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主管首页“『速盈注册』”首页。今年,是種業振興“三年打基礎”轉向“五年見成效”的關鍵之年,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行動順利收官,育種創新活力不斷迸發,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
養殖業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産業之一,而良種是産業的源頭。日前,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7個畜禽新品種(配套係),鑒定通過18個遺傳資源,為我國畜禽産業發展供應了一批獨具地方特色、生産性能突出的優質種源。這些新品種、新資源有何特點?如何在實際生産中發揮作用?對此記者採訪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專家。
據介紹,本次審定通過的畜禽新品種(配套係)有7個,包括雞3個,豬、羊、兔、鵝各1個。
“如‘海聆I號’黑豬配套係,是歷時14年利用我國地方品種湖川山地豬作為第一父本育成,瘦肉率達到55.2%,提升16個百分點,且同時具備生長快、瘦肉多、産仔多、肉質好等優勢;優質型黃羽肉雞祝氏麻雞配套係較同類品種均勻度更好,上市率提高2%~3%,産蛋數平均提高2.3個。”全國畜牧總站畜禽資源處負責人介紹,這些新品種都是在我國本土資源基礎上強化改良,加快提升生産性能的重大育種成果。
此外,還有為適應亞熱帶高溫高濕生態條件下放牧、舍飼、半舍飼的專門化肉用山羊新品種楚寶黑頭羊;針對我國鮮活肉兔和毛皮市場麻色兔皮需求自主育成的首創新品種——世界首個肉皮兼用的康色肉兔配套係等等,新品種針對我國特定養殖環境及消費市場需求專屬“定制”,市場前景廣闊。
鵝作為食草性家禽,肉質營養價值豐富,鹽水鵝等舌尖上的美味,深受我國消費者歡迎。但我國肉鵝養殖量大,養殖品種混雜,生産性能參差不齊,缺乏市場佔有率高的主導品種,養殖效益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對於此次新審定品種“天歌1號”肉鵝,揚州五亭食品集團天歌鵝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心誠對品種前景信心十足。“‘天歌1號’肉鵝是以我國育成品種揚州鵝、地方品種皖西白鵝為素材培育而成,‘三朵花’標誌明顯,早期生長速度快,且採用配套係生産,父母代産蛋性能達80個,高出一般地方品種30個左右,鵝苗成本可下降30%。”王心誠介紹,該新品種胸肌豐滿,既可為養殖戶提供優質、低成本鵝苗,又可為加工商提供優質原料,促進我國肉鵝産業的高品質發展。
今年,歷時三年的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行動順利收官。其中,畜禽遺傳資源收集調查工作對全國62.5萬個行政村開展拉網式摸排,針對前兩次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未覆蓋到的青藏高原區域啟動重點調查,全面查清了資源家底,新發現鑒定了一批地方品種資源。
此次發佈鑒定畜禽新資源共計18個,包括雞7個、羊4個、牛3個、鴨2個、鴿2個。皮薄如紙的崀山雞,産優質“地毯毛”的瑪多羊,適應高原區域高寒缺氧環境的美仁牛、肅北牛,有“鳳頭”典型特徵的武隆鳳頭黑雞、永順鳳頭鴨,極具觀賞價值的鶴秀鴿、黑皂鴿……這些資源來自我國大江南北,地方特色尤為鮮明,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種質資源基因庫。
資源鑒定委員會牛遺傳資源組專家王雅春介紹,技術鑒定結果顯示,此次鑒定發佈的天臺牛、肅北牛、美仁牛等3個新資源,與我國乃至世界上已有牛品種相比,外貌、性能及群體遺傳結構存在獨特性,這將為牛種進化研究提供新材料,為牛耐受複雜環境能力的遺傳機制解析提供新素材。在鑒定過程中的肉質特性等性能測定結果,也將為豐富特色牛肉産品的品牌內涵提供數據基礎,意義重大。
今年,7個地方雞資源特性鮮明突出,讓國家遺傳資源鑒定委員會家禽組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浩印象深刻。“如産自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一帶的七百弄雞,在壯族和瑤族民俗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最大特色是長有‘雪花樣’的蘆花羽,産肉産蛋性能較好,肉質鮮美,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目前正在肉用和蛋用方向上創新發展,打造了七百弄雞閹雞、白切雞、土雞蛋等品牌。産自湖南新寧縣的崀山和舜皇山的崀山雞,體型和羽毛似鵲,目前建有保種場,並開發了觀賞性和優異肉品質利用方向,在邵陽市已構建了生産、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崀山雞産業佈局。”
張浩介紹,我國地方雞品種數量分佈具有區域性差異,南方較多,北方較少,山區較多,平原較少。這些地方品種從群體數量上差異也很大,品種類型多為肉蛋兼用型,有的偏肉用,如文昌雞、清遠麻雞、杏花雞等,有的産蛋性能好,如濟寧百日雞、仙居雞、雁蕩麻雞等。加上今年鑒定的7個新資源,我國地方雞品種資源數達到了140個。
無論是正在發掘利用的遺傳資源,還是不斷改良性狀、提升生産性能的新品種,這些優異種源無一不蘊含著我國本土“血緣”,投射著我國各地歷史農耕文化的圖景。
“除強調其來源一致、群體結構清晰、有獨特特性且遺傳穩定之外,遺傳資源的鑒定工作非常關注資源形成歷史的調研,每個資源背後都是一段敘事史詩,映射我國歷史上朝代更疊、生産方式轉變,與各地的人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王雅春説。
“從此次鑒定的一個黃牛、兩個牛資源來看,它們總體上都生活在條件惡劣的炎熱或高海拔地區,因此具有非常好的環境適應性,同時也在艱苦環境中獲得了良好的肉用性能。”王雅春介紹,作為肉用或肉役兼用牛類型,新資源的肉用特性也是鑒定過程中最受關注的。通過與已有資源對比,3個新資源的産肉性能、肉質特性極佳,充分展現了我國牛遺傳資源肉質鮮美的優異特性。
“我國遺傳資源多數分佈在偏遠、落後的山區鄉村,這些地方品種普遍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含有許多優秀的基因,是我國種業振興發展的基礎。同時這些地方品種適合當地發展不同規模、不同飼養方式的養殖業,既能利用閒置的荒山草坡,也能發揮山區閒散的勞動力,發展優質特色産業,增加農民收入,美化田園鄉村,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張浩同樣表示,新資源的鑒定是培育當地公益性品牌和地理標誌産品的重要基礎,在打造當地特色、優質、綠色産業,做好“土特産”大文章方面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