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宇娱乐-招商! 三牛招商主管,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经济形势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2.68亿元,同比增长7.1%,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69元,同比增长13.5%。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一季度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但对照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9.8%(扣除物价因素)的形势和去年同期增长14%的水平,我们不能满足,更不能盲目乐观。特别是对照全年招商引资实到外资1亿美元、实到内资10亿人民币的目标要求相比,差距非常明显,需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加倍努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当前面临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原创:各地要认真分析形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在指导思想上要继续牢牢把握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以上的指导思想,当前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紧紧抓住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处理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今年以来,全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粮食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回升,粮食问题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高度重视,各级都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因此,抓紧抓好粮食生产既是当前围绕农业农村工作中心任务,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各地要努力通过落实政策、保护耕地、制止抛荒、改善条件、加强服务等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关系,继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粮食是我市主要传统产业,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大内容,提高粮食产业的经营化水平,涉及千家万户农户的利益,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发展粮食生产同提升农业产业化并不矛盾。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仍然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不断拓展农业外资的领域和空间,努力扩大农业招商引资成果。
三是处理好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收入、致富农民,除了发展农业本身之外,关键还在于加快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大转移。要继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大发展,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大力实施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努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不断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精神,落实好“五个不准”政策。当前,要立即停止在基本农田上进行植树造林、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等建筑物的行为。已经种植和建设的,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限期纠正。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严格按国务院《紧急通知》精神规定道路绿化用地。
做好土地承包关系的完善工作,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框架内抓好稳定、规范、维权、发展四个方面的重点。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流转、土地依法征用等各种程序和手续,搞活土地经营权,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土地效能的充分发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坚决制止全年性抛荒,努力减少季节性抛荒。特别要加大对征而不用而导致全年性抛荒现象的查处力度,对闲置一年的建设用地,收取闲置费;凡抛荒二年、没有开发使用的土地,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原创:坚决收回、妥善处理。对建设用地征而不用的情况,请市国土部门抓紧组织调查,并切实加强对查处工作的指导。对季节性抛荒现象,要在认真做好政策宣传的基础上,通过各有关部门的优质服务,鼓励农民扩大粮油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土地复种指数。请市农业局抓紧对季节性抛荒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切实重视水利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为增产增收打好基础,提供良好环境。
尽管几年来,我市水利防汛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防汛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洪涝多发的大气候没有变、外排不畅的大格局没有变、广大农村区域防洪设施薄弱的状况没有变。各地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牢固树立防汛防旱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承担起肩负的重要责任,认真抓好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在加强检查、消除隐患的基础上,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保证物资储备、队伍建设、险情预测、预案操作、工程调度等各项工作全面到位,确保今年防汛抗旱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加快发展畜禽生产,努力做大畜禽产业,是今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一是要认真落实好既定政策。目前,禽流感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地要在对前阶段各项扶持政策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逐项加于落实,促进家禽业尽快恢复健康发展。二是要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报告体系,认真落实各项动物疫病防治制度和措施,切实阻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严防畜禽疫病传播。特别要重视生猪w病的防治,切实做好有关工作。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加强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对兽药残留超标、使用违禁添加剂、饲料的畜产品坚决杜绝上市,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5亿元,可比价增长2.8%,其中农业总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3.6%;林业产值1亿元,同比增长1.3%;牧业产值19.2亿元,增长3.1%;渔业产值49.1亿元,增长1.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亿元,增长43.3%。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7亿元,90不变价增长2.8%。
