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中信娱乐」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7-31 15:05   

  首页「中信娱乐」首页中国养禽历史悠久,在长期的驯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品种,并积累了丰富的养禽知识,创造了先进的技术方法,为世界养禽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各种家禽的驯养历史在中国不同家禽的驯养时期不同,鸡、鸭、鹅、鹌鹑、鸽驯养的历史悠久,火鸡近代才引入驯养。鸡的驯养历史考古学家从中国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湖北等省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居住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发现了许多鸡的骨骼。

  中国养禽历史悠久,在长期的驯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品种,并积累了丰富的养禽知识,创造了先进的技术方法,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不同家禽的驯养时期不同,鸡、鸭、鹅、鹌鹑、鸽驯养的历史悠久,火鸡近代才引入驯养。

  考古学家从中国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湖北等省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居住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发现了许多鸡的骨骼。据1984年《考古发掘研究》报道,在河南新郑县出土的鸡的跖骨,经放射性碳素分析,证明为公元前5935士480~前5495土200年间的遗物,表明中国在七八千年前就驯养了鸡,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鸡骨最古老的报道。又如1981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的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鸡的上膊骨、尺骨、锁骨、胫骨和跗跖骨等,经放射性碳素分析,时间为公元前5405±100~前5285士105年间的遗物。据研究者对其中14个跗跖骨长度测量的资料,平均为78.7毫米,范围为70~82毫米。这与红色原鸡的跗跖骨长度的范围62~68毫米相比,已大大增大,说明磁山出土鸡骨的鸡,不同于野生时代的红色原鸡,可以断定为驯化后的家鸡。这既否定了国外一些学者认为鸡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印度驯化,于公元前1400年传播到中国的说法,也否定了另一些学者认为鸡是在东南亚驯化,向北传播到中国的说法。因为公元前6000年,交通阻隔,古人类文化尚低,为母系氏族群居社会,很难令人相信可以从千里迢迢的东南亚将鸡带到中国北方。合乎逻辑的解释应是公元前6000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古人类聚居地区有红色原鸡分布,被古人类驯养,逐渐成为家鸡。据浙江省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发掘证明,距今约两千年前该地区的植被、动物等均与现今的云南省西双版纳相似,说明中国古代亚热带生态区系的范围远比现今要往北移,因此,中国古代黄河、长江流域森林地带有红色原鸡分布,应该是可能的。其他如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鸡跖骨,经分析为公元前4520±190~前3855±115年间的遗物,陕西宝鸡出土的鸡脊椎骨,经分析为公元前5150±145~前4470士210年的遗物,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鸡股骨、胫骨和跖骨,经分析为公元前4770±135~前4190±185年的遗物等十余处出土鸡骨,都远远早于印度和其他地区发现的鸡骨。1959年考古研究所学报报道的湖北京山县屈家岭出土的陶鸡,经放射性碳素分析,时间为公元前2695±195~前2635±195年的产物。

  鸡被驯养,从可查考的历史文献资料得知,并不完全为了吃肉吃蛋。《尚书·牧誓》中有“古人有言曰,牝鸡司晨”。鸡还可能早在其他家畜之前用作祭祀供品。郭沫若在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说“彝字在古金文及卜辞中均作二手奉鸡的形式,鸡在六畜中应是最先为人所畜用之物,故祭器通用的彝字竟为鸡所专用。”记述周朝官制的《周礼》一书叙述了中国古代许多地区适于养禽。春秋末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养禽场。据《吴地记》记载:“鸭城者吴王筑城以养鸭,周数百里”。《越绝书》记载:“鸡山,勾践以畜鸡,将伐吴,以食士。”《孟子》一书记载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历史也很悠久,据《列子》黄帝篇记载,春秋初年就有专门养斗鸡的人才。《左传》鲁庄公25年的记载有:“季、郃之鸡斗,季氏芥其鸡,郃氏为之金距”。说的是双方为了取得斗鸡的胜利,季氏在鸡身上涂上血捣芥汁,郃氏则为鸡套上金距。《西京杂记》有:“汉鲁恭王好斗鸡、鸭及鹅雁,糜谷甚巨,一季耗谷二千石”。到了唐代,斗鸡盛行,达到历史顶峰。《东城老父传》有这样的记载:“玄宗……治鸡坊于两宫间,索长安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之”。规模之大,实足惊人。

