外。

  规模经济,是指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一种有效且均衡的经济状态。规模限制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市场经营主体模型中,限制被假定为随着单个产品的额外数量被生产出来后。生产单个产品的成本上升,一般认为是由管理局限(规模太大导致管理成本越大)带来的;二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市场经营主体模型中,这一限制会通过收入随着更多产品的出售降低而只能得到部分实现,一般认为是由市场局限(导致销售收入降低)带来的;三是除了以上两种情况,由于不确定性前景(由于搜寻信息的成本和弥补风险的需要)给规模带来的限制。对于我国农业而言,主要是第三种情形造成的。

  成长经济不同于规模经济。成长经济是一种内部经济,“成长仅为在给定条件下的规模的调整规模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副产品,没有‘最适宜’的。”

  无论在什么时候成长经济的获得都是一个过程,是过程均衡;规模经济是一种状态,是结果均衡,是成长经济的副产品。这一过程使内部不断涌现出未经使用过的生产或使原有资源的生产得到充分利用。成长经济可以是规模经济,也可以不是规模经济,成长经济可以存在于任何规模的生产经营主体--企业或农户中。因而存在一个悖论:成长经济与最有效地利用社会的资源是一致的。但过去成长的结果--任何时候所达到的规模--可能并不具有相应的优势。

  一般来说,经济活动中之所以要求规模经济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分工协作。当产量足够大时,人们可以采用专门化设备与工具来提高效率,可以更好地在劳动者中实行分工,从而有利于改善劳动熟练程度与积累经验。这实际上是对原有资源内部重新配置以达到对资源的生产的充分利用。二是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不可分投入。不可分的投入品有一定的最大生产能力,这是一种“最小公倍数”理论的应用,即如果充分利用不可分性的生产资源,经营单位的最低产量应是最小单位中达到最大产出的最小公倍数。在不可分投入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可能产生规模经济,以实现要素的均衡。实际上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来说,最佳规模是不同的。所谓适度规模经营也不一定是规模经济,伴随适度规模经营的应该是成长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成长是一个过程,因而规模应该是“适应性”的。适度规模经营首先应该是成长经济,通过成长经济达到规模经济。

  我国农业成长经济可以看成是在稳定的基本经营制度和已有的土地规模下,由于农业投入(主要是资金和科技)的增加,使农业内部资源使用效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提高,从而使农业经济增长或农户收入增加而导致的经济性。这些“经济性”包括许多农业资源生产的“免费”的利用:土地撂荒减少、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力资本提高、农户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增加、农业资源重新配置和农业投资方向的改变等。在我国农业人均耕地少,农村劳动力富余且劳动力(数量的增减)对农业增长几乎没有影响的情况下,现阶段影响我国农业经济成长的主要是土地、资金投入和科技进步。

  关于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农民收入的影响,多年来是一个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所发表的文献中,大体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目前的土地制度与其他各种可能采用的改革方案(例如耕地私有制或永佃制)比较,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会有显著差别。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农地制度有缺陷,非改革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的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这里所指的土地差别主要是土地质量的差别。但也包括土地制度的差别。这一点与林毅夫的研究结论相仿,“家庭农场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增长的更为适当的制度,我国的未来改革应该加强刚刚建立起来的农户制度的地位。”但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2003~2006年,我国农业耕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34%、-1.2%、-0.5%、-0.4%,贡献率逐年提高,主要是政府的耕地保护政策,农村撂荒地的减少使然,但要注意的是一直处于一种负贡献状态,这固然与耕地面积的减少(比如退耕还林、建设用地增加)有关,也可能与土地规模过小或者说与有关。因而现行的地权制度对农业经济成长有不利趋向,适度规模确实是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应当创造一个维持农户适度经营规模的经济环境,防止农业经营规模小型化倾向。

  据《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3~2006年农业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分别为5.0%、6.5%、5.7%、2.6%。农业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增长影响很大,这主要是财政投入或惠农支出增加,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要素投入增加使然。但2006年出现大幅度的回落,说明农户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有减少的倾向,也说明财政投入方向和结构需要调整,应主要提供有利的可得的廉价的新的生产要素。舒尔茨认为把农业改造为一个比较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政权的命令方式,还有一种方式主要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但“如果市场方式为了增加可供农民使用的资本量而仅仅局限于减少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的方法和措施,那么,它就不会成功最重要的是投资于农民使用时有利可图的新农业要素的供给。”一旦提供了有利的新农业要素,农民很容易从内部储蓄获得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本。