1.夏粮生产呈“三增”的局面。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为121.19万亩,比去年增加了5.66万亩,增长4.9%;总产量为44.52万吨,比去年增加了2.73万吨,增长6.53%;亩产367.3公斤,比上年增加了5.5公斤,增长1.52%。今年夏粮生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去年秋播时动手早、力度大、质量高。去年9、10月份我市雨水充足,土壤墒情好。小麦主播期集中在10月1日—10月10日,全市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集中播种,适期播种小麦面积占90%以上。这是今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同时小麦价格上涨也对农民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气候条件总体对夏粮生长有利。去年秋播以来,全市气温明显表现为冬前气温略高,春后气温偏低的特征,对小麦的前期生长比较有利。特别今年5月份降水量较大且比较均匀,有利于小麦灌浆,确保了小麦单产和总产的稳定。三是小麦品种布局合理,优质麦成为主栽品种。去年秋播,我市结合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实施,加大了优质高产良种的引进及推广力度,提高了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而且新品种抗病性强,全市没有发现较严重的小麦病虫害。四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升,田间管理措施较为到位。尤其是针对小麦春后低温冻害、连阴雨湿害等不利天气条件,狠抓了灾后增施拔节孕穗肥及恢复肥、加强清沟理墒等田管措施。
2.畜牧业生产恢复增长。上半年,我市畜牧业生产发展良好,受畜禽产品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的影响,养殖效益非常可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殖积极性。全市肉类总产量达5.54万吨、奶类总产量11.71万吨、禽蛋总产量5.46万吨,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7.2%、6.2%和7.4%。主要畜禽存出栏也都不同程度的恢复增长:6月末,牛存栏8.34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6%。其中奶牛6.2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8.9%;猪存栏62.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5.7%。其中能繁殖的母猪7.6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9.5%;家禽存栏1176.36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0.3%。1—6月份,出栏肉猪54.9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7.1%;出栏牛1.47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9%;出栏羊7.03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2.8%;出栏家禽827.77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3.5%。
3.渔业生产增势强劲。今年以来,我市渔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大洋捕捞、名优养殖、精深加工、港口海运全线月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其中,海洋捕捞72.9万吨,与上年持平;海水养殖36.6万吨,同比增长3%;全市水产品总产值达到49.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可比价)。
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9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4%。增长的原因: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是农民增收的主导因素。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个体私营经济的繁荣,农民从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继续增加。1-6月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885元,同比增长11.3%,占人均现金收入的48%。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1217元,同比增长12.3%;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239元,同比增长17%。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平稳增长,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证。随着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增加。上半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730元,同比增长22.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92元,同比增长20%,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部分。第二产业收入136元,同比增长49.7%;第三产业收入402元,同比增长22.7%。三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上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87元,同比增长36.4%。四是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41元,同比增长49%。
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促使生活消费支出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消费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上半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1950元,同比增长22.8%;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人均571元,同比增长14.1%;衣着消费支出人均237元,同比增长10%;居住消费支出人均343元,同比增长了67.7%;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01元,同比增长21.5%;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211元,同比增长2%;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60元,同比增长55.5%。
今年,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市委、市政府继续贯彻国家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根据今年国家提高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标准,我市由去年的每亩29.5元提高到每亩49元。加上粮食直补每亩补贴15元,我市小麦平均每亩财政补贴资金达到64元,比上年增长44%,全市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共兑付8954.35万元,兑付种植小麦113.06万亩,兑付农户39.56万户,均占全部应兑付任务的100%。种粮农民户均增加收入226元,同比增长89.9%。另外还积极争取上级农机购置补贴扶持资金9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筹措200万元,共1100万元对购机农户进行补贴,补贴资金较上年增长59.4%。补贴资金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合并发放,高效运行,保证了资金发放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确保补贴兑付工作顺利实施。
