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关于皇马_首页-皇马注册-Home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10-11 1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专业人员匮乏成为制约畜牧兽医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畜牧兽医行业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畜牧兽医行业,尤其是基层一线工作者。在这种潜意识的作用下,畜牧兽医行业得不到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足够投入,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

  1.2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畜牧业年产值已达到1.2万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达1.3亿,带动相关产业的6000亿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35%,畜牧业纯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0%左右。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作支撑,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兴牧战略。动物科技人员是将本行业科研的智慧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转化者,有助于高层次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的衔接,因此,要建设畜牧大产业,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建设这一关键,健全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以便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2.1确立合理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人才培养规格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及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2建立并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同时将校园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该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为核心的“全员育人”职业素质教育新体系。

  2.3要将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创新、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获取职业技能,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能力,为适应职业变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2.4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实践中。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等项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毕业生进村入户,深入畜禽养殖场所为农民朋友开展畜禽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普及推广新型养殖技术等,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增长才干,不断提升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质量。

  3.1加强业务学习。畜牧兽医毕业生的工作和任务主要是为“三农”服务。熟悉和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服务“三农”是时代赋予的要求,所以应重点围绕畜牧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畜牧业现代技术推广等课题开展专项业务教育和培训,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业务素质、打牢服务“三农”的基础。

  3.2强化岗位锻炼。围绕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鼓励学生立足岗位成才,加强岗位锻炼。引导学生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竭其力,杜绝和解决“知不抵位,识不符职”的问题。

  3.3提高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的质量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职院校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3.4在学生的管理中融入素质教育。通过组织学生的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能力。同时加大校园公德和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通过思想情操的熏陶,杜绝一切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把毕业生培养成为智力健全、身体健康、不怕吃苦、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以便适应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灵魂来抓,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到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中去,重视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采用多种形式,使素质教育贯穿学习生活的始终并卓有成效。

  [1]陆秀英.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初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4(3).

  目前高职院校实习过程中存在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不高、频繁更换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流动性较差、“边学边卖”式实习、实习单位或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弄虚作假”式实习等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强化实习动员工作,提高实习学生的主动性;严格筛查实习企业,提高实习基地实习条件;加强校企合作沟通桥梁;严格实习制度,强化实习效果评价机制;提高家长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创新实习管理模式等做法,为提高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的效果提供了保障。

  作为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广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其中实习就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同实训项目技能通过实习进一步得到验证,也是专业技能系统性的熟练与总结,同时更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第一步。要做好这项关系学生切身利益和国家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的重要工作,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问题,以期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措施。本研究团队人员主要从事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和学生实习指导管理工作,通过本研究团队近两年对学生实习工作的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的情况总结出了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破解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习的困境。作为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以学习掌握常见畜禽动物生产专业技能为主,并能对主要畜禽动物常见疾病进行防治,实习单位主要为规模不同的动物养殖企业,如猪场、鸡场、羊场、牛场等。近几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养殖场不断兴起,急需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招聘会上成为抢手对象,学生顶岗实习寻找单位不再成为难题,但在实习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20142015年本研究团队连续两年通过对河南省20家养殖企业每批为期6个月的实习学生情况进行了定期现场跟踪走访调查,调查的养殖场主要为规模化的猪场、牛场、羊场和鸡场,调查的实习对象全部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习的学生来自全省不同高职院校。调查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养殖场的规模大小、技术力量的配备和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二是实习学生坚守实习岗位情况,学校参与学生实习指导管理情况;三是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指导、管理情况。针对上述调查,现将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如下。

  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发现,有50%左右实习学生能够坚守实习岗位,对实习环节做到有始有终,但是通过了解发现其中有40%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对选择实习企业不重视,实习的项目岗位不明确,往往在实习的过程中主动性不强,虽然服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安排,但实习的内容仅限于岗位本身简单的技能操作,不能掌握除岗位本身以外的更多技能项目,比如在猪场肥育岗位,只掌握了卫生、消毒、饲喂等简单技能,但“吃、睡、拉”三点定位调教、体重大小不同的猪饲喂量的调整等技能没有掌握;在配种岗位上,只掌握了母猪鉴定、人工输精的技能,但对异常的母猪如何进行技术处理,人工采精、的检查处理等技能没有掌握;在羊场产房岗位,只掌握了人工接产的技能,但对于难产的技术处理、产后假死羔羊的急救等技能没有掌握;在兽医诊治岗位上,只掌握了不同药物注射途径的操作方法,对于药物的配伍使用、合理更换方法没有掌握等等。产生上述方面的原因在于有的学生是对本专业兴趣性不强,选择专业完全由父母决定,对专业的基本认识不是非常明确,有的是对实习环节比较迷茫,事先没有计划性的周密安排,在校内课堂学习上思想不集中,专业素养不牢固,对专业内某个领域整体生产环节不熟悉,需要掌握的技术难点不清楚,甚至不善于思考问题。

  在上述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50%的学生在实习中频繁更换实习单位,虽然有学校、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本身的实习协议约束,但实习学生总能以各种理由中断原有实习单位,不断更换实习企业,甚至于放弃实习,导致实习单位工作岗位无法正常运转。产生上述方面的原因通过调查总结为一是实习单位基础设施不完备,实习工作量较大,缺乏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与实习单位沟通不畅;二是企业对实习学生关心不够,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三是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喜欢与其它实习单位同学之间在薪酬方面攀比,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在上述的调查中发现,一小部分学生在长达将近半年的实习过程中局限在某一、两个实习岗位上实习,对所在实习岗位的专业技能掌握的非常熟练,但对其它岗位的实习却无法触及,无法完全学习和掌握某一领域生产的全部技能,如只在猪场产房实习,无法掌握保育、配种、妊娠等岗位的专业技能,从而无法完全系统地掌握某一生产领域专业技能。对于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调查总结原因得知,上述实习学生基本上都是在省级直属种畜场内实习,由于规模较大,生产设备设施比较齐全,管理比较规范,岗位设置比较严格,岗位流动性往往受到限制,如某一实习学生在将近半年的实习中一直在智能电子控制饲喂岗位上实习,最终影响专业系统性技能掌握。

  在上述调查的养殖场中,其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占到30%左右,由于小型规模养殖场,基础生产设施、设备以及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往往缺乏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对于实习的学生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多数只能通过自身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训技能进行演练操作,虽然有较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生产岗位,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掌握不同专业技能的时间相对较长,也最终影响实习的效果。