  中国鸭、鹅的起源历史资料,虽不如鸡丰富,时间也较晚,但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世界水禽》(The Waterfowl of the World)一书的作者德拉科(Jean Delacour)在该书中写道:“家鸭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就已在埃及驯养,以后传播到希腊。中国驯养家鸭可能更早些”。又“灰雁驯养在欧洲和近东;鸿雁驯养在中国、马来。灰雁大概是最早驯养的家禽,因为表现在欧洲壁画上已有4000年,中国驯养鸿雁可能也十分早”。沃森(W.Watson)在其撰写的《中国早期动物的驯化》专著中,指出“中国在湖北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鸭、陶鹅,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前产物”。代表公元前2100~前1700年夏代文化的河北省平泉县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中出土有鸭形图饰。公元前1711~前1122年的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出土有玉鸭和玉鹅雕象。这都表明古时养鸭、养鹅已很普遍,才能被雕制成工艺品用于玩赏和殉葬,其驯化时期则应远在此之前了。

  火鸡起源于墨西哥野火鸡,其驯化历史从考古发掘骨骼判断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700年之间。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后,从墨西哥将火鸡带到欧洲饲养,16世纪又从欧洲将火鸡带到美洲东北部与当地野火鸡(北美野火鸡)交配,形成即成为今天各种火鸡的基础。中国古代亦有“火鸡”和“吐绶鸟”的记载。唐代殷成式撰《酉阳杂俎》一书中有:“鱼复县南山有鸟,大如鸲鹆,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头似雉,有时吐物,长数寸,丹采彪炳,形色类绶,因名为吐绶鸟”。1688年陈淏子著《花镜》记述:“吐绶鸟,一名鹝,出巴峡及闽广山中,人多畜之……”近人伊钦恒校注:“吐绶鸟”一名七面鸟,时常护翼展尾为扇状,而发一种叫声,此时肉瘤及肉瓣由红而变为蓝白色,故有此名,俗名火鸡。1979年版《辞源》记述,吐绶鸟“又名,统称火鸡。”但据鸟类学家郑光美教授考证,中国古籍中所记载的吐绶鸟,乃是珍稀野禽黄腹角雉。可见,与起源于北美洲的火鸡(Turkey)相混淆和讹传是由吐绶一词所致。中国有火鸡饲养,大约是鸦片战争后从国外首先传入中国沿海地区。饲养量不大,一些地方用于食用,大多数地方饲养于动物园作观赏动物。20世纪80年代后北京、天津、广州、福州等地先后从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引进新的火鸡良种和商用品系,逐步在国内推广,火鸡饲养已初步得到发展。

  鸽在中国古代称为六禽之一。《周礼》一书中的《天官冢宰》篇,郑司农注:“六禽:雁、鹑、、雉、鸠、鸽”。《说文》一书有篆文的鸽字。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两国史地内容的《越绝书》中有“蜀有苍鸽,状如春花”。表明春秋时代中国就有鸽了。到了唐代,养鸽用以通讯,《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每以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南宋周密撰《癸辛杂识》一书中有:“纵一鸽以往,而所点之军随至,悉纵五鸽,则五军顷刻而集”。说的是将鸽用于军事通讯。南宋叶绍翁撰《时朝见闻录》中有:“东南之俗,以养鹁鸽为乐,群数十百,望之如锦”。说明在民间以养鸽为乐。明末张万钟所撰《鸽经》中,不仅有中国养鸽的历史,鸽的特性和饲养,而且把鸽的种类分为花色、飞放和翻跳三品;在三品之中列有43个名目(类似今天的品种),均按外貌特征、活动性能和原产地等叙述,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养鸽专著。清朝屈大钧撰《广东新语》中有:“(鸽)人多喜育之,以治白蚁”。说明鸽还可用以治虫。近代养鸽发展分为信鸽、肉鸽和蛋鸽三类,成为中一个门类。