  “适用于一个贫穷社会的现代农业要素首先应该依靠现有的科学与技术知识来进行‘生产’。”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3~2006年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74%,2.4%,3.8%,3.4%,整体来看呈上升趋势。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九五”期间为45.2%,2007年已达48%,预计2020年达63%。“‘技术变化’这一概念在实质上至少是一种生产要素增加、减少或改变的结果。”旧技术进步等同于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际上是一种增长余值,它表明如果扣除农业资金和耕地贡献,农业经济是否还有一个额外的增长率。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我国农户耕地供给固定(稳定,规模既定)甚至减少(撂荒、建设用地挤占)且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为负、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且其增减对农业增长几乎没有影响的情况下,由于农业资金投入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正,尤其技术进步的贡献呈绝对上升趋势,说明现行的土地带制度和土地规模对农业发展尽管有不利趋向,但阻碍作用不大。正是由于农业内部资源对生产贡献的不平衡驱动,农业经济成长仍有很大的空间,农户经济是成长经济。只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农业资源中未使用的生产就会被有效利用,而这种利用一定程度上具有“免费”的性质,有其“经济性”。

  在稳定的农地制度、土地的生存和保障功能地位没有根本性变化,以及农业投入尤其是农业科技投入具有正的而且较大的贡献下,应该承认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成长经济,地权流转“欲速不达”。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也就是说,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科技供给不能唯“高新”是用,必须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初级资源--耕地和劳动力的现状以及农业生产急需和经营单位需求能力实际出发,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即找到并获得在生态上适应、经济上可行与资源禀赋相一致的农业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办法,有效供给可得性、适用性、实用性和便利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成长。当农户发现科技投入的成本高于规模扩张的成本,或增加科技投入带来的收益低于规模扩张带来的收益时,农户愿意以有利有偿的原则自发加快地权流转,达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成长,如此循环而已。

  (一)从我国农业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基本国情出发,大力供给可分性农业生产技术

  一国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比例,对该国农业技术变革的实际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了粮食间接需求的持续扩张。尽管目前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很难避免长期短缺的趋势。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必须大力供给农业可分性技术,促进农户经济成长。

  农业生产技术的可分性是指技术可以分散的小规模的使用。可分性农业技术包括农业生物、化学技术和部分小型机械技术以及大型农业机械。生化技术主要是替代土地、弥补土地不足的缺陷,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单产和总产。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利用生物技术不仅能增加农作物产量,更重要的是无污染农业。化学技术可能造成生态破坏,要注意有效利用。而小型机械技术,主要是替代劳动,它符合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因其小。对农户而言是一种可得性而且是便利性工具。当然对一些大农场,应实行机械化大农业,发挥不可分性技术生产的规模效应。

  (二)从我国推进城市化的实际出发,大力供给市场园艺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多样化、专业化经营

  市场园艺农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业性的农业。有时也称为商品园艺业。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城镇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一般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围发展起来,为市民提供必需的食物。从事商品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蔬菜、水果、葡萄等,但不饲养牲畜。

  一般来说园艺农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由于我国正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城市需求增加,失地农民增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且这种市场园艺农业可以是一种简易的设施园艺农业,如农业地膜、大棚种植、防雨棚栽培等,技术成本不高,操作简单,比较适合我国国情,能促进农业经济成长。当然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研究和发展高级设施园艺农业,比如无水、无土栽培等。

  (三)从我国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出发,改造传统生产技术供给现代科学管理,变比较优势为强势

  我国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就是适合劳动密集型生产而不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一般具有我国区域优势,或是具有传统生产优势,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比如在蚕桑茧、烤烟、苹果、甜菜等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和牛奶、淡水鱼等劳动密集型的水畜产品生产上都存在着优势,这些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大多低于0.85,表明我国通过生产上述产品每创造1美元的外汇收入所消耗的国内资源成本均低于85美分。尤其是对于劳动密集使用并且劳动无法由机械替代的果蔬和水畜产品,它们生产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大多低于0.7,比较优势显著。

  但由于缺乏对传统生产技术的改造和疏于科学管理,加上国际贸易歧视性壁垒,这一优势难以保持。必须加大对农民投资。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其传统经营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协整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变优势为强势,促进农业经济成长。