  学生实习对口率较低,只能达到对口专业的60%[1]。在本次调查中,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中所从事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的确较多,本次调查结果与上述调查数据基本一致。专业教研室对学生实习岗位的安排是按照一人一岗进行实习。但实习岗位最终的安排确定由实习企业根据岗位空缺情况、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进行实习安排。大多数实习学生本来实习安排的是从事动物生产实习岗位,但是却长期从事动物诊治和动物防疫实习岗位,有些养殖场还存在实习的部分女生,由于心理胆怯与动物接触或者怕脏怕累,实习单位不得已将其安排在办公室或服务部门,虽实习单位对口,但最终的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相符。此外一部分学生不服从学校的实习安排,通过亲属或朋友随便找一个企业实习,也可能会造成实习单位或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2-3]。

  通过本次调查同样发现,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心理,部分家长对孩子实习弄虚做假,通过关系随便找个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在考核鉴定表上盖章,私自填写顶岗实习手册及评语,学生相当于在家放假休息。这种实习方式,不仅没有达到学校顶岗实习培育专业实践技能的目的,而且给学校的实习管理带来较大难度,更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倒退,甚至错过了融入社会、锻炼才能的机会。

  学生在实习之前要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学生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原因在于实习动员大会基本上是多系别、多专业学生在一起召开,学院所面对的实习学生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专业不同或专业方向不同,加上会场秩序难以维持,召开会议效果较差,难以达到会议初衷。实习动员工作应在学生实习前的12个月内通过专业教师在课堂授课中逐渐灌输,使学生有一个接受适应的过程,当然实习动员会议这种形式是必要的,但可以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单位召开,并请具有长期专业实习、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习动员。

  在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实习招聘需求紧缺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及相关院系更要严格把关实习招聘企业,严格审查招聘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件,并留取上述资质证件复印件做备案登记工作,杜绝不正规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招聘工作。对信誉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基础条件过差、规模过小、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实习招聘企业应有针对性的取舍,主动邀请推荐信誉度高、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过硬的正规企业参加学生实习招聘会,不断提高充当学生实习基地的实习条件,提高实习的技能水平。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前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签订实习协议,但作为校方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定期巡查实习学生所在企业的制度,主动与实习企业加强交流和沟通,进行更深层次合作,尤其与实习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计划等方面进行共同论证和探讨,确定合理的顶岗实习模式。同时,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成为学生与企业中间的桥梁纽带,学校要经常性地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及时获悉学生想法和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企业,把企业的想法也适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双方交流,避免双方有误解,并要求企业在各个方面把顶岗实习学生当成自己的员工看待,多给予支持和关怀[4]。提高和调动专业教师参与顶岗实习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指导教师带着科研课题下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经济激励措施,进一步提升顶岗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

  学校在已有的实习管理机制下,进一步完善实习机制,出台具体相应措施、方法,建立并严格执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对于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必须经过学校实地考察,经鉴定符合实习要求,和学校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方可安排到相应岗位实习,同样学生要遵守实习制度。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实习检查机制,加强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干预和管理,通过实习过程的检查,校内指导教师到企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并考核其实习岗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将实习检查结果评价融入到过程考核当中,要求学生定期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将汇报情况也计入实成绩,并最终作为毕业成绩的重要部分。对于在实习中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学校要及时与其沟通,多给予鼓励和关心,树立健康向上的实习心态,培养爱岗敬业和遵章守信的思想意识,保证实习顺利进行[5]。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也是影响学生实习环节正常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提高家长对学生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但有助于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6]。在学生实习前的数月,学校可以通过编印实习告家长书,其中内容包含顶岗实习的目标、计划、流程、管理要求、指导教师联系方式等,将具体信息详细向家长告知,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家长反馈的意见和想法及时沟通,寻求共同点,消除争议。同时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生实习监督,避免和杜绝学生擅自中断实习以及借口顶岗实习在家休假等现象的发生。

  现有的实习管理模式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实习学生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必须立足现有客观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新的实习管理模式,尽量预防和解决现有实习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者:韩战强 朱金凤 伟 刘长春 银岭 颜娜 赵文斌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1]段小斌.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5):159-160.

  [2]王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2-13.

  [3]张浩.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及改革探讨[J].教育观察,2014,3(25):85-87.

  [4]加春生,毛泽明,周淑芹,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3,(3):150-152.

  《猪病防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融猪生产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致力于解决养猪生产和猪病防治过程中提高养猪技术,预防猪病发生及防控猪病的难题,与养猪业的发展、猪肉食品安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紧密相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是中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利用我校建立示范校的契机,畜牧兽医专业对《猪病防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从现代养猪业需要入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为主线,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适应现代养猪业和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研讨、设计并实践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只有对工作过程实施系统化设计,才能在满足社会或职业的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进而实现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1、以职业教育为出发点,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以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前提,少而精,压缩猪病防治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将一部分课堂理论教学放在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

  2、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基础。注重课程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使课程内容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3、突出优势,有所侧重针对性强。分析畜牧兽医高职学生的优势,典型专业技术岗位的特点,对准市场压力拓展就业,对准市场需求办专业,对准猪病防治岗位设课程,对准职业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把侧重点放在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校企合作,按市场需求设计。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依据企业需要什么知识,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去设计课程。与企业联手,做到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谋发展,企业给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学校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5、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采用引导式教学,通过大量的课程讨论、分组协作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开展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市场分析、就业分析、职业资格培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教学内容针对养猪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猪生产岗位猪病防治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第二,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脱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避免平辅直叙的冗长讲授,增强教学趣味性,将课堂教学融入实践教学。第三,针对畜牧兽医中职的特点,加强防治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做到实践技能操作娴熟。第四,针对猪生产过程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点,课程教学围绕猪这一活体动物进行,首先让它存活下来,不要发病死亡,在此基础上再探讨猪的生长与效益问题。第五,针对养猪行业脏、累、臭的特点,注重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爱岗敬业精神。

  1、设计方案模式。在《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时,根据前期行业、企业调研,基于对养猪职业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在课程开发设计过程中,广开思路形成课程开发设计方案。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生产环节设置学习情境根据猪场生产与管理各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与项目搭建课程结构,以场、种、养、管、防、治工作项目和实际生产工作环节发生顺序设计学习情境,按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结合现代养猪生产与猪病防治的临床实践,吸收先进成熟养猪技术与成果,优化重组设计课程内容。