  鹌鹑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春秋时代的《诗经》一书中有:“鹑之奔奔”。在《周礼》一书中,鹌鹑被列为六禽之一。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内则》有:“鹑羹、鸡羹,酿之蓼”,西汉桓宽编著的《盐铁论》中有:“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麂卵鹑鷃”。可见中国利用鹌鹑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今天中国所饲养的鹌鹑,主要是。据克劳佛德等(R.D.Crawford)编著的《家禽遗传育种》(Poultry Breeding and Genetics)第一章中指出鹌鹑驯化是在11世纪,或在日本驯化,或在中国、朝鲜驯化后引入日本形成今天的。中国于20世纪30年代由冯焕文从日本引进在上海繁殖推广。50年代初谢公墨再度引进推广,被视作滋补珍品。70年代上海、北京专业鹌鹑场引进了朝鲜鹌鹑,养鹌鹑业有较大发展。80年代初又相继引进了法国肉用鹌鹑。除专业鹌鹑场外,不少省市出现了许多养鹑专业户、专业大户,形成了养鹑业高潮。

  中国幅员辽阔,养禽历史悠久,饲养普遍,养禽数量历居世界首位。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地方品种,积累了不少有科学价值的饲养管理经验和技术,对世界养禽科学技术和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在文献中有许多反映。最早见于《庄子》一书有越鸡、鲁鸡之分。《尔雅》一书有:“鸡三尺曰鹍”,晋人郭璞注:“阳沟巨鹍,古之名鸡”。表明阳沟之鸡是一种晚熟大型斗鸡。公元3世纪晋人郭义恭所撰《广志》中,对不同鸡种形态有不同描述。宋代《埤雅》一书记述了不同地区鸡种的特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不同鸡种的大、小、形、色有生动记述。清代《豳风广义》一书中有蛋鸡和肉鸡习性、外形的描述。这些说明中国古代已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鸡品种。在水禽方面“吴王筑城以养鸭”是公元前500多年的事,其鸭种应为今天江浙一带的麻鸭。“明朝北京郊区上林苑养种鸭数千只,仔鸭不计其数,专供御膳所需”,该鸭显然是今天著名的肉用。《本草纲目》有“(鹅)江淮以南多畜之,有苍白二色及大而垂胡者,并绿眼黄喙红掌,善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形成不同类型。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中国鸡、鸭、鹅品种被引到英国、美国等,先后被承认为标准品种,编入该两国标准品种志中的有。英国、美国的著名鸡种在育成过程中,都曾引入中国鸡血液。如英国黑色奥品顿系引入黑色杂交而成,浅黄奥品顿和白色奥品顿的育成,又引入了浅黄血液。美国横斑洛克、浅黄洛克和鹧鸪色洛克的育成,分别引入了黑色、浅黄和鹧鸪色血液。美国银白镶边温多特、浅黄温多特和鹧鸪色温多特鸡的育成,分别引入了白色、浅黄和鹧鸪色血液。美国大纽西鸡(Jersey Gia-nis)的育成,引入了黑色血液。美国洛岛白鸡的育成,引入了鹧鸪血液。是以马来西亚斗鸡与红色上海鸡杂交为基础再引进其他鸡杂交选育而成。所谓红色上海鸡应该是。中国鸡对世界著名品种形成作出了贡献。19世纪中叶输入美国、英国,以后分布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肉用鸭品种,现今有名的商用配套系肉鸭,都是在基础上选育而成的。以其产蛋性能优良闻名于世界,分布到许多国家,被称为“鹅中来航”。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人工孵化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对现代人工孵化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中国人工孵化法随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分为三种类型,即北方和东北的炕孵法,江浙的缸孵法和南方与西南的桶孵法。三种类型都分为供温阶段和自温阶段。自温阶段都采用摊床式自温孵化出雏,区别在于供温阶段,分别使用炕、缸和桶供温。桶孵法供温还采用蛋抱蛋,即老龄胚蛋供温给新入孵或幼龄胚蛋的巧妙办法,能源利用非常充分。桶孵法现在水稻地区仍广泛应用于种鸭蛋的孵化。其次如鸡的阉割术,雏鸭的翻肛或顶肛的雌雄鉴别法,成年蛋鸭的强制换羽法,肉鸭填肥,群鸭放牧等,不仅具有久远历史,在养禽科学上和养禽实践上都具有巨大意义。禽产品加工如烧鸡、扒鸡、板鸭、烤鸭和皮蛋制作都闻名于世界。