  (四)以政府公共供给为主。以农户需求为龙头,以农业科技中介机构为中试和推广环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全国有2.3亿多农户,每户平均规模不到0.533公顷。此外,虽然我国也有一些大型农场,但多为国营农场,农业企业才刚刚起步。由于主要农业生产单位(农户)规模小,农业生产技术又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和公共性,而且农业与国家的食物安全紧密相关,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稳定,因而农业科技应以政府公共提供为主。同时应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有学者研究认为农业科研投入的回报率大大高于商业银行的收益率。

  农户抗风险能力低,农户的科技“试错”的代价大,因而农业科技的研发必须以农户需求为龙头,提供可得性、适用性、实用性技术。创新科技供给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比如科技入股,建立风险共担和利润共享机制,同时要大力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中介机构和应用示范基地,如农业科技示范园,增强技术的示范性,提高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成长。

  (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实现技术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双提高

  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温饱问题的影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追求技术使用的经济效率而忽视技术使用的生态功能,农业发展可持续能力差,

  为了迅速脱贫致富,我国农业几乎丢掉了原先精耕细作和施用有机肥的传统,种植和养畜分开,大量使用化肥。向土地投放的厩肥和草料大为减少,土地不再精耕细作,土壤的腐殖质受到破坏:广泛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制剂,农业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农业灌溉设施“只用不建、只建不养”,传统的漫灌使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应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成长。但一定要注意是“适用”的技术,比如沼气的应用和推广,而不是发达国家所谓的“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当然,“3S”(GIS、GPS和RS)技术,应该是未来我国农业要学习和应用的技术。

  有效供给农业科学技术,其目的是在现有农业生产资源状态下,充分发挥资源未尽的“生产”,促进农业经济或农户经济的成长。随着农业经济成长,必然受到诸如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低、资源耦合性差以及技术规模效益差等的影响,成长空间缩小,因而生产性资源重新整合尤其是地权流转不可避免。当前,为加快地权自愿有偿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选择性供给农业科技:一要增加不可分性农业技术供给,二要加大对农民投资。

  (一)选择性供给农业生产技术尤其是增加不可分性技术投入,发挥规模效益,实现更大的“利差”诱导地权流转

  农业科技投入品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对农业经营规模的要求是不同的。农业科技投入从这个角度可分解为两类:第一类为机械动力性质的资本投入品,如各类农用机械,其实质作用在于替代劳动。第二类资本投入品属于农业生化性质,如化肥农药、良种和农用薄膜等,其实质作用在于替代土地。农业生化类科技产品投入都具有良好的可分性,可以分散和小规模利用,但机械类科技投入具有一定的不可分性,对生产规模有直接的要求。当然要注意假不可分性,比如以发展小型机械或出租机械服务的情况下,机械类资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可分的。

  对于能适合大型机械化耕作、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集中,规模增大,就可以获得不可分性科技产品的规模效益,降低因小规模经营而产生的成本,使净收益大于参与土地集中的农户单独生产的收益之和,并且使参与地权流动的农户能分得一份“剩余”,农业就会走上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对于能适合农业机械化耕作但经济水平不高的区域,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探索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集中作业矛盾的解决机制,比如,以联合收割机跨区域收割为代表的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跨区作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最终将产生示范效应,诱使地权向农业机械等不可分性技术的所有者转移,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大对农民投资,提高其传统经营经验和现代科技的协整能力,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农民的“自我筛选”,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根据当前经济的增长形势分析,我国每年的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以相关系数的比例增长,每年交易总额增长到0.3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动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我国在贸易经济形势中,没有正确分析进出口量与经济增长趋势发展关系,使得在后期发展后期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导致国内GDP的百分点严重下滑。现如今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采用协整检验的测试论证以及在Granger的应用算法对等分析验证,在经济分析研究中出现制约性经济因素,出口量便会增加,但会导致国内进口量的减少,使得国内总需求形式出于被动状态,贸易增长出现下滑趋势。通过采用协整检验测试论证组建样本的数据参考模型,对进口量与出口量的动态参数做出递推关系调整,分析LGDP经济参考细数等对口贸易的净产值做出分析归纳调整。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对等关系,两者主要受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限制。对于不同的立场,两者在带动经济形式之间存有必然联系。假设只考虑进口贸易,主要受经济外部因素的影响,带动其他产业链的增加,但会消耗大量的经济费用,并且后期的投产效益也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动也有所浮动,通常被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随着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只考虑出口贸易,不考虑进口贸易,其主要受内部因素的影响控制,出口是带动国内产业经济的增长,拉动各个行业对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促进市场消费水平的提高。属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会随着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在外部经济因素受诸多因素的考虑,在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形式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进口贸易的对等之处便是价格与质量方面的差异性,两者作为主参考性依据。根据近几年国内贸易的进口量约占总进出口贸易的一半以上,主要是因为国内对原材料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导致国内原材料出现紧缺的现象,对进口贸易限额的增加,带动了国外产值效益的增加。刺激了国内市场经济的消费,原料的进购使得国内市场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带动意义,增加了国内人口的就业率,为更多人群提供就业的岗位。在近几年国内在进购原材料加工生产过程中,人口的就业率比以往提高近20%左右。但也具有一定的弊端,过分依赖原材料的进口,对价格的上涨具有一定的浮动趋势,当材料的价格超过实际物品效益的价值。便会对国内经济效益产值产生一定的威胁,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内在因素。