  2、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比例合理。例如,总学时126学时,理论教学52学时。多媒体教室上课,有实物和标本,边讲边展示;实验室上理论课,先讲后做;养殖示范场上理论课,边做边讲,实训场(种猪场)上理论课,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汇总共性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再讲。实训教学安排40学时,兽医站实习教学30学时,通过兽医站门诊病例治疗的实习,弥补一些见不到的病例。肉联厂实习教学30学时,在肉联厂屠宰加工过程中,学习对猪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检疫和相应的无害化处理。顶岗实习教学34学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实际生产中每一个岗位中,常见和多发的动物疫病,如何处理这些疫病。

  学校与玉林春茂集团等公司校企合作,他们公司的猪场是按照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建起来的高要求、高标准的种猪场,猪场设施齐全,场技术力量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为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开展养猪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另外,在养猪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养猪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综合应用在学校所学知识指导实习,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想法。通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学习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综合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提炼精华,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1、校企合作带动实践学习。2013年我校分别到广西养殖龙头企业广西巨东公司、广西春茂公司、广西扬翔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揭牌仪式。这些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实战演练,不但使自己得到锻练和提高,而且给企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顶岗实习的学生,熟练后能独当一面,成为企业的一名临时放心的员工,学生也还能得到一份报酬。

  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高职来说不高,所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易掌握。针对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尽量关注养猪业最新动向和最新实例,如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新疫情,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核检查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和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改进考评考核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计时依照突出能力、注重操作、讲究实用、培养创新的原则,坚持知识与能力、人格并重,大力推行多元化考核办法,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校内理论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以此全面考核学生的生产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工学结合的实现,促进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

  城固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腹地,北依秦岭,南靠巴山,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养猪环境条件和传统习俗,是国家生猪生产和调出大县。在国家推广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过程中,城固县规模养猪场大部分都能积极参与,严格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简称“六化”)要求进行创建,现已建成3个部级、2个省级和6个市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推进了全县生猪标准化养殖的发展。通过政府、业务部门和规模养猪场的共同努力,虽然标准化养猪场创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该文通过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分别负责领导和指导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在工作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化示范创建“六化”要求,积极宣传报道畜禽标准化创建的典型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使标准化创建意义深入人心,广大规模养殖户积极主动申报创建[1]。

  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在推动畜禽标准化创建中的重要作用,在行政引导和技术支持方面加大对申报创建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管理制度和养殖档案等。通过示范带动,使得全县5个规模场通过了部、省级标准化创建验收,6个场通过了市级标准化创建验收。

  目前,规模养殖场最缺乏的是畜牧兽医管理和技术人才,城固县根据创建申报场的实际困难,从县镇兽医站选派高、中级畜牧兽医师驻场包联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其改进基础设施,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措施,解决技术难题等[2]。

  县局、县站在日常工作检查指导中重视标准化创建,把省级标准化创建指标纳入对规模场的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于申报创建场,每次检查都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在上级验收通知下达后,县局组严格按照相应级别标准化规模场验收指标进行初步验收,凡是4项硬件指标不达标或综合评分不到88分的场,不予推荐,从而大大提高了创建通过率。

  标准化创建是按照有利于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需要,对养殖环境、设施、设备、粪污处理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资金投入较大,影响其生产流动资金和扩大生产规模。因此,部分养殖场只顾眼前利益,进行简约化生产,不愿申报标准化创建。

  种畜禽是畜牧业生产的源头,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规模养猪场良种化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纯种种猪和优良二元母猪仍然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有的场跨省、市引进种猪或二元母猪,事前不报检、事后不补检,引种手续和种猪系谱档案不全,严重影响后代选育,导致良种猪的优良性能无法充分发挥。

  城固县养猪业历史悠久,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起步较早企业的基础设施已经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

  2.3.1 选址不科学,布局不合理。随着农村和城镇的不断扩大,原先相对远离村庄、交通要道的养殖场,现已被居民区包围;场内生产区与生活区、各栋圈舍间距太近或无隔离带,净道污道有混用现象等。

  2.3.2 防疫条件不健全。规模养殖场大部分建有消毒池、更衣(消毒)室、兽医室等防疫基础设施,但大部分消毒池建设不规范,宽度、深度、长度达不到要求,有的更衣室紫外灯不能正常使用,兽医室生物制品及兽药储存、使用不规范,厂区入口、生产区入口无防疫标识等。

  2.3.3 猪舍设施差。发展较早的养殖场大部分设备陈旧,圈舍缺乏通风换气、保温、防暑、除湿等设备设施,致使圈舍内空气浑浊、冬冷夏热;大部分养殖场仍采用直冲式清粪方式,未采用干湿分离等生产工艺。

  2.3.4 无害化处理方式简单。目前,城固县大型规模场都建设了沼气池和化尸窖等,都能规范化处理粪污和病死畜,但中小规模场缺乏硬件设施,多采用尸体深埋或焚烧、粪便堆积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措施,不能完全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治污目标。

  据调查,城固县养殖企业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比例不到5%,大部分场都有管理制度、技术规程等,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监督和具体实施,导致许多规范性技术措施难以落实,生产效益不高,档案填写不规范等。

  在目前传统养猪数量仍占较大比例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要加大标准化养猪技术的宣传力度,对主动申报开展标准化创建的企业给予政策和技术支持,以提高标准化养殖普及率。

  各级畜牧兽医执法机构要加大对规模场的监管力度,促使其按照标准化创建“六化”要求规范生产,对于多次检查不达标场,依法取消政策性补助,促进其科学养殖[3-4]。

  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规划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规划区,对于新建或扩建养殖场,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为养殖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提升政策指导和技术服务能力;各规模场也要充分认识人才对于养殖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要不惜重金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以提高生产经营效能[5]。

  [1] 2014年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J].农村实用技术,2014(4):7-8.

  [2] 晓楠.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启动会在大连召开[J].中国牧业通讯,2010(10):1-2.