  尽管中国历史悠久,在品种形成和养禽技术上作出巨大贡献,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养禽不被重视,长期停留在农家副业水平上,饲养管理粗放,家禽生产性能得不到提高。20世纪初,一些留学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子,归国后传播科学养禽知识,引进国外优良品种。1908年,朱楞和陈俊超在上海农业实验所讲授养鸡学、印发养鸡讲义。1913年冯焕文在无锡创办荡口鸡场,引进白种,为中国引种建场的先驱。20年代后,一些设有农科的大学,先后开办畜牧兽医系或畜牧系,开设家禽学,引进国外良种鸡,供学生实习使用。1920年左右,广州岭南大学从美国引入白,其后又从菲律宾引入和珠鸡。20~30年代,上海陆续办起专业性小型家禽场,创办家禽函授学校,出版养禽刊物,向科学和商业性养禽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区慕农、郑永存等创办江湾中国实用鸡场,饲养白,制造和销售各种养禽用具,兼办养鸡学校,出版养鸡讲义和养鸡杂志。黄中成等创办江湾德园鸡场,饲养白,附设家禽函授学校,1927年11月发行家禽函授讲义,出版《禽声月刊》。沈剑鸣等创办大场品园鸡场。此后张瑞芝创办大场民生鸡场,引进白、浅花苏塞斯鸡、布拉玛鸡等十余个品种,为从国外引种最多的鸡场。并创办养鸡学术研究会,出版《鸡蛋》杂志。区慕农创办水电路光华鸡场,徐剑英创办东沟剑园鸡场,张迪农创办高桥菁华农场,均引入白和米诺卡鸡等品种。1933年夏,陈思齐由日本引入白50只和一台容量为300个蛋的孵化器,在广州芳村自办“曦园”园艺鸡场。旅日侨商潘某于1933~1934年从日本引进白300只,在黄埔对面的深井村建场,发展成种鸡500只,为当时规模最大的鸡场。屈裕标医师于1934~1935年在广州东山建200只场。华北地区,王兆泰于20年代末在河北定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养鸡,并在当时北平西直门大街创立华北种鸡学会,自制孵化器,向平津一带出售白。1931年周进山在青岛李村农事试验场工作时,曾两次去日本,引入白来航、横斑洛克、洛岛红、奥品顿、布拉玛等鸡种,同时购回容量6000个蛋的皮特逊(Peterson)一台,堪称当时最新设备。东北引入国外品种始自30年代初,日本强占南满铁路时期,1930年南满铁路公司邀请日本茂源鸡场场主小杉方也到东北作养鸡讲学活动,同年满铁于辽南的瓦房店设立种鸡场,从美国、加拿大引进白。

  1979~1982年,中国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开展了全国资源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各省市上报品种资料131个,其中鸡76个,包括地方品种72个,引进品种三个和国内选育品种一个;鸭27个,鹅27个均为地方品种,火鸡一个为引进品种。经过重点调查、复查等工作后,编入《中国志》的地方品种共52个,其中鸡27个,鸭12个,鹅13个。这些地方品种是在中国广大农村长期为广大农民所饲养利用形成的。