综观上半年,我市农业生产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年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农资价格的高位运行,仍然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尽管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三补一免”等农村政策中得到了明显实惠,但受农资价格和农业生产服务性费用增加的影响,如化肥:碳氨上涨48%,尿素上涨15-18%,复合肥上涨50%;农药:杀虫剂上涨25-43%,杀菌剂上涨35-55%,除草剂上涨30-45%;农地膜上涨25-40%;柴油:自6月20日起,每吨提高1000元,最高零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8%。由此导致了机耕、机播、机收等费用的增加,收割一亩小麦由去年的30—40元涨到今年的80—100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三农”领域的扶持力度,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不断进步,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工具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短板”。经过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建立了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合作组织、政策性银行和各类村镇银行并存的金融体系。在这些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偏少、信贷资金外流、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以及农民贷款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等问题逐步显现。如何加快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杠杆作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金融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被引入我国,并成为经济学界研究体制转轨及转轨过程中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新制度经济学是应用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研究制度和制度变迁的产物(卢现祥,2004)。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具有较为显著的外部性效应,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无法达到均衡状态,合理的制度设计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因此,学者们开始将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引入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框架。邓晶和鲁靖(2005)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金融支持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弱化的根源是制度供给的不足,所以,政府应该在风险管理、利益补偿、机构职能定位等方面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杜彪(2007)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现象,指出政府的两个利益主体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有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主要是这两大利益主体博弈的产物,而农户作为利益相关者却不能参与其中,这种不完整的利益博弈机制必然导致金融制度安排的残缺。蔡四平等(2010)认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种长期的契约关系组合,农业的弱质产业特性需要有效率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有文献对我国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分析,以特定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研究仍为空白。本文拟以济南市辖内各县域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探寻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在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本以服务农村金融为立行初衷的农业银行已不甘愿在农村“摆地摊”,而是在利润导向下,试图进城“开超市”。1996年8月,农业银行与各地农村信用社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经营重心开始逐步转向城市。之后,农业银行逐步调整信贷政策,把县域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逐步上收,信贷支持县域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被削弱。
在此背景下,到2000年,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以下简称为“省农行”)提出业务转型要求,将“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重点客户”作为服务的主要目标,重点开发城市优良大客户、行业垄断性客户、城镇高收入群体客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公司客户等。为贯彻上级行政策方针,济南市各县域支行经营重心开始转移到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清收不良贷款等方面,针对县域和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进一步被弱化,同时农村地区经营网点覆盖率也逐年走低。2008年,农业银行济南市四家县域机构余额存贷比仅为20.32%,贷款市场占有率9.38%,低于存款市场占有率16个百分点,大量农村地区的存款上存或外流。2008年至2010年间,济南市辖区四县(市)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由301个增加到306个,而同期农业银行的网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到33个,乡镇网点覆盖率仅为36.17%,市场占有情况不容乐观。
在农业银行逐渐淡出县域和农村市场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开始呈现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局面。到2008年,农村信用社在济南市四个县域的乡镇网点覆盖率达100%,存贷款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4.12%和50.87%,成为服务县域和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力军。但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弱势农户不得不接受更高的金融产品价格。当年,济南地区农村信用社九成贷款利率上浮超过50%(见下图)。