  [3] 江苏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J].农家致富,2013(10):49.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精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畜牧兽医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发挥学会在引导学科发展研究中应有的作用,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组织一批畜牧兽医专家、教授,在调查、文献研究和探讨基础上,撰写出《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兽医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遗传育种、健康养殖、规模化生产、疫病免疫、诊断、检测、疫情控制与扑灭、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产、动物药品开发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我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将更加关注,畜牧兽医学科对我省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畜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畜牧兽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活、健康以及经济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畜牧兽医既是古老的学科,起源于人类开始驯化野生动物并将其转变为家畜家禽时期;又是现代的学科,拥有完整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特征的科学体系,也是人类在饲养畜禽并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

  畜牧兽医学科是综合性应用科学,由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组成。畜牧兽医科学主要包括各种畜禽及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学、饲料营养学、繁殖学、饲养管理学、草地与饲料生产学、环境卫生学、畜产品加工学、中兽医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动物疫病诊断学、动物疫病放射学、动物疫病内科学、动物疫病外科学、动物产科学等学科内容。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畜牧、兽医科学科的研究已扩展和延伸到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科学、食品加工学、畜牧兽医法学、公共管理学、动物卫生经济学等领域。

  随着人类对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畜产品在人类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畜牧兽医学科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共卫生发挥了巨大的保障作用,为生命科学研究担供了宽阔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畜牧兽医科学对我省畜牧业生产、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公共卫生、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社会和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涉及的主要部门有:福建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市、县(市、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省、市、县(市、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省、市、县(市、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市、县(市、区)畜牧兽医教学、科研部门等。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采取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涵盖了对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农业(畜牧兽医)推广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在多年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培养本科生的基础上,1986年建立了兽医内科学硕士点并开始招收兽医学研究生,1990年建立了动物生产学硕士点开始招收畜牧学研究生。目前拥有草业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1个,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草业科学、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兽医硕士和农业推广(养殖)硕士专业学位点 2 个。2001―2006年,已培养学士790名、硕士98名。同时,“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与“临床兽医学”为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创办于1985年,设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4个本科专业,是培养福建省畜牧兽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中专生185名,目前在校生700多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预防兽医学获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主要培养大专层次、中专层次的畜牧兽医实用人才,所开设畜牧兽医专业获得“省级精品专业”,2003年以来已培养畜牧兽医大专生320名、中专生1500多名。龙岩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等农业学校均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已培养畜牧兽医中专生3700多名。此外,我省职业高中学校畜牧兽医班从1983年开始兴办以来,共招生6800多人,毕业6000多人。

  省、市、县(市、区)农业(畜牧兽医)部门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每年都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有关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畜禽标准化生产、动物疫情监测、防控技术、动物检疫、信息管理等专题的研讨和培训,仅1991年以来,省里组织培训就达70多次,培训人员上万人次,从而提高全省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科技服务技能与科技创新能力。此外,各地农函大利用教学培训资源,对全省畜禽生产第一线人员开展了短期培训,共培训4万多人。

  我省历来十分重视畜牧、兽医科学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目前,“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研究所” 已在石狮建成并通过农业部验收; 由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建设的“福建省康牧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已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已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和农业部资格审查、“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畜禽分子遗传育种工程”也通过省级验收;设在福建农林大学的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动物药物工程实验室”已经立项建设;设在龙岩学院的“预防兽医学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已经立项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十分重视畜牧兽医机构与队伍建设,历经几次改革和调整,机构不断完善,队伍不断扩大。目前,省级成立畜牧兽医局,设畜牧兽医综合处、兽医处、畜牧处、饲料兽药处,拥有行政编制25人;事业单位有: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共有全额事业编制94人。市、县两级人民政府都设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同时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畜牧等事业机构,共有939人员编制,实际人员1066人(含自收自支);全省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2483名,实有人员1418人,由于几次改革将乡镇畜牧兽医站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影响到机构与队伍的稳定,目前正在理顺;为了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实施,我省从2004年起,开始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目前全省共15043名,国家和各级政府给予适当津贴补助。此外,全省还拥有畜牧兽医教学、科研人员3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相适应的畜牧兽医的行政事业、教学、科研机构与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逐步加大了对畜牧兽医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对动物防疫体系、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牧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显著增加,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建成了我省主要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场,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基地。

  1998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动物防疫基础设施13215万元,建设了96个实验室,面积达19800平方米。其中1个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基本能承担辖区内动物疫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诊断或确诊;9个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初步具备了承担辖区内动物疫病的监测、分析、诊断等能力;85个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初步具备了具体承担辖区内畜禽抗体监测、数据整理、汇总和报告以及样品采集等能力;10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20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基本具备了承担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31个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具备了承担省际间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和消毒工作;373个乡镇兽医站,大部分初步具备了分发疫苗、实施免疫、样品采集等能力。

  1998-2006年,中央和我省累计投入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建设经费5995万元,新建4个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1个国家水禽地方品种畜禽资源基因库和1个种畜性能测定与评估中心。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我省畜牧业经费投入,到目前为止已达33914万元,其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5708万元、畜牧业标准化建设13120万元、生猪生产大县奖励3166万元、母猪保险1920万元。

  在畜禽现代育种技术的研究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以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为重点,已建立了上杭槐猪、莆田黑猪、闽北花猪、武夷黑猪、福建黄兔、山麻鸭、连城白鸭、金定鸭、莆田黑鸭、白绒乌骨鸡、漳州斗鸡、河田鸡、金湖乌凤鸡、德化黑鸡、长乐灰鹅、闽北白鹅、福清山羊、戴云山羊、福安水牛、晋江马等20个畜禽地方品种保种场和晋江马保种区,并开展了品系选育和配套系选育的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金定鸭品系选育和莆田黑鸭高产系选育,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山麻鸭高产系和配套系选育相继都取得了成功,山麻鸭高产系目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存栏量达到3亿以上,成为我国蛋鸭主产区的当家品种;山麻鸭配套系产蛋性能达到国内最高水平,显示出良好的推广前景。福建省农科院对半番鸭羽色性状进行研究,揭示了在采用白番鸭作为父本生产白羽半番鸭时,半番鸭白羽毛性状的遗传主要决定于母本,选育成功中型和小型白羽半番鸭的专门化母本品系,《半番鸭白色羽毛遗传及其应用研究》和《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选育》分别获得2001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5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提高了半番鸭生产的经济价值,使我省的半番鸭选育推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正在开展羽色功能基因定位的前期研究。番鸭人工授精技术在我省起步较早,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猪RN基因研究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并获得2006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开展了黄牛、山羊以及猪品种的杂交改良,利用BLUP法、生化和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进行番鸭的种用性能选育以及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基金立项。 “优质白番鸭RF系列”列入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向全国16个省、市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望推广应用。“肉鸡、肉鸭RAPD分析、繁育配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生产”和“番鸭选育中动物模型BLUP法的研究”对加快肉禽良种选育及推广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在动物生殖机能的调控与繁殖新技术方面,取得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基金、教育部以及其他省级科研项目资助多项。哺乳动物胚胎工程的部分研究成果与相关龙头企业进行了项目对接,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在我省得到应用。深入研究了奶牛胎儿胎盘的内分泌学、组织学变化与胎儿生长、母体代谢以及母子妊娠期、围产期疾病的关系,提出了胎儿胎盘机能的内分泌学和组织学监测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国外专业学术杂志上20篇,其中SCI论文2篇。在生殖内分泌对生殖机能调控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正着力于研发相关配套技术,力争实现奶牛一年一产,进一步提高禽类生产性能。番鸭就巢性基因及就巢调控技术研究将通过功能基因的辅助选择,提高番鸭繁殖性能,可望在禽类分子育种方面有所突破。