  在内部经济因素增长形势下,出口贸易与其他经济形势进行比较分析,利用丰富的原材料以及低廉的劳动力造作具有实际的经济效益产值。这种形式的兴起促进了外企对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国内企业快速的进步。进口贸易的外在形式依靠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国内进行产品的实际加工,然后将产品向外进行销售,带动外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增长形势下也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出口贸易虽然是针对国外市场经济的拓展,但是容易引起产品过剩的现象,使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低于国外。并且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技术要求工艺较高,对残有次品的挑剔性较大,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经济价值,但在国外相比不具有相同的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以直线形式向上增长。其中包括纺织业、重工业、矿产资源以及其他新型能源,我国在每年出口粮食占全世界总粮食出口的20%,针对出口的国家主要是非洲、印度、朝鲜等一些中等国家。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并且我国也加大对农业补贴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全面实现三农政策。但是在出口贸易增长形势良好的一面,同时也存有一定的客观隐患,每年我国每年的一次性能源的出口总额占到总出口贸易的30%,但是根据其他国家出口贸易总额相比,一次性能源占有的比例不足10%,重视一次性能源的使用范围,但是国内一次能源的使用程度大大小于出口量,造成国内一次性能源的减少,其他非相关性的出口贸易也随之减少。根据近几年国内出口贸易总额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煤炭、钢铁、粮食产业出口贸易的总额远远超过其他贸易的出口量,表2―1为近几年我国出口贸易占有的总额比例关系,使得在经济形式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一些非产值的下降。在进口贸易方面主要采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做成生产加工场地,然后打向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但是进口贸易也对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带动意义,缩短与其他国家科技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国内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国内出口总产值比进口总产值的作用大。在函数数列变化曲线形式上采用多种对等关系,详细分析了经济增长变化趋势,对我国今后对外贸易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李钢.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与体制机制创新[J].国际贸易;2010年03期

  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是我们正面临着时代条件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现代科技、知识经济迅速发展。21世纪,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利用高、精、尖、新的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己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科技知识的空前快速传播、转化应用和生产,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是把整个世界而不是一个国家作为统一的市场,让有限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大化的利用。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逐步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障碍,其中包括发展中国家合理的保护主义。世贸组织是全球经济的国际组织。中国加入了世贸,也就是在经济上参加了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意味着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放在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技、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各国的流动和配置,给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各国经济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刻。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对于我们来说,我国的农业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朱绍基总理在访问印尼时对记者说:“我国入世了,我们最担心的是农业。”

  (三)十五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沿海经济与内地经济实现接轨,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会增强,在国际竞争中将会面临更多不利因素,保持经济的良好势头,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任务将会更加艰巨。

  纵观21世纪的当前形势,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这样才能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良好的势头,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农业经济结构单一,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产品品种不优,大路货多,缺乏名、优、特、稀、新品种,且深加工程度较低;