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为提升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打破金融垄断局面,逐步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价格,国家和农业银行总行都认为,有必要对农业银行现有制度进行改革,推进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带来农村金融领域更为充分的竞争。
2008年3月,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山东等7个省份成为首批试点地区。8月,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人民银行等三部委联合出台了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逐步深化扩大试点范围。
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营业部(以下简称为“营业部”)开始了改革探索,然而在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过程中,三个棘手问题接踵而至:人的问题、钱的问题和网点的问题。
1. 人的问题。改革伊始,营业部就遇到了该问题。按照统一部署,营业部成立了三农金融分部,设立了农村产业金融部和农户金融部2个专职办事机构,在三农金融分部下设信贷、风险、人力、资金、考核等5个中后台管理中心。同时,将四个县域支行作为三农金融分部的基本经营单元,整体纳入三农金融事业分部管理,加挂了“中国农业银行××县三农事业部”的牌子,并将县域支行原有的“五部一室”精简为“五部”,并将精简后的富余人员充实到前台部门和营业网点,客户经理数量因此增长近八成。然而,这一做法的直接结果是,将大量员工从管理岗位转移至经营岗位,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县域支行领导班子和业务骨干对此次改革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员工有抵触情绪,改革初期部分县行的改革推进明显缓慢。
针对上述问题,农业银行召集相关部门进行了讨论研究。农业银行对县域支行绩效分配进行了改革,增加前台和网点员工的绩效工资,适当降低后台人员绩效工资,平衡网点员工心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部分业务强化薪酬激励,特别是针对“农户小额贷款”,省农行给予穿透式计价,计价工资直接到员工个人,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人员晋升方面,从事“三农”一线的员工优先考虑培训、提拔。
2. 钱的问题。人的问题解决后,钱的问题又出现了。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之后,县域机构信贷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信贷审批权限逐步下沉至县域和农村地区,考核也由原来的吸取存款转变为存贷款并重。由此带来了信贷授权、授信、担保和客户准入等相关信贷业务工作量的增加,农户贷款快速增长,贷款管理问题日渐突出。由于农户贷款客户数量多、额度小、居住分散,而客户经理人员数量不足,一个客户经理管理数百户甚至更多贷款户。在贷款集中到期时,有时难以做到及时催收,不良贷款有增加的趋势。
发现了相关问题后,该行从内外部两方面着手,化解业务结构调整带来的困境。对于内部,提出了以下要求:端正经营思想,正确处理服务“三农”与商业运作的关系,致力于增强发展农户贷款业务的内生动力,努力推动业务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速度、规模、质量的有机统一,走科学发展、集约经营的路子。坚持业务发展与合规管理、风险管理的有机统一,对省农行电话外呼系统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核查,及时风险预警、强化贷后管理。通过采取责任人专职清收、联合村委清收等措施,到2011年半年末不良贷款出现明显下降。同时农业银行寻求合作解决方案,在农贷业务上初步建立了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共担风险。据统计,2010年底保险公司赔付金额364万元。
3. 网点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单一网点提供金融服务的物理半径较大,交易后的监督执行合约的费用相对较高。而且由于农业生产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等特点,单位信贷产品的交易成本比城市地区高120%以上。如何解决农户金融服务需求大与网点偏少的矛盾成为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创新服务“三农”的模式成为三农事业部改革的重点内容,农业银行推出了“惠农卡+三农金融服务站”、“自助终端+农户”和“转账电话、网上银行+个体业户”等三种模式,化解网点不足的劣势。
一是“惠农卡+三农金融服务站”模式。金穗惠农卡除具有一般借记卡功能外,还向持卡人提供农户小额贷款载体、财政补贴等特色服务功能,并提供一定的金融服务收费减免优惠;三农金融服务站直接设进行政村,有专职经理定期或不定期进站服务。农户无需进入网点即可办理信贷业务。二是“自助终端+农户”模式。在没有银行网点的村庄布放自助终端,开展小额现金存取款、转账、自助缴费等业务,为农民提供了“家门口式”服务,成为“有人值守的24小时自助银行”。三是“转账电话、网上银行+个体业户”模式。农村地区的个体业户汇入汇出资金频繁,通过转账电话和网上银行的操作方式,转账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效率大为提高。农业银行依托其服务网络和产品优势,以惠农卡为载体,以电子银行为平台,大力开展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截止到2010年末,济南市辖内四个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转账电线%。
在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推动下,农业银行“三农”业务快速发展,支农能力显著提升。截止到2010年末,济南市四个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存款规模103.8亿元,增幅15.98%;贷款规模37.09亿元,增幅61.33%,其中,涉农贷款规模24.3亿元,增幅43.53%。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农业银行县域支行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服务三农”与“商业运作”的双重目标。2010年济南市辖内四个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实现拨备后利润13463万元,同比增长58.61%。此次改革中,三农金融事业部先后推出了惠农卡、小额农户贷款、农户新居住房贷款、农村养老保险业务、农民发放福利补贴业务、新农合和新农保等十几种惠农金融产品,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多样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改善了服务“三农”的金融生态环境。此外,农村金融垄断格局被逐渐打破,农村地区偏高的金融产品价格开始松动,贷款利率平均下降30%以上。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是在外部力量推动下启动的。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从总体上说,制度是稳定的,表现为均衡状态,但这一状态并不意味着个体对现存的制度都满意,保持现状只是由于变革所支付的成本并不与收益相对称。在进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决定了低下的制度变迁收益;与此同时,尽管农村金融服务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但现行制度却没有应有的补偿机制,制度收益不足以补偿其成本的支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缺乏推动力。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要想使农业银行将经营重新转回到农村金融市场,必须加以足够的利益驱动。2007年初,国务院为农业银行确定了“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十六字方针,明确了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2010年5月,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部委明确了三农金融事业部政策优惠内容。对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县域支行的涉农贷款,参照享有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同等的财税政策;对试点的县域支行,比照农村信用社收费政策,免收业务监管费和机构监管费;对试点的县域支行,实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12月31日印发了《关于中国农业银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116号)。自2010年10月1日到2011年9月30日,县域支行的涉农贷款利息收入按3%征收营业税。以济南市为例,2010年共免征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196.49万元,免征所得税金额107万元,监管费减免10.02万元。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外部性得到补偿,服务“三农”的积极性逐渐提升,三农事业部改革的补偿性激励因素具备了。