  在畜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全国首创研究出蛋鸭无水面旱地圈养模式并得到推广应用,为水禽提供了替代传统水面放养的生物安全饲养技术。开展了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低山丘陵草地奶牛业综合发展技术、无公害药物和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药物残留的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十五”国家奶业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多项资助;开展低山丘陵草地奶牛业综合发展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初见成效;无公害药物和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多项产品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并批量生产;探索建立了以生物安全为核心,中兽医药技术为特色的肉猪、半放养优质鸡、黄兔的标准化生产和药残控制技术体系。“无公害猪肉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福建黄兔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成果分别获2006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半放养优质鸡生产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和“猪新型免疫调节剂研究”分别于2007年4月、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被农业部门和省发改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在天然药物深加工及兽药新产品研究与应用方面,深入研究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中药多功能提取、分离浓缩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临床常用的中药的有效功能成分进行分离、提取加工,探讨中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其作用机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如“中兽药超微粉碎技术应用研究”项目,2007年3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鱼腥草系列中草药制剂开发研究”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近年开发出了多种新制剂和系列产品,主要有中药浓缩颗粒制剂、中药超微粉制剂、中药免疫调节剂、中药饲料添加剂、中药散剂等,与有关兽药厂家联合申报取得中兽药制剂生产批文10个,这些制剂在畜牧生产尤其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开发出系列新型兽用透皮吸收制剂,如洛美沙星搽剂、克痢星搽剂,环丙沙星搽剂等,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研制出具有杀菌力强、抗菌谱广、使用简便、腐蚀性小、稳定性好、价格低廉、无环境污染、毒副作用小的消毒药系列,如“稳定化戊二醛消毒剂”和“新型溴氯海因缓释型消毒剂”,于2003年通过了农业部评审并获得新兽药证书;研制成功提高动物抗病力、减少应激的新制剂,如烟酸铬、烟酸铜、吡啶-2-羧酸铜,其中烟酸铬获得2002年国家新饲料添加剂证书,2003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我省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等重大动物传染病和共患病,开展了病原生态学、血清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

  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62年在国内首次分离并鉴定了伪狂犬病病毒(PRV闽A株,已成为我国的标准毒株)以来,对该病的疫苗及单抗诊断技术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获得成果奖3项。其中于1964年研制成功的“伪狂犬病灭活苗”的应用,有效地消灭了牛羊Pr,牛伪狂犬病灭活疫苗1984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标准”产品,该成果获得1984年全国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建立了ELISA、免疫荧光法、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伪狂犬病病毒抗原和抗体,研制出伪狂犬病快速诊断试剂盒。1990年研究人员采用蚀斑纯化和温度诱变方法,从PRV闽A株(强毒)中选育出伪狂犬病病毒弱毒株(PRV-B),并用PRV-B株制成的鸡胚细胞冻干苗,该苗对猪安全有效,“伪狂犬病弱毒株的选育”于1995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应用离心和透析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猪伪狂犬病病毒囊膜蛋白免疫刺激复合物,研制了PRV新型ISCOM疫苗,该疫苗安全性好,与弱毒疫苗比较,不存在潜伏感染及毒力返强的问题,克服了油乳剂灭活苗常见的刺激性和副作用。该疫苗研制成功,增添了我国伪狂犬病防疫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新型佐剂的引入及效果,对于我国灭活疫苗的研制、生产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77~1978年对猪链菌病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了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防治和控制猪链球菌病的流行及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1978年,开始对猪链球病菌苗进行研究,1979年成功研制出“猪链球菌弗氏佐剂灭活疫苗”,被农业部批准列入九种兽医生物制品之一的“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1980年,开展猪链球菌弱毒疫苗的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株安全有效的猪链球菌Ft117弱毒菌,1981年经农业部批准在福建省兽药厂进行中试,在省内外扩大试用范围,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猪链球菌弱毒冻干疫苗”于1981年被农业部批准列入“猪链球菌弱毒冻干菌苗制造及检验规程”。1983年应农业部成都药械厂的要求,无偿将猪链球菌Ft117弱毒株赠送该厂扩大生产,为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方面,阐明了PRRSV在福建省的流行情况,在福建省内分离了3株PRRSV分离株,通过对病毒生物学特性与分子遗传进化关系的分析,证实了福建省流行的PRRSV属美洲型毒株;用福建省分离的地方毒株进行了弱毒疫苗的初步研究,选育出一株毒力致弱的弱毒株,为进一步研发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应用本地分离株研制了两种不同佐剂的灭活疫苗,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疫苗安全性好,疫苗保护率高。本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在番鸭细小病毒病和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研究方面,我省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于1988年在国内外率先分离鉴定了雏番鸭细小病毒,建立了快速简便以单克隆抗体为核心的诊断方法,研制成分别检测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和抗体的乳胶凝集和乳胶凝集抑制诊断试剂盒,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同时研制成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先后获得成果奖三项,其中“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发现、鉴定和诊断研究”获199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和快速诊断试剂研究” 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发现、诊断和防治”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室自1997年以来对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进行了病原学、诊断学和疫苗学研究,采用同源胚胎和细胞分离培养病毒,在国内首次分离到5株病毒,应用电镜观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T-PCR等方法,完成了病毒形态、理化、生物学、抗原性、基因组特性等分析和病毒基因组部分片断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证明是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病病原,在常规和分子水平上确定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并于2003年通过由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002年由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系在国内首次鉴定该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福建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敏感、特异的检测MDRV的RT-PCR方法,同时应用生物技术在国内外首次研制成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分别获2004、2005年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该疫苗临床试验已于2008年7月获得农业部批文。国外至今尚无活疫苗。