  随着农业的变化,新的经济体制建立。农民的自主权渐扩大,会计信息失真。比如:假数量、假利润、假成本、假数安等的事件时常发生。这样最终农民不是为了收入更多的利润。

  2、切实解决好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的根本性转变,农业部门要重点好如下几下问题: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结构、品种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产量虽然是上去了,但大多数是大路货,未能适应社会消费要求,农民增收困难,大大打击了农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统计,澳头镇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00元,2000年为3300元,增长率为3.18%。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发展是推进农业的坚强后盾。目前,我镇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过去靠手工耕作的模式,没有实现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益极低。今后,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科技开发应用和普及推广,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举办学习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等形式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不合理,是我镇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重点是要调整好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比例,实现农林副渔全面发展,在区域布局上,突出区域特色,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着力开发山地农业、沿海农业、外向型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作为对农业的扩展、农民经济的变化、体制的建立,这样经济管理工具的会计审核就是更应该加强会计工作,强化会计审核是市场经济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都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农业部门作为农业生产的主管部门,在农业生产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对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会计审核进行引导,是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农业部门必须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镇的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会计审核为标准,努力推动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会计审核再上新台阶。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和农产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产和企业的首创精神,让企业和农产在农业生产中唱主角,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会计审核只是提供建议,进行宏观引

  我镇农业部门以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会计审核进行引导时,应着重抓好几方面工作:

  科学制定整体规划。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对农业生产和小城镇建设所需使用的土地进行合理、全面科学地编制土地总体规划,科学布局、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澳头镇是一个沿海地区、缓坡山地较少,但是要搞好地开发,做好同地开发文章前景诱人。为此,农业部门把全镇山地规划,山地用于发展龙眼、荔枝等水果,建成优质水果基地;和地改造种植速生率产林。拟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海洋养殖业已占了农民收入的80%,所以我们这个乡镇也被称为“鱼米之乡”。

  为农产提供技术指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财富增长的根本源泉。进入21世纪后,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突飞猛进,为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新形势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农业部门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动摇,继续引导农产走科技兴农的道路,鼓励农产进行科技创新,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调整分工和布局,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通过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突出抓好农科技术的推广、传播工作,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成立科技协会、水果协会、蔬菜协会,通过举办培训班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农产提供高、新、尖的农科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在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时,路溪镇农业部门建立了以镇农技服务站为中心,村委服务组、自然村服务点协调工作的三级农村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宽了服务面,提高了服务质量,增强了农民通过科学兴农的意识。

  为农产提供信息服务。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农业生产要实现优化升级,农业部门必须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信息化,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扩大信息技术点抓好市场信息、自然资源信息、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和开发,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播体系,通过向农民及时传播各种信息,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据统计,今年我镇农业部门先后为农产提供了市场上玉米、茄子、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信息,引导农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现行农业税制,主要由对农民就其应税农业生产活动成果征收的农(牧)业税及农业特产税构成。

   三牛登陆

  我国现行农业税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地租”,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税收。按照现行农业税条例规定,不论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商品率如何、效益如何,只要农民使用土地,都必须将其农产品总量中的一部分缴纳给政府。因此,现行农业税就其本质来说是农民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缴纳的“租金”,它既不是针对农业生产净所得征收的所得税,也不是按商品流转额征收的商品税。

  现行农业税以常年产量为计税依据,不能根据农业生产的丰歉状况和农民负担能力进行自动调节。农业税原为实物税,1985年改为折征代金,但仍以常年产量为计税依据。这种计税方法,导致农业税对农业经济运行呈现逆向调节作用:当农业增产,农民收入增加时,农业税并不能相应增加,农民实际负担相对降低;而当农业减产,农民歉收时,农业税也不能相应减少,农民实际负担相对提高。在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逐年递减的情况下,农业税的逆向调节作用导致农民的实际负担相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增收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现行农业税以核定的常年产量为计税依据,且只在生产环节,而不是在商品流转环节征收,即不是对转化为商品的农产品征收,因而其计征基数中包括了农民的自食口粮,农民要为自食的口粮纳税。更为严重的是,农业税不允许扣除必要的农业生产成本,农民的生产耗费(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耗)得不到足额的补偿,影响了农民投入(包括资金和劳动力)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活动萎缩,阻碍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一些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效益差的贫困地区,甚至出现农业税收负担接近甚至于超过纯收入的现象。

  如果把对农业课税与对企业所得课税进行比较,问题就更加突出。现代企业所得税是就企业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生产经营收入扣除为取得这些收入而支出的成本、费用后的余额征收。同样道理,农民使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除了土地这一资本品外,还要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这些投入物实质上就是农民生产农产品的资本品投入,理应在征税时扣除。但是现行农业税却不允许作这种扣除,农民要为自己的资本投入承担较重的税收,这与“税不蚀本”的基本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税制,课税制度与经济发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国家通常不对农业单设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