一旦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由外部性、规模经济、风险和交易费用等引起收入的增加不能实现时,一种新制度的创新也可能应运而生,并使这些潜在的收入增加成为可能。贷款利息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如果贷款利率能够有所提高,收益也会有明显增加。从2004年10月份起,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贷款利率不再设定上限。商业银行贷款和政策性银行按商业化管理的贷款,其利率不再实行上限管理。这意味着农业银行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和信贷需求方的风险情况,灵活调整利率价格,以覆盖金融风险。制度变迁的预期收入超过预期成本,改革的制度性激励因素具备了。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底,济南市三农事业部贷款利率平均上浮30%—40%,虽然大大低于农村信用社的利率水平,但收益水平仍明显提高,存贷利差由2009的4.14%增长到2010的5.17%,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贷款风险造成的损失。利率定价权的放开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层行的利益,使其对开展涉农业务产生内在的动力,强化了商业运作机制。
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作为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讲求的是风险和效益的统一。外部政策的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还要依靠微观的实施策略,如何保持既定成本条件下的风险可控性,是三农事业部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交易成本可理解为达成和实现交易而发生的费用,它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的耗费,存在于交易关系的各个方面,既不可避免,又是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一种浪费。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交易费用是制度变迁的核心,而交易方式和制度变化也会影响交易费用。
三农事业部改革过程中,如何降低农业银行与农户间的交易费用成为关键。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解释,制度的选择及变迁都取决于交易费用的比较。由于农业银行与农户间的交易十分频繁,降低成本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实现交易的标准化。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原来农业银行在县域和农村地区的本地化水平较低,在提供信贷资金时需要花费更多的信息搜寻费用。改革后,营业部将地方政府确定的342个农村信用村作为小额信贷投放的重点。通过银政合作,由政府部门牵头和村委会协助,与诚信评议小组联合对村民进行信用评定,按照不同信用级别确定授信额度发放惠农卡。农户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保证、抵押、质押、农户联保等多种方式申请贷款。这样,农业银行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村民信用评定的偏差,避免了单家单户的调查和审批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意味着社会效率的提高,由此产生更大的社会福利,银行及农户同时享受到了交易成本降低带来的福利增进。
交易费用的各项内容和大小各异,各种组织和契约的出现和变化都可以视为在交易费用约束下的选择结果。制度设计的基本目标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农业生产的时节性很强,资金需求具有短、急、小的特点,为获得竞争优势,在农业银行乡镇网点覆盖率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制度选择上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支付手段减少农户在办理业务时承担的额外交通费用和时间成本。通过发放惠农卡,农民可以随时在金融服务站通过自助设备完成存取款、贷款、转账等业务,或通过POS机和转账电话等工具足不出户就完成资金的流转。据统计,到2010年底通过惠农卡得到贷款的农户数2.3万户。同时,对暂时不能实现网点覆盖的乡镇,通过派驻三农服务流动车辆缩短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服务半径,促进了小额农户贷款的发展,贷款余额达7.13亿元,是2009年的1.6倍。
通过此次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县域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经营决策权进一步增加,各类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也明显降低。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出,使得农村地区居民对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得到改善。改革对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也具有极强的外部效应,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三农”金融市场的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需求过剩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服务“三农”的外部性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改革初显成效,得益于国家财税、金融宏观政策的支持与倾斜,得益于其自身信贷流程改革,以及推进现代化支付等因素。
要继续推动改革,实现彻底的制度变迁,我们认为,要继续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制度设计,以三农为着力点,扩大受惠面。建立与地方政府组织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益机制,促使地方政府组织配合农业银行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管理。要坚持交易标准化的原则,将先进技术与信息透明化结合,进一步降低农业银行和农民间的交易费用,实现风险和效益的平衡。通过商业化的运作,实现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要明晰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定位;进一步细分县域和农村金融市场,开展差异化经营。政府部门应注重各种政策的搭配协调,继续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商业化保险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加强与三农事业部改革的对接,强化风险分散机制,促进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
[1]邓晶,鲁靖.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农业金融支持的弱化[J].金融与经济,2005,(6).