  在鸭出血症病原学及诊断技术研究方面,在国内外首次分离鉴定了该病病原为鸭疱疹病毒2型,详细描述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建立了检测该病病原的血清中和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实验室诊断技术,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快速诊断提供了依据和有效手段;该研究成果荣获福建省200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禽霍乱研究方面,在国内首次成功研究出“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1987年有偿转让给湖北省兽医生物药品厂扩大生产,成为我院首个可以转让的科研成果。1988~1989年,开展“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示范推广”项目,两年内在我国20多个省市推广近700万羽份,获经济效益两千多万元。在鸭疫巴氏杆菌病研究方面,从该菌的分离与鉴定、生化特性、培养条件及细菌浓缩技术、血清学、超微结构、荚膜的提取及免疫原性、外膜蛋白(OMP)的提取及分型、基因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病理组织学、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985~1995年成功研究筛选到抗鸡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等病毒单克隆抗体,并制成诊断试剂,推广900多万头(羽)份,并获成果奖二项。研制了既适合规模养殖场又适合基层使用的口蹄疫、猪瘟等动物传染病的胶体金试纸条;马立克氏病病毒人工感染鸡细胞凋亡病变及凋亡机制、禽鸟住白虫病和血变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等方面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科研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加大了对畜牧兽医科技的支持力度,确定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即立足本省实际,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采取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展研究,使畜牧、兽医科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骄人的进展和一大批科技成果,为我省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共有48项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技术奖励(如表1所示),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其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4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0项);按照畜牧兽医分类,其中畜牧28项,兽医20项。审定批准了1个新饲料添加剂和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个国家一类兽药证书。这些成果反映了我省畜牧、兽医科学成就,为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贡献。

  畜牧学科研究将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猪、家禽、奶牛(包括奶水牛)、肉牛、山羊、兔的优质品种遗传资源,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培育新品种、新品系或配套系。品质育种、抗病育种将成为畜禽育种的重要内容。既满足动物营养需要又保证食品安全而且利用于环境友好的饲料研究也是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畜禽环境控制、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养殖污染防控技术等领域研究亦日趋重要。高新技术将在畜产品中广泛应用,畜牧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疫病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为防控畜禽重要疫病和共患病提供更有效的手段。未来畜禽疫病研究将更多地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开展对重要动物疫病病原的发病机制、共患病原跨种间感染机制、病原的遗传变异、基因组结构、功能基因定位、致病性与抗原性之间关系等基础性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开发新型疫苗、诊断制剂和药物,动物基因工程疫苗、诊断试剂盒是发展方向;预防兽医学的研究进步将在我国动物疫病诊断、流行病学监测和疫病防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将结合信息技术,建立疫病预警预报和疫情快速应对体系。

  (1)技术需求:生产性能测定及遗传评定技术;人工授精及胚胎工程技术;畜禽基因组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定位技术;畜禽数量性状选育技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畜禽超高产育种与利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猪的新品种(系)以及配套系的选育;优质肉鸡、水禽品种(系)、配套系的选育;山羊新品系的选育;优质肉牛、奶牛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畜禽肉质风味形成机理的研究;我省地方畜禽品种特有DNA资源的分离和鉴定;种畜禽性能测定和遗传评定技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原位保存和易位保存的技术研究。

  (1)技术需求:畜禽疫病预防控制与净化技术;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技术;传统疫苗的改进和完善技术;主要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技术;高效、低毒化学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重点疫病综合防治、合理用药技术;重点普通病与营养代谢病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重要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的病原生态学、流行病学、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研究;开展重点疫病单克隆抗体、胶体金等诊断与监测试剂盒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研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与免疫增强剂,开展传统疫苗的改进与完善;研制新发生疫病疫苗;加强基因重组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等生物技术疫苗的研制开发;对工艺路线成熟,具有重大生产应用价值的疫苗开展产业化开发研究与生产;开展新型畜禽专用抗菌药物,高效、低毒、低残留抗寄生虫药物,适用于动物用药特点的缓释制剂与靶向制剂、兽药残留检测试剂盒、新型抗感染中草药制剂的研制与开发。

  (1)技术需求:已有能量、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合理加工生产、优化配制利用技术,以及新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利用高新技术研制安全、高效添加新品种和已有添加剂品种的低成本、高新技术和产业化生产技术;动物营养物质代谢、需求规律、饲养标准修订和配套饲养技术(含无公害、绿色、有无畜产品配套饲养技术);大型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饲料加工工艺开发技术;饲料及添加剂原料、产品标准和检测技术;不同畜禽地方品种营养需求的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饲料谷物、蛋白质饲料等的优化生产利用技术;青粗饲料利用新技术;适用我省饲养特点、不同类型饲料配方的研究与产业化生产技术;氨基酸、基因工程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代谢调控剂、畜产品品质改进剂、药物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配套饲养技术;配合饲料生产关键设备与工艺,配合饲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信息支持技术;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营养需求的研究与仿生饲料的生产技术。

  (1)技术需求:牧草品种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技术;牧草良种选育及良繁生产技术;南方草山草坡(丘陵区)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草产品产业化生产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草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丰产、优质、多抗、适宜放牧、刈割、环保、绿化等不同用途的特种牧草及饲料作物新品选育,优质牧草良种繁育技术;不同类型种子的采集、清洗、加工技术,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高产栽培及集约化生产技术;不同草产品加工工艺及配套设备的研制开发;筛选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草食动物的四季牧草轮供品种。

  (1)技术需求:动物源性食品原料、半成品、预制品、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畜产品加工原料及制品质量控制及监督监测技术;功能性食品生产开发技术。

  (2)主要研究:动物性食品风味物质功能成份、分子结构、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发;优质原料、半成品、预制品、制品型动物性食品现代化生产工艺与设备开发;冷却肉、液态奶、液态蛋白质、清洁、卫生、现代加工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特种动物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研究开发,皮、 三牛线路测速?毛、绒现代清洁初加工技术研究。畜禽副产品清洁加工利用技术开发;屠宰加工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原料与制品保鲜技术开发;大宗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开发。畜产品与制品质量分类分级标准的制定及监测技术开发。

  (1)技术需求:高效、低耗,最少污染“清洁生产”环境质量保证技术;畜禽场废弃物无害化自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安全无污染饲养工艺与配套设备开发技术;环境标准、质量监督检测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畜禽饲养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和设备,节能、高效、低耗、装配化、标准化猪鸡环境设施的开发,新型清洁饲养工艺配套设备的研究开发;粪尿高分离固液分离技术设备研制;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净化自理新技术与设备;经济型固体废弃物快速发酵技术,有机复合肥生产技术及设备,N素损失控制技术;液体粪便土地直接利用技术和配套设备;臭气控制新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畜牧兽医学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我省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与畜牧业发展需要动物疫病控制需要相比,我省畜牧兽医学科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畜牧业科技投入比重偏低。我省农业科技总体投入很低,如2004年至2007年,省级安排农业科技专项仅为12886万元;而在农业内部,畜牧业科技资源各项投入在我省农业总投入中的比重不足15%,这与我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23%以上的比重不相称。

  二是学科发展不平衡。畜禽遗传育种技术滞后,对我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研究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营养和饲料添加剂核心技术较少;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病原的基础研究、生态分布与流行规律研究不够深入,重大传染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控技术比较落后,与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寄生虫病研究尤为落后;兽药特别是生物制品、诊断试剂的研究还需加强;草山草坡保护利用、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畜禽场环境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畜牧兽医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少,跟踪模仿研究多;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和平台,国内外竞争力不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少;缺乏处于国内外前沿的高素质研究团队,科研人力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根据畜牧、兽医科学所需的研究技术发展趋势,加强学科基础研究,合理布局研究技术平台,提高学科的创新能力。重点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安全Ⅲ级和Ⅱ级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等,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基因库、种畜质量遗传评估中心、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畜禽防疫体系、疫情应急指挥体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同时吸引和凝聚海外优秀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畜牧兽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企业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性地开展畜牧兽医重大技术研究,并建立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的长效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

  要根据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大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投入力度,重点在畜禽优质高效高产技术、畜禽主要疫病的防控技术、畜产品安全保障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技术、资源开发保护利用技术、健康养殖与生态保护技术等方面加大攻关研究。

  [1] 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7-农村篇)[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2] 陈越,杜生明. 21世纪初畜牧兽医学科发展展望[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7-2008)[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 梁全顺,福建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兽医师。

  我所在的巧家县包谷垴乡辖8个村(社区)181个村民小组,有7116户农户,到2014年末存栏黄牛4572头,其中适龄母牛2020头。黄牛冻精改良工作从2005 年启动以来,一直是我负责此项工作,从启动初期的年配种25头、受胎率50%发展到现在的年配种567头,占适龄母牛的28.1%,受胎率提高到 85%。作为一名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完成黄牛冻改技术服务,既是本职工作,又能密切干群关系,还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想尽办法做好这项技术推广,现将我从事黄牛冻精改良工作这一技术含量较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工作十多年来的体会、想法和建议总结出来,供今后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参考,促进养牛业的发展和效益提升。为提高养殖农户的经济收入献计出力。

  要做好黄牛冻改工作,首先要求技术人员要做到:一要熟悉牛的生殖器官(包括位置、形状、大小),二要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要求保存冻精、解冻、输精,三要充分考虑养殖户的情况和利益,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让养殖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和好处,打消顾虑和怀疑情绪,支持配合工作。

  一是母牛体况,经产母牛是黄牛冻改的主体,由于冻改牛生长发育较快,妊娠期满时,个体都比本地配种的犊牛大50~60%,少数个体是本地种犊牛的两倍以上,一般要选择个体体格较大的母牛作为授体母本,降低生产时的难产机率。作为授体的母牛,要求母性强、膘情适中,过瘦或过胖都会影响受胎率,应引起重视,并指导农户通过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来改变和控制母牛的膘情。

  二是母牛最佳输精期,由于过去都是本种,农民对母牛的症状了解不多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多数农户都是要看见吊线变干成黑色才认为是牛了,这时候其实已经是后期了;加之我们居住在山区,农户住得比较分散,路远又难走,他发现症状后又花2~3个小时跑到集镇来说,我们再去输精,就错过了最佳输精期,很难一次性受胎。

  三是冷冻的保存、解冻,整个过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突出一个“快”字完成。先准备好能平放冻精管的 ℃温水,再用钳子从液氮中取出要输的冻精,立即放入盛有 ℃温水的盘子中搅拌 秒解冻后,取出放入套在输精枪上的输精管内,将解冻的输入母牛生殖道。在此过程中,切不可随意性操作。在站上配种的,解冻后的还需通过显微镜观察,活力强盛时才输配。

  四是要注意输配母牛是否健康,特别注意是否患有影响生殖的疾病,防止有些患病后有征兆却不能正常排卵受孕的情况。

  2.1.1体格过小的母牛,一般不宜进行冻改配种,主要是生产时增加难产机率,处理不及时或不好,容易给老百姓带来损失,造成老百姓的恐惧心理。对这部分农户,建议他仍然延用本地牛本交,或动员他择机出售,换喂体格较大、母性强的母牛,再实施冻精改良配种。尽量消除或减少不宜因素对黄牛冻改的影响。

  2.1.2作为授体母牛的膘情要适中,对太瘦的母牛,建议农户先驱虫、保证放牧时间和正常采食的情况下,夜间补给一定量(添加矿物微量元素、浓缩料,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的精料,一般经过一个情期的调整,就可达到配种的标准体况,实施冻改配种;对体况过胖的母牛,应停止夜间补饲,适当缩短放牧时间,限制采食量等措施,指导农户通过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来调整和控制母牛的膘情。