关键词:乡镇经济;农业经济;经济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证人均生活所需及经济建设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全国农业生产力中,又以乡镇农业生产力为主导。因此,如何加强农业生产力,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家农业部门及乡镇农业部门所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其逐渐呈现出以下三点优势:
乡镇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其农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一,就硬件方面来说,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备支持及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各乡镇大力兴修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备,在某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抗干旱及抗汛能力。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大力改善乡镇人均的用水安全度,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兴办各类娱乐活动,从而使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其二,就软件方面而言,随着国内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均接受并懂得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为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新产品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和号召下,乡镇对农业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整顿及治理,从而为吸引外资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随着乡镇人均对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化,使其整个经济建设思路不断朝着更好的方面优化发展着,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农业产品正由传统的普通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特色精品的方面优化,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精品农作物生产种类代替了部分普遍的农业种类,使之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虾提高。其二,随着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深化,尤其是果业生产率及农业再造工程等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可利用率。其三,农业经济的经营方式也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单一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形势发展,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业经济发展正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着,尤其是近年来,非农产业的发展有逐步取代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并快速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许多乡镇劳动力进入乡镇农业企业务工,使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以优化。最后,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目前乡镇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软、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乡镇农业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十分快,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但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都以快速的建设模式发展着,但少部分偏远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发展模式,甚至有些乡镇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乡镇地区的人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小富则安的阶段,对农业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进取心。同时,部分乡镇人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从而使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地区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人员仍将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产及现有土地的开发中,对以自然条件创造旅游业、餐饮业等完全忽视,大大浪费了诸多资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理念接受能力较差,因此严重地制约着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人员的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对部分乡镇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在乡镇农业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并且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下问题。据该项调查表明,被调查乡镇区域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农业生产人员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学文化的人员却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随着乡镇形势的发展,大多数拥有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乡镇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乡镇农业生产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诸多结构体系因素下,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乡镇农业生产设施不健全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及机械化产业十分落后,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相对缓慢,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处初期阶段。另外,一些乡镇地区在农业产品经营时仍采用传统的直接销售原产品的经营模式,而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相对来说在经营中处于劣势地位,使之乡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中仍延用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没有兴修水利设施,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促进全国性经济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速度。
针对于某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的地区,首先要转变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员的观念。打破农业生产人员经济靠政府的观念,积极引导其利用农产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资,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提高其经济发展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人员要充分利用地区性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农业发展的注意力由农作物的种植及现有土地的开发利用转移到开发自然资源上去,扩大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在乡镇地区实行扫盲行动。另外,要在现有的农业生产人员中培养出多名优秀且具较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人员,并由这些技术人员带动全体乡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及经营,从而实现乡镇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对于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及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在农产品销售前,要进行再次的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可知,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国性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要加强乡镇水利资源的建设,同时要加大先进机械生产设备的购置力度。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农业生产人员接受新技能、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及水平。
为了使部门工作和事务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系统规范,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2003年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管理、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
在完成农情信息统计和农业生产有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组织进行了2008年农业局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2008年泰兴市农业局重点工作》,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开展了上半年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形成了专门的调研报告《上半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泰州农委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要求,组织开展了我市观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设想,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泰兴市观光农业情况调查》进行了报送。根据省发改委编制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完成了泰兴市“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有关情况汇总形成《“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为了确保全面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根据局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和进一步明确,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及时将系统上半年农业招商引资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市招商引资办公室,按照市政府招商引资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做好了“古银杏森林公园建设”和“马甸养殖场出让、出租项目”对外推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