  2.2 在掌握最佳输精时间上,结合乡内山高坡陡、路远路难的实际,采取将我的手机号码印发到广大农户手中,遇到有母牛的,农户就直接在电话上与我联系,我直接教农户如何观察了解母牛性情症状,掌握最佳输精时间后,我根据道路通行情况,直接骑车或开车去输精,省去了农民一来一回的几个小时,为准确把握最佳输精期,提高受胎率羸得了时间,也为农户省去了不少麻烦。

  果洛州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是果洛的主要产业,是广大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全州土地总面积7.6万平方公里,现辖六个县44个乡镇,185个自然村、556个合作社,2011底年全州总户数34670户、牧民总人口132710人,畜牧业是果洛的主要产业是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加之我州地处高寒、严重缺氧、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当缓慢、科技文化极为落后,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牧业生产靠天养畜,发展滞后。因此,凡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繁荣昌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吸纳新技术和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最终要靠高素质的广大劳动者去实现,为此,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实用技术带头人特别是在发展相对落后的果洛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州从事草原、畜牧、兽医、农机、农(牧)经等农牧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为258人,其中:从民族结构分类:汉族80人、少数民族178人;从男女比例分类:男183人、女75人;从知识结构分类:本科27人、大专143人、中专及中专以下88人;从专业结构分类:草原专业46人、畜牧专业14人、兽医专业165人、农机专业12人、农(牧)业经济管理专业11人、其它专业10人;从年龄结构分类:56岁以上1人、46至55岁之间有22人、36至45岁之间有67人、35岁以下的有168人。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果洛州平均每1万头只牲畜仅拥有0.89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每100万亩草地仅拥有0.52名草原专业技术人员。州县兽医、草原部门技术力量薄弱,专业队伍整体素质较低,非专业人员过多,办公条件简陋,服务手段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少,与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严重影响到日益繁重的工作;草原监理装备落后,交通、通讯、办案等设备严重短缺,与承担草原保护和建设任务不相适应。专业技术队伍知识老化,技术人员断层现象严重,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

  2011年底全州共有牧户34670户、132710人, 16岁以上55岁以下的劳动力资源人数共有62408人,其中:男劳动力38054人、女劳动力32248人,劳动年龄内上学的人数7348人,劳动年龄内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离开畜牧业的人数5559人,劳动年龄内不从事生产的出家僧尼7598人,从事其他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数1874人,目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为39055人。2000年果洛州为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州”战略和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提高全州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州农牧民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人才,大力实施了“5315”培训工程(即用五年时间,每年培训3000名,全州共培训15000人,简称“5315”),基本达到户户有畜病防疫员,家家有科技明白人的目标。五年间,全州共完成培训期数353期15938人,完成骨干培训任务17期605人,投入经费31.20万元,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2006年开始省农牧厅组织了民族艺术、汽车驾驶员、初高中技能、农机驾驶员培训,五年培训我州的农牧民共1500余人。此外,从2005年到2009年我州还组织生态移民进行了汽车驾驶员、民族艺术、家政服务、烹饪技术、家庭防疫员、养殖、种植、摩托车修理等技术内容的培训,共培训农牧民7500余人。在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建立一个很好的牧区实用人才建设体系。二是牧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只是在探索和摸索阶段,没有注重数量和质量问题。三是对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投入不足。四是受地域、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牧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影响了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3.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切实把加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加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做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工作是人才资源开发整体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2加强教育,注重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在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围绕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实际,改革现行农村牧区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中等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步伐,调整教育培训内容,让那些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农村牧区实用技术教育,使他们带着技术回家参加劳动,发展畜牧业。县级教育、劳动人事和科技、农牧等部门要重点培训乡村科技干部和致富能手;乡镇政府要重点办好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培训科技示范户;还可采取科技示范、经验传授等方式,对普通群众进行实用技术、致富技能的传授推广。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一方面根据当前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草场针对生产实际举行讲座,不断更新实用人才的知识,使他们在农牧业生产中推广新品种,使用新技术,了解当前市场形势,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利用冬季时节组织有专长、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实用人才到有关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培训,借鉴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实用人才的自身素质,培养农牧业生产急需的实用人才。

  在调查研究、摸清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农村牧区实用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用人才开发规划,明确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具体的工作措施,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地急需的实用人才。一要制定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农村牧区实用技术人才建设的规章。使实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考核制度切实可行,规范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实用人才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实用人才进行表彰,二要合理选拔。根据有关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一套选拔优秀实用人才的有效方案,真正把农村牧区中能带领农牧民学科学、用科学,选拔出走向致富之路的优秀的科技带头人。三要建立档案。建立优秀实用人才档案,认真区分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技术特长、技术成果、培训情况、发挥作用等情况,形成详细的档案资料,统一保存,分类管理,以此作为对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使用的依据。四要规范管理。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干部实用人才管理体制,组织、人事部门对全州严重缺乏的畜牧、草原、兽医、林业等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公开召考,从而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补充。

  3.4农村实用人才包括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科技推广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是农村中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

  多年来,虽然我州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州牧区实用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一项紧迫任务。

  今天这次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是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召开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全市畜牧工作,分析当前畜牧业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下面,我重点讲三个方面内容:

  一、畜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成为推进全市“两新”工程、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畜牧部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畜牧工作重点,以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推广、地方特色畜禽品种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为重点,积极引建、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增强科技创新与示范带动能力,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畜牧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4月14日,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作了安排部署。近几年来,通过全市各级畜牧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畜牧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内外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还时有发生,人畜共患病种类不断增加,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防控成本增加。二是市场风险大,养殖成本高、效益低。特别是当前生猪价格持续低落,严重挫伤了养殖场(户)的积极性。三是养殖用地受到限制。四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许多畜禽养殖者生产经营理念、质量安全意识、基本操作技能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五是基层畜牧兽医体制尚不健全。畜牧执法力量、执法条件和技术支撑体系还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六是能源消耗高、食品安全隐患增多、养殖污染不断加重等不利因素严重威胁着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在正确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到我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五个有利条件。

  一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走在了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把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突破口。大力推广林下养殖、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等五种生态养殖模式。组织技术力量实施生态养殖模式的创新研究。积极探讨研究了生物发酵床养殖肉牛、奶牛、肉鸭、种鸭、肉鸡、蛋鸡、种鸡等技术。去年6月,全省自然养猪法技术研讨暨生态畜牧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总结、交流了经验,得到了省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为我市加速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鲁色品牌畜禽生产基地初具规。关于皇马_首页-皇马注